用內容科技感知智慧城市空間 智慧城市建設為居民提供更加舒適、便利、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正在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城市管理越來越精細化,身處城市空間,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城市管理更安全有序,這對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第二屆中國內容科技創業大賽期間,閃馬智能CEO彭垚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智能科技感知分析能力,正在應用到城市管理中的各個角落,讓“看不見的城市”被感知、被看見。 “城市,是一個巨大的人員信息匯聚和流動的場所。但就目前來說,龐大的信息流並沒有被完全的納入監管,許多內容無法被感知,這就導致了我們身邊的城市,其實是‘看不見’的。”彭垚介紹,閃馬智能研發的視頻智能大數據平台——VisionMind,正在應用到智慧城市管理中,用AI技術實現對城市視頻記錄下的異常行為進行監控、分析和管理。通過海量數據和強大的AI數據模型,能夠對城市車輛違法、街面異常行為、環境治理等信息進行分析,及時反饋給相關職能部門,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例如,通過交通流量感知,包括對行人、機動車、非機動車等綜合流量的智能感知分析,系統實時反饋給交警,要對哪裡進行流量限制,如何優化信號燈配置﹔通過AI賦能城市的視頻監控,能夠全程智能違法抓拍,基於不同道路場景適用不同的違法類型,自動識別各類違法行為,實現全路網智能分析。 彭垚認為,內容與科技的融合,讓各種形態的數據內容爆發式增長,同時內容的價值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新基建成為當下的熱點,包括傳統基建的升級和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不斷加速落地,這將為內容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很多優質的應用落地場景和商業機會。而企業要做內容價值的發現者,從內容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場景中,從每天激增的數據內容中,去發掘出價值。 彭垚表示,面對復雜的內容信息,需要通過技術對內容進行分解和提煉,逐步落地到每一個行業,這需要對原先行業的大量信息儲備和快速學習能力。內容產業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最大挑戰,如何把技術與紛繁復雜內容產業結合,通過挖掘內容反哺技術發展,是內容科技行業當下思考的問題。他認為,提高對內容科技的認知和推動智能技術的進步,兩者之間相輔相成,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新場景、新機遇被發現,“希望在內容科技領域,能涌現出更多優秀的企業,用科技賦能城市空間,讓我們對智慧城市的美好想象變為現實。”
內容科技重寫建筑行業底層“語言” “就像文學、音樂一樣,建筑設計同樣需要被表達,而且它的表達與實現需要技術賦能,需要借助工具實現。”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得到廣泛應用落地,一次次顛覆著人們對傳統行業的認知。在2020年第二屆中國內容科技創業大賽期間,小庫科技CEO何宛余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在“AI+建筑設計”這一垂直細分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重寫建筑行業底層“語言”,賦能建筑設計行業的內容生產。 內容科技重寫建筑行業底層“語言” 圖紙,是傳統建筑設計的底層語言與根基,建筑師必須將腦海裡的想法變成可以交流的圖紙。在建筑業產業鏈中,從策劃、設計,到施工、運維,都離不開按“圖”索驥。 “2007年,我們便意識到智能建筑設計會是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只是沒有技術支撐,任何內容都只是拘泥於個體腦海中的想象。”何宛余表示,無論是最初的尺規作圖,還是目前國際主流設計軟件CAD(計算機輔助繪圖)和BIM(建筑信息模型),本質都是依賴人力實現內容輸出,機器輔助設計的效率與質量亟需提升。 近年來,隨著高性能計算、大數據和深度學習技術的快速發展,加速了人工智能在建筑設計場景中的應用落地。何宛余介紹,在CAD和BIM軟件的基礎上,通過人工智能進行交互、生成、渲染,正在重寫建筑行業以純人工“圖紙”為驅動的底層語言,創造基於數據驅動的“人工操作+機器實現”的新型架構。 “通過小庫的智能設計雲平台,可以將建筑師常規設計所需的24個步驟簡化為‘查、做、改、核、協、出’6個動作,而且可以在同一個智能工具中實現。”何宛余表示,過去由於沒有一款軟件能夠同時實現上述6個動作,很多設計師要周旋於多個不同功能的軟件中,存在工作效率低、多方協作不便、方案優選困難等問題。而新的工作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建筑師的工作效率與產出質量,更能從“數據-模型-規則”的信息聯動優勢上協助項目各方進行更好的協作。 內容的表達與實現需要技術賦能 “內容是人腦海裡的創作,它的表達與實現需要技術賦能,需要借助工具實現。沒有技術支撐,任何內容都只是拘泥於個體腦海中的想象。” 依托人工智能技術與雲端平台,通過嵌套在平台內部的全國多地底層建筑規范,建筑師可以自動查詢了解基地周邊信息,並借助機器自動生成的圖紙與自動反饋機制,准確知悉設計問題,以此修改現有方案、制定最優設計方案。 何宛余表示,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模擬城市空間與未來運行狀態,“像日照、交通狀況、景觀視野、周邊噪音、通風性能等多項指標,都可以在設計前期得到數據化呈現,這單憑人力就無法做到。” “內容與科技的創新融合,在於如何借助科技呈現內容,並拓寬自我想象空間。由此,讓建筑師從繁雜重復性的工作中解脫,將更多精力投入需要人類智慧的領域。”何宛余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科技賦能並非替代人力,而是增強人力。同時,內容與科技產業的創新融合,也需要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待其茁壯成長。
“萬物皆內容”打開內容科技廣闊空間 在全媒體時代,技術創新正在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驅動力。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逐漸被嵌入到傳統媒體的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等業務流程。從智能創作、智能審核、智能編目,到基於大數據、雲服務的協作共享,再到實現物理資產到數字化內容的轉化……內容科技的應用場景,在傳媒產業中紛紛落地、開花結果。 科技改寫內容生態 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步,在現階段的融媒建設中,媒資管理已經成為平台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與科技的融合,不僅能為內容生產、分發等流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也為媒資管理、數據分析提供了支撐。 “在新聞策、採、編、發過程中,內容科技結合具體的業務場景應用正在不斷落地、轉化。”在第二屆中國內容科技創業大賽期間,參賽企業鈦氪科技CEO隨禮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通過對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對傳統媒資系統進行智能化升級,能夠在擴大內容素材讀取、識別量的前提下,對內容信息進行智能化輔助生成、全程審核。 在內容生產、傳播的過程中,基於人工智能的媒資系統能夠對文字、圖片、音視頻媒體資料等進行智能編目、智能創作﹔基於雲服務,能夠實現內容的互通共享、協同作業,一鍵分享到PC、手機等終端,進行瀏覽、審核、批注﹔基於大數據技術,實現了從“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轉變…… 隨禮認為,基於內容科技的智能媒資系統正在打通媒體內容生產的各個流程,通過多終端、多形態內容採集,從移動採編、媒資管理到在線視頻快編、直播剪輯進行生產流程再造,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能減少內容生產過程中的一些潛藏風險。 內容是科技應用的載體 “萬物皆可內容化。” 在隨禮看來,能夠依靠科技手段物理介質的信息進行結構化的,都可以通過技術加人工的手段轉化為內容,這就是一個數字化的過程。 比如一張黑膠唱片,通過科技的手段,黑膠唱片可以進行數字化翻錄,這使得存儲著珍稀音像的實體唱片變成了數據資產,更加便於攜帶、傳播,就能讓更多人看到、聽到。這種採用科技手段將黑膠唱片智能化、互聯網化的過程通過傳播的方式擴大了唱片本身的價值。也使得科技在內容方面的發揮空間和市場前景充滿無限的想像。 “對於內容科技產業來說,依然秉持著‘內容為王’的理念。內容是科技應用和成果轉化的載體,沒有內容,科技也就沒有用武之地。”隨禮認為,內容科技的發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科技要以圍繞業務場景、解決業務問題為根本出發點來賦能內容產業,通過實際的應用場景去不斷打磨和優化,用技術的創新去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信息繭房”現象,基於大數據的算法推薦雖然提高了內容推送的精准度和興趣的匹配度,同時,也容易將讀者困在同質化內容中,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效率。“從技術的角度來說,解決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這些‘副作用’,需要結合實際應用場景,開發出新的技術手段或業務策略來加以抗衡。”隨禮說。 資本與技術驅動內容科技創新 從全球范圍看,媒體智能化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在“資本+技術”推動下,越來愈多的創業者涌入這一賽道,推動著內容科技產業創新發展。 “未來,諸如旅游、文化等傳統行業有大量珍貴的內容資料,需要進行數字化。一旦數字化之后,這些內容就可以智能化、互聯化、平台化,整個內容科技的市場一下就打開了。”隨禮表示,內容科技產業存在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對於創業者來說也意味著挑戰和機遇。 在他看來,內容科技行業還存在著技術和應用場景之間斷層,要有技術人才和機制去打通這個環節,把新技術真正應用到場景中去。同時,隨著內容科技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需要大量的樣本數據為支撐,耗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 隨禮認為,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依靠一支懂內容又懂互聯網的技術團隊,“目前我們有100多名員工,接近80%都是產品和技術研發人員,主攻方向是新聞大數據、智能創作等產品。”同時,資本的加持也推動著內容科技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於創業者來說,能夠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將會在發展速度、企業規模、人才儲備、技術創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而企業所處行業的市場空間和成熟的商業模式,則是吸引資本方的關鍵。 談到本屆中國內容科技創業大賽,隨禮表示:“比賽為內容科技行業搭建了交流和競技的平台,凝聚了整個行業最新的發展成果,指引創業者明確發展方向。”
內容與科技互相促進 賦能內容風控行業 如今,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消費、娛樂、教育、醫療等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紛紛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產業也呈現出“井噴”的態勢。 進入5G時代,互聯網的入口將呈現指數級的增長,意味著將來內容分發的場景會變得無比豐富,對內容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大,而內容創作的門檻在不斷降低,如何把控內容的風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內容風控產業正成為一種“基礎實施需求” “當越來越多高價值的業務放到網上,在線化去執行的時候,產生的內容非常巨大,而黑產也就越來越多。所以對於內容風控來說,就像買雲服務或者買水、買電一樣,變成類似基礎設施服務一樣的需求。” 數美科技CTO梁堃認為,傳統意義上的內容生產通常都集中在一些媒體或者創作平台,而如今幾乎每一個有手機的人都是內容的生產者,將產生海量的內容。這種情況下,內容是否合規、是否足夠安全,這些問題就變得非常凸顯。 公開報道顯示,今年以來,國家網信辦先后開展了網絡惡意營銷賬號集中整治、涉未成年人網課平台及網絡環境治理、遏阻“祖安文化”、整治網絡“有償刪帖”“軟色情”傳播等一系列專項行動。事實上,國內各大主流的網絡平台,都曾因為內容風控問題而被約談、被下架、被大量封號,甚至面臨生死考驗。 梁堃說,政府在推動“互聯網+”和科技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像衣食住行,教育、金融、醫療等這些傳統行業,都在做自己的業務的在線化,都在用這種新的互聯網的形式來提供自己的服務。“包括做直播、做APP,這些都是跟互聯網公司一模一樣的。所以我們判斷,未來這些基於互聯網的傳統業務將會產生海量的內容。這裡面就存在一個很大的痛點,就是如何保証內容的合規和安全。” 梁堃表示,目前行業已經意識到,內容風控對業務而言正在成為一種基礎設施,后面的投入和需求會持續地變大,會持續地變成每一個行業的剛需。 “內容科技”賦能內容風控行業 “內容科技”主要是指對內容產品的供給與消費鏈條、內容產業的組織與分工模式,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物聯網等各種新興技術,以及由這些技術所催生的新業態、新應用、新服務。 梁堃認為,“內容科技”在內容風控領域以及數據安全、隱私問題等方面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 在2020年第二屆中國內容科技創業大賽上,來自數美科技的“天淨——全棧式智能內容識別系統”能夠做到對色情、涉政、毒品、辱罵、暴力等300多個違規標簽的抓取和分級,通過語義分析判別同一信息在不同語境中是否違規,甚至對經過處理后的變聲進行識別,排除音頻中的噪音,提高內容識別的准確率,其中語音識別正確率可高達90%以上。 “比如要識別一張照片是不是暴恐圖片,會同時並行四種模型。首先是圖像場景的分類模型,識別有沒有血腥或者行刑這樣的暴恐元素﹔第二種就是對暴恐敏感人物的人臉檢測模型﹔第三組模型是標志的識別,比如國外的藍鯨游戲標志就會在這個模型中被捕捉到﹔最后會通過第四組模型對文本中的違規信息進行檢測與識別。” “內容科技”在內容風控行業的應用,能從內容識別到行為識別的全流程違規審查,為客戶提供全棧式的智能內容安全解決方案。比如說網絡廣告黑產,不僅僅從內容層面去識別它的風險,同時也會從賬號的行為層面去識別它是不是一個黑產團伙裡面的成員,去輔助甄別涉黃、涉賭等違規內容。 內容與科技互相促進、相互賦能 “內容和科技永遠是相互促進的過程。” 梁堃認為,從技術層面來說,正是內容理解動機的存在助推著科技的進步。“海量的內容信息下,人工檢索的成本巨大,使用技術以更好的理解內容是現階段我們在做的事。通過技術輔助內容生成甚至創作內容,是下階段科技發展的目標。” 在他看來,但僅靠科技生成的內容一定是冷冰冰的,所以需要內容行業從業者們把科技作為一種工具大膽的使用。簡單模版化內容的生成可以靠技術手段來做,情感、藝術類等創造性的內容仍需要人工完成。 “未來有多少內容,決定了內容科技的市場和前景﹔生成的內容質量,也會決定內容科技企業在市場的位置。”梁堃表示,目前科技對內容產業的理解深度還不夠,同時還存在內容的隱私及版權問題,“這是內容科技行業的兩大挑戰,但機會也跟著挑戰”。 一種更好的內容理解方案,就意味著一種巨大的競爭優勢。梁堃認為,中國內容科技創業大賽是內容科技企業展示自身技術和創新能力的一個舞台,也是給創業者提供了一個競技交流的機會,能夠讓創業者去發現新的技術,發現新的機遇。
MR混合現實技術推動文化消費新體驗 走進商場,我們不僅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還可以通過手機等終端看到整個商場的數字空間信息,通過線上游戲積分兌換心儀好物﹔走進博物館,我們不僅看到歷史悠久的文物,還可以通過數字空間信息近距離“觸摸”文物的細節﹔走進名勝古跡,我們不僅感受景區的風光和人潮,還可以在數字空間裡“回到當年”體驗一把“穿越”的感覺……這些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正在因MR(Mix Reality)混合現實技術的突破,一步步成為購物、旅游的日常。 混合現實技術讓文化“活”起來 “作為虛擬現實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混合現實技術通過在現實場景內容,呈現虛擬場景信息,在現實世界、虛擬世界和用戶之間搭起一個交互反饋的信息回路,增強用戶體驗的真實感。” 在第二屆中國內容科技創業大賽期間,參賽企業悉見科技CEO劉懷洋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通過與線上線下等內容場景的融合,MR混合現實技術正在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當混合現實技術與文旅、歷史、商業街區、智慧城市及線上游戲、直播、視頻、社交等內容場景結合起來,不僅為實體內容提供了MR數字孿生信息引擎、導航導覽、空間互娛交互服務,還能為內容場景打造出虛實融合的空間。 “MR混合現實技術主要可以應用在城市功能、商業內容性質以及文化傳播三大方面。悉見科技正在通過‘內容科技’的手段對文化傳播進行行業升級,做成經典的科技和文創內容相結合的產品,讓用戶在虛擬和現實世界中可以同時獲得不同的體驗,讓文化‘活’起來。”劉懷洋說。 新技術推動信息消費的新體驗 “空間互聯網是在現實世界的每一個地方都可以顯示數字信息,實現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的融合交互。” 在PC互聯網時代,信息流量以一維方式分發,用戶基於門戶網站、超鏈接、搜索等方式消費信息﹔而后3G、4G出現,二維信息流量分發時代到來,用戶通過移動互聯網消費視頻和個性化推薦的信息﹔當下,隨著5G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落地應用,三維信息流量分發的空間互聯網時代正在到來,數字與虛擬場景相融合,為用戶提供基於視覺算法、MR地圖等內容科技的全新消費體驗。 劉懷洋認為,目前的AR眼鏡、MR地圖是空間互聯網的基礎。AR眼鏡是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融合媒介,MR地圖則是構建現實世界的數字孿生鏡像,將線下內容場景數字化,供游戲、社交等內容應用服務商使用。 本屆中國內容科技創業大賽上,悉見科技將展示基於三維信息內容媒介的“爻盶Eonivars全平台MR數字孿生雲引擎”項目,通過MR交互與空間信息檢索引擎等技術手段,為智慧城市、智慧商業、智慧文旅、智慧互娛等內容場景賦能,建設MR數字孿生商業文娛的內容場景。 內容科技需要長期價值的認可 2016年,劉懷洋創辦悉見科技時,正值AR和VR創業的熱潮,但當時投入到空間地圖等底層架構技術領域的創業者和資本卻相對較少。在劉懷洋看來,技術的發展以及技術與內容等產業的跨界融合,需要有長期價值的認可和短期的容忍度,不能高估當下,而低估了長期的發展。“內容科技”可以看作是一種“信息價值的提示”,內容與科技的互相賦能可以應用在城市功能、商業性質以及文化傳播等方面。 例如,悉見正和某大項賽事組委會溝通合作方案:前來觀賽的用戶隻需下載一個APP,打開手機攝像頭,面前就會蹦出奧運會吉祥物,吉祥物可以使用多語種帶領用戶到不同的地方,把現場的比賽情況乃至國家的文化內容以交互的形式呈現出來。沒有親臨現場觀眾也可以通過手機或者其他設備遠程進行實時共生的內容體驗。 “與傳統商業、文旅景區導航導覽相比,我們更注重放大用戶體驗的價值,這首先需要強大的內容創作能力。”劉懷洋認為,MR數字孿生城市空間信息引擎,相當於“發動機”,接下來還需要有“輪子”和“車殼”,也就是需要走向內容和現實場景,進行賦能。 “內容科技創業大賽為內容科技領域的創業者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希望通過大賽增強與文化消費產業、企業的交流合作,賦能線下場景﹔同時,也希望能夠吸引內容創作者到悉見的平台上創造開發內容,把‘車殼’造起來,做成科技和經典內容相結合的產品。”劉懷洋說。
新技術要深入內容產業細分場景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文字、圖像、視頻等內容以各種形式在網絡空間“百花齊放”。然而,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與內容產業的深度融合,在給社會創造福祉的同時,也為傳播制造假新聞、色情信息、詐騙等不法行為提供了便利。 技術賦能內容“安全生產”“智能生產” 新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從早期的“P圖”到“變聲”,再到如今備受爭議的視頻“換臉”,隨著手機運算能力的進步和軟件發展,這些技術門檻大大降低。尤其是,當下流行的AI“換臉”技術,其背后的種種安全隱患,頻頻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話題,甚至已經引起各國政府的重視。 2019年6月,以換臉技術為賣點的DeepFake(深度偽造)被惡意使用,促使美國提出《2019年深度偽造報告法案》(Deepfakes Report Act of 2019),要求評估深度偽造技術的安全風險。該法案中,“數字內容偽造”被定義為,使用新興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來制造或操縱音頻、視覺或文本內容,意圖產生誤導的效果。 2019年12月,德國聯邦政府在答復國會議員質詢時表示:“人工智能視頻‘換臉’技術會從根本上削弱公眾對錄音和錄像真實性的信任感,因此也會降低公共信息可信度。這種技術一旦被用於操縱輿論,將給社會和政治帶來巨大風險。” “是否產生誤導是數字偽造內容關鍵的判斷標准。技術本身是中立的,如果用來生成虛擬主播、美化圖片等應用是值得鼓勵的,但如果用來制造虛假信息,偽造票據等誤導消費者,則是不被允許的。”在第二屆中國內容科技創業大賽期間,參賽企業中科睿鑒CEO曹娟接受了人民網記者專訪說。她認為,數字內容偽造不僅僅是技術論問題,也是社會學問題。 2013年,曹娟和她的團隊開始研究社交媒體新聞的可信度認証及虛假新聞大數據分析技術,開創了多模態融合的網絡謠言檢測方法,並研發了國內人工智能虛假新聞認証系統“睿鑒AI識謠”,並成功應用在各監管機構、媒體平台。 來源 | 睿鑒AI小程序 在曹娟看來,基於內容科技的數字偽造檢測技術,可以概括為內容的“安全生產”和“智能生產”。安全生產,即將數字偽造內容檢測賦能到內容生產的應用場景中,保証內容的真實性,並能迅速檢測出數字內容是否存在合成、侵權等情況﹔智能生產,即為媒體與企業提供新聞質量評估和AI生成標題服務,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媒體與企業提升數字內容產出的質量與效率。 “內容科技”需要深入到一線應用 “做技術別高高在上,必須深入到一線應用場景才能做出真正的改變。” 曹娟認為,隻有將技術與內容場景特點進行深度融合,對內容產業的各種應用場景進行細分,才能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從而形成技術“門檻”和行業標准。 一張高分辨率、未經過壓縮的圖片和一張低分辨率、經過多次壓縮的圖片,內容篡改的方式不同,檢測的方法也需相應變化。 在數字偽內容檢測領域,沒有一把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傳統的內容風控系統面對現有的數字偽造內容常常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這也對數字偽造內容檢測的經驗層、數據層、算法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中科睿鑒的偽造圖像視頻檢測系統可以在無需原圖的情況下檢測圖片或視頻的多種篡改類型和篡改位置,特定真實應用數據上檢測准確率高達90%。 曹娟認為,內容產業在生產、傳播過程中,有著復雜而多樣的動態變化,科技賦能內容場景的過程,也是滿足內容產業多樣化需求的過程。 同時,內容科技的發展也需要緊跟新興技術發展的腳步。傳統媒體數字化轉型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如何運用新興技術為傳統媒體儲備的海量內容資源賦能,既是媒體亟需解決的痛點,也是內容科技持續發力的方向。
文化產業激活老舊廠房經濟的“北京經驗” 北京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城市的有機更新,釋放了大量的老舊廠房的資源。由老舊廠房資源改造成的文化產業園區也記錄了城市的歷史發展進程,也讓城市顯得更加生機盎然。7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鬆做客人民網,分享了文化產業激活老舊廠房經濟的“北京經驗”。 視頻:北京市文促中心主任梅鬆接受人民網專訪 推進城市更新,老舊廠房變身文化產業園區 在798藝術區旁邊,相連的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有出名的火車頭廣場﹔ 在國貿,這個最繁華的地段,有個最時尚的文化產業園區“郎園”,裡面還可以聽昆曲﹔ 在太陽宮,有觽堂文化藝術園,這是一個批發市場改造的一萬多平米的藝術園區﹔ 在海澱,很有名的中關村東升科技園,文化、科技相融合,裡面有頂級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做芯片設計的,也有頂級的文化企業…… 在北京有一批很熟悉的文化地標,都是老舊廠房改造的。梅鬆介紹,北京現有老舊廠房資源體量很大,改造的文化產業園區具有大而全、小而美、特而專等特點。 為什麼要推動老舊廠房經濟?梅鬆認為,大量的老舊廠房資源,從城市角度來講,如果不利用、不發展,就會成為存量資源,甚至成為城市繁榮背后的小傷疤、小瘡口。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力推老舊廠房拓展為文化空間,讓老舊廠房經濟成為城市更新和發展的有機載體。 據介紹,截止到2019年10月,北京市各個區共梳理出老舊廠房資源774處,佔地面積3227萬平方米。其中在城六區老舊廠房有248處,佔地面積達1943萬平方米。 “文化空間是兩個概念,既有可能是改造成文化產業園區,也有可能改造成文化設施,比如劇場、影院、實體書店,還有體育設施,這也都是文化空間。” 梅鬆認為,在推進老舊廠房改造過程中,既保留城市的工業文明的印記,又體現了新時代的文化元素。這需要保持兩個原則:一是調性不能變,不能改變它的特色、它的工業遺存以及基本的建筑機理和外貌﹔二是允許增加文化內容、時尚元素。 “北京門頭溝有一處生產琉璃瓦的地方,民國之前的窯,解放后的窯都有,已經列為區級文物。對這種老的琉璃瓦燒窯遺址是必須保留的。可以在旁邊再做一個琉璃瓦的窯燒這些特色的東西作為旅游和文化產業園區改造,向社會來呈現出來。” 頂層設計,老舊廠房改造的“北京經驗” “北京市已經做了政策上的頂層設計,推動老舊廠房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要鼓勵各級領導干部敢於作為、敢於擔責,把文件執行到位、落實到位。” 一個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引導。與此同時,在推進老舊廠房改造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老舊廠房怎麼改?如何簡政放權? 2017年12月31日,北京市政府出台了53號文件《關於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的指導意見》,首先是保護利用,第二是拓展文化空間。同時,針對如何解決最后一公裡等問題,北京陸續出台了實施操作細則、項目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 梅鬆認為,北京的53號文件能在全國同行引起熱烈的反響,首先是解決了用地屬性的問題。老舊廠房大部分是工業用地,做文化產業,與原有工業用地屬性不符。北京怎麼解決問題呢?隻要你是用於文化空間的改造利用,把用地的屬性和用途適當分離,這是一種創新。 第二是有一個五年的過渡期。老舊廠房改造文化園、文化空間,如果走招投標的程序,走用地屬性變更程序,那是極其復雜。設過渡期,五年以內免去這些程序,五年后,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誰用這塊地優先給誰。53號文件化解了這個難題。同時,該文件還解決了園區入住企業的注冊登記、消防管理等一系列問題。 梅鬆介紹,實際上北京老舊廠房改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老舊廠房,二是老舊商業設施,三是老舊辦公用房,都在政策范圍內。在改造過程中,針對不同年代、不同屬性的廠房應該因地制宜、因廠而定。同時,要事先做好規劃設計、創意策劃,而不能僅僅是單純把老舊廠房拿過來,裝修一下對外出租。 “好的案例,像北京朝陽區的銅牛電影產業園,是原北京銅牛京紡物資有限公司庫房改的。倉庫怎麼變成電影產業園呢?他們就和北京電影學院合作,打造導演、策劃、舞美、后期一條龍的電影產業園區,而且是主旋律電影產業園區。定位很准,在全國很有名。” 雙重效益,文創賦能老舊廠房經濟 “利用老舊廠房搞文創,不是僅用賺錢多少來衡量,其實這本身就是城市更新與繁榮的要求。” 有人說老舊廠房轉化成文化產業園區,它的附加值變低,不如轉成科技園。梅鬆表示,首先推動老舊廠房改造是城市更新與繁榮的要求,也是一種減量或者留白。文化產業園區及配套建設,不是我們要疏解的對象,是減量和留白,是不能以賺錢多少來衡量。第二還是要因地制宜,要和當地的規劃條件和區域空間條件相適應。比如海澱區,有很多老舊廠房就變為科技園區,這是很典型的。但是在朝陽,更多老舊廠房改造為文化產業區,因為朝陽的文化傳媒企業特別多。 事實上,文化產業兼具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梅鬆認為,老舊廠房改造園區效益也是很高的,一個是社會效益,一個是經濟效益,而且做文化產業、文化園區,首先要考慮社會效益。老百姓的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有載體,需要有空間,園區就要提供,這就是社會效益。同時,也不能小看它的經濟效益。從對首批33家北京市級文化產業園區的統計來看,2018年33家園區內文化企業的地均產出是每平米6.96萬元,每平方米的稅收貢獻是5500元,文化產業園區的勞均產出是200.44萬元,收入產出水平和北京金融業相近。 文化產業正在讓老廠房融入新城市。 一說老舊廠房,我們理解就是工業大院,鐵門一鎖,高牆一圍,老百姓也進不去,其他相應的文化空間元素也進不去。 實際上,你要去798走一走,一般人分不出哪個是798哪個是751。它的特點是兩個老舊廠房大院全部打通了,所有空間都是面向社會開放的,已經成為一些時尚青年的打卡地。 “它就是典型的工業空間的再開發、再利用,而且751還有一個特點,751是時尚設計,一邊是動力車間,還在生產運行。” 751以前是能源動力廠房(煤氣廠),目前還在照常運行。一邊是很強的工業能源,一邊是很玄幻的文化創意設計﹔一邊是藍領工人穿著工裝制服上班,一邊是時尚模特走秀。老舊廠房通過文化產業園區改造,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結合在一起。 “要預留增加成實體書店,增加或改造小劇場、小劇院或者小影院,增加和改造小的美術館等展示空間。”梅鬆介紹,對老舊廠房改造為文化產業園區,如果要申報市一級的文化產業園區,這是一個硬件要求。所以,很多老舊廠房改造同時,配置公共文化空間,為市民、游客提供服務。 “既保留城市的工業文明的印記,又體現了新時代的文化元素。老舊廠房經濟,承載著北京城市更新和文化復興的重任,通過工業留給我們文化的遺產,讓首都成為文化復興之地。”
創業故事︱田海博:用年輕人的方式致敬非遺 “選擇了‘榫卯’也是自己的一個願景,希望讓世界知道這是源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屬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門技藝。” 田海博剛畢業時也曾在一家國企工作,工作安穩,也沒有什麼壓力,然而他卻放棄生活舒適,辭職創業去做一款關於木匠的游戲。 辭職創業,不是因為不想上班 “選擇決定辭職和朋友一起創業,不是因為不想上班,而是不想放棄對未來的憧憬。”田海博說,他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讓自己后悔,將來可以驕傲的講給孩子聽。 “我們這代人是跟著游戲長大的,沒上學的時候就接觸了游戲,當時覺得太神奇了!真的就是一路陪著我們長大的。”田海博說,自己從小就幻想長大后要從事和游戲相關的行業。選擇做《匠木》這款游戲,展示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他親身經歷的一個故事: “在國外留學時,有一次去餐廳吃飯排隊等位,旁邊一個歐洲人很友好地跟我打招呼,問我是不是日本人?我說不是。又問我是不是韓國人?我說不是。然后他就轉身走了。當時我心裡很氣憤,后來想想,或許是他們對中國的認知有限,找不到話題。那時心裡就產生了一個想法:讓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 為什麼開發一款榫卯游戲? 田海博帶領團隊開發的是一款關於“榫卯結構“的游戲。榫卯,被譽為藏在木頭裡的靈魂,它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的核心。 “當年我在瑞士看到了一座很震撼的媒體大廈,整棟以‘中國榫卯工藝’實現的木結構建筑,確是由日本設計師設計完成的。當時我心裡很矛盾,既震撼於巧奪天工的工藝,又遺憾於這個源於中國的傳統工藝卻不是出於中國設計師之手。” 同時也是基於對游戲的偏愛,他選擇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來達成心裡的那個願望,通過游戲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也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 做文化就像做教育,不能誤人子弟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的發展,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在一次活動中,當時的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馮乃恩說的一句話,讓田海博至今銘記於心:做文化就像做教育一樣,不能誤人子弟。“現在這句話已經成了我們公司的座右銘,時刻提醒我們,要做好文化,要懷揣使命感,要如履薄冰,抱著敬畏心去做這件事。”他說。 “我覺得傳統文化就像土特產,需要跟著時代與時俱進,總是固步自封或者是停留在過去,將會被時代淘汰。”田海博認為,雖然國家一直倡導文化自信,但是對於老百姓,尤其是年輕人,很難去接受一個距離現實生活很遙遠的事物。傳統文化需要跟上這個時代,跟著時代一起發展。如今,漢服越來越多的被年輕人接受,故宮成了“網紅”,都是在順應時代潮流創新求變。同時,這也是一個自我認同的過程,相信這是個好的趨勢。 識別小程序碼,體驗非遺小游戲。
鄧中翰委員:加快制定新基建投資管理辦法 促進行業轉型升級 “新基建是推動國家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而數字基建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向數字基礎設施轉型,是新時代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 今年兩會,新基建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之一。新基建應該怎麼建?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 “新基建主要包括5G網絡、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等領域,本質上都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也就是數字基建。”鄧中翰表示,與傳統基建的“鐵公基”相比,數字基建內涵更加豐富,更能體現數字經濟特征,將為新時代下的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社會投資是主體。有報道稱,未來三年新一輪的48項重大項目總投資大概2700億元,其中各級政府投資600億元左右,其余2100億元都是社會投資。如何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到“新基建”變成非常重要而且突出的問題。 對此,鄧中翰在一份有關“新基建”的兩會提案中表示,“建議國家加快制定新基建投資管理辦法,包括相關領域的范圍認定、投資規則、扶持政策等。” 數字基建不僅能在短期內提振經濟,更能長期推動經濟、社會、國家可持續發展。由此催生的新行業、新業態、新模式將變革工業、農業、醫療、教育、國防、交通、金融等眾多領域的運作模式,促進行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從而全面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 “利用自主的人工智能芯片,在監控設備前端進行邊緣計算,在實現智能識別、自動報警,提升偵查指揮效率的同時,大大減輕網絡傳輸的帶寬壓力和大數據中心的計算負擔。”鄧中翰認為,我國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自主產業將受益於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投資發展,同時也將反作用於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的優化升級。 同時,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自主產業還關系到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信息安全。自2018年11月1日《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信息安全技術要求》(GB35114-2017)正式實施以來,雪亮工程、智慧城市等涉及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的國家和地方的重大工程,有了規范前端視頻監控設備安全接入大數據中心的強制性國家標准。該標准支持國家權威部門頒布的加密和認証算法,保障了所有用戶和設備的實體身份真實,保障了信令來源的可靠、不被破壞,視頻全程加密保障了視頻數據安全、不被竊取。 他建議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將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列入“新基建”相關領域,推動全國各省區市加快推進符合GB35114等強制性國家標准的自主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升級,促進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自主產業快速發展。
陳曉紅委員:加速標准化戰略 完善創新型人才培育 “新基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意義重大。發力新基建將為數字經濟時代打下重要的硬件和軟件基礎,支撐引領我國‘拳頭’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同時,疫情帶來的線上消費、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也體現出發展新基建的重要意義。” 今年新基建首次寫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之一。新基建應該怎麼建?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學校長陳曉紅。 加快實施標准化戰略,賦能數字經濟發展 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迅猛,“新基建”更是掀起發展的新浪潮,標准對支撐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和引領性作用。5G、芯片、區塊鏈等一些關鍵領域的標准,不僅事關話語權、規則權和創新權,更事關國家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未來。 “我國國家標准制定周期平均為3年,‘標齡’高出德、美、英、日等國。”陳曉紅委員認為,當前我國數字經濟標准化建設仍面臨標准體系不夠完善、標准制定進度較慢、標准缺乏統一協調、國際標准貢獻率不高等問題。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國際標准化貢獻率已位居世界第五,但在數字經濟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的有效專利數不足,標准化貢獻率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陳曉紅認為,當務之急應加快實施標准化戰略,賦能數字經濟發展。她在今年兩會提案中建議,通過加快組建數字經濟標准研制“先鋒隊”、形成數字經濟標准化建設“示范點”、打造數字經濟標准化“共同體”等措施,推動我國成為數字經濟標准研制“領跑者”,走出一條標准化賦能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后疫情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城市治理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成為當前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有力工具。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國一些城市公共危機治理能力的不足,對於充分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強市域公共危機治理體系建設、提升公共危機治理能力是一個重要契機。”陳曉紅認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公共危機治理方面的應用,還存在量不大、質不高、效不顯、不願用、不會用、不敢用等問題。具體表現為,在公共危機治理事件中數據共享開放不夠、數據支撐相對薄弱、相關技術與系統平台支持不足、相應法律法規建設滯后、數據隱私泄露問題多發等。 陳曉紅建議,加強市域公共危機管理信息化頂層設計,積極布局前沿信息技術,做好大數據、5G、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型信息技術的系統架構,探索新型信息技術在市域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應用模式﹔完善應急數據採集與共享機制,明確應急數據對接權責,確保應急數據質量和使用效果。 同時,她還建議補全市域應急硬實力。在新基建的浪潮下,加快推進市域公共危機信息前瞻性終端設備建設,包括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基礎設備的建設,拓展市域公共危機管理信息化的“神經末梢”系統,為市域公共危機的監測、預警和實時應急指揮等提供更直觀的支撐,為大數據採集、智能分析與處理提供基礎保障。 完善創新型人才培育機制,激發創新活力 “新基建需要對新技術掌握、創新思維能力更強的復合型人才,對於知識結構、內涵等方面的要求,與老基建比會更高。” 近日發布的一份2020年新基建產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新基建人才缺口,預計年底將達到417萬人。與傳統基建或傳統產業相比,新基建及新經濟對土地、能源等資源的依賴性下降,而對人才的需求提高。如何為“新基建”補上人才短板成為當務之急。 對此,陳曉紅認為,應在現有經驗基礎上,通過對科技創新型人才、高新技術企業兩個重要創新主體給予政策支持,積極推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 她建議,立足重大應用型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在部分省市試點創新工程師培育工程,為科技企業和各類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創新創業、人才培訓等方面的服務﹔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思維、掌握創新方法、具備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通過定期認証培訓,提升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等科研人員的創新水平﹔積極推進“創新工程師”“創新培訓師”“創新咨詢師”資格認証納入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 同時,她還建議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証條件,將企業具備認証的“創新工程師”作為國家或省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之一。進一步加大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落實力度,落實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知識產權保護等有關政策,強化科技工作和財政金融工作相關工作的銜接,多方位加強科技投入。
環保PPP的風險與轉機 網上查不到李淳的任何新聞報道。 但“低調”的他早是一名投資界“老兵”。在上世紀90年代,他在日本一家公司做投資總經理,那時他在中國每年投下1-2億美元資金,投資企業達五六十家。 李淳堅稱自己是環保投資“新兵”,在李淳看來,部分環保PPP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依靠資金的杠杆作用以小博大,不惜成本拓展市場等行為。 在商海投資沉浮多年,他得出的結論是,傲立潮頭的頭部私募機構都有一個共性,即堅守價值投資。 一 半年前,李淳的名片變成了中關村青山綠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青山綠水基金)執行總裁。 公開資料顯示,中關村青山綠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於2016年成立,由北京海德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控中科成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林大林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啟迪桑德環境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主投領域是市場化債轉股、不良資產管理和環保領域。 2015年-2017年間,PPP模式在環保業興起,企業訂單加速,大量環保業務打包為PPP項目。經過兩年時間的飛速發展,進入2018年,部分環保企業危機浮現。 李淳曾遇到一個城市投資環保項目,成本大概20億,加上利潤,23到25億才是合理價位。但為把合同拿下來,有些企業報價剛到20億,甚至虧點也干,不惜成本擴張,迅速佔領市場。但這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抗風險能力非常弱。 “環保的市場潛力很大。”李淳說,不止大江大河,不止某個工業污染,環保業既是國家大環境基本治理內容,也有牽涉老百姓身心健康、生活品質等方面的高科技項目。 環保產業刮起熱潮並非偶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三個階段目標:到2020年,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 在李淳看來,從國家宏觀政策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三個階段目標,既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制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也為環保產業指明了各階段的重點任務。近年來,國家出台的一系列旨在鼓勵和促進環保產業的政策,勢必為生態環保和城市升級領域的增長鑄就長期堅實的價值驅動力量。 李淳說,從資源稟賦上來看,青山綠水基金管理公司股東為北京市國資委下屬國有環保領域的領先企業,在環保領域深耕多年,在環保行業以及行業內多個細分領域具備較強的競爭力、領先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 李淳還稱,在股東資源稟賦上,其公司在生態環保和城市升級發展領域的價值投資具有獨特的先天優勢,該項優勢可為公司在基金投資業務方面提供豐富的資源與技術支持。 “一家優秀私募投資機構的基本使命,是把握改革開放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時代脈搏,將自身的使命與堅守,融入到國家產業發展和社會價值創造的歷史大潮之中。”李淳說。 二 在李淳看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本輪債轉股更加市場化,在實施主體、實施方式及實施原則上具有鮮明時代特征。 自2016年起,國務院及有關部門陸續發布《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杆率的意見》《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股權的指導意見》《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目標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對市場化債轉股工作的支持力度。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發揮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引導作用推進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相關工作的通知》提出,在符合相關規定的前提下,支持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除政府外的其他出資人申請發行企業債券,通過基金投入市場化債轉股項目,有效拓寬市場化債轉股籌資渠道。 該通知還稱,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各出資方應當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明確約定收益分配和虧損分擔方式。針對市場化債轉股項目普遍存在的投資期限較長、收益較低、不確定性高情況,政府出資部分可以適當讓利,提高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債轉股項目的積極性。 李淳表示,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度增加,企業的市場環境和經營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如果實施市場化債轉股標的企業篩選不當,就會給基金財產帶來較大風險。 那麼又該如何篩選企業?李淳認為,首先,重點選擇因行業周期性的波動而產生暫時性困難的企業,這些企業基本面扎實,未來有很大希望實現逆轉。其次,重點關注那些成長型高負債企業,比如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成長型企業,這些企業在行業內的特定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優勢,企業已初具基礎且隨著資金和資源的注入,未來高速成長可期。再次,選擇當地政府支持且與當地社會民生戚戚相關的企業,由於其業務特殊性質,應該納入目標企業。此外,應避免不符合國家和地方產業政策的企業以及應被市場淘汰的企業。 李淳還認為,對轉股企業的資金運用應與公司治理一並設計相應投后管理機制,確保資金用於轉股企業降低債務杠杆,增強主業活力。另外,改善公司治理,激發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協調行業資源與技術,提升企業創新與盈利能力。 三 在李淳看來,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顯現、去杠杆和市場化債轉股的啟動,新一輪不良資產投資的機會正在到來。 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中顯示,商業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的過半受訪者認為,2019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不良貸款率將出現“雙升”態勢。 李淳認為,中國民營企業擴張迅速,投資過多,而且太快,從而達到搶佔市場為目的,以致不良資產增幅很大。 “不良資產並非是不好的資產。”李淳說,一部分企業的主業前景良好,因周期性或短期經營現金流周轉困難導致債務違約。有些重資產企業,如果其盈利能力突出,發展偏向於良性,那麼在好的估值下,他們還可以進行投資。很多非常優秀的資產和公司,發展過於激進,出現資金鏈條的緊繃甚至是斷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公司沒有優點,隻要給他們提供一點動力,仍然能夠成為非常優秀的資產,同時也能為自己帶來優良現金流。 “不良資產的背后還蘊含著較大挖掘價值。”李淳說,一部分企業的主業前景良好,因周期性或短期經營現金流周轉困難導致債務違約,這可以通過引入增量資金對其負債結構進行重整,盤活企業經營症結,改善企業經營管理與競爭能力,實現價值增值。 在李淳看來,當前投資者逆周期“抄底”操作意願增加,公司接收不良資產后,可以通過投資方法,對不良資產進行包裝,然后再投入到市場當中去。 李淳表示,部分企業在對外融資時將自身的特定資產等做了抵押,抵押率預留較充足的安全邊際,外部融資形成不良后,這部分資產(其中不乏優質資產)大多被債權人申請凍結。債權人通過司法途徑執行抵押的特定資產時,不良資產並購基金介入可以迅速恢復這部分資產的流動性,在加速不良清收的同時,以低價盤活優質資產。 “大力發展不良資產並購基金,以市場化基金為載體,優化資源配置模式,盤活問題資產,救助危機企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切入點。” 作為國企背景的私募基金,李淳說,青山綠水基金的股東單位是國企和環保類領軍人物,有些環保企業陷入暴雷和接近暴雷的困境,他們會謹慎調研,分析這些公司困難,通過不良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讓這些企業起死回生。
加速人工智能產業落地,建立人工智能核心堡壘 人民網廈門8月9日電 由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同指導,人民網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廈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廈門市湖裡區人民政府主辦,人民網人工智能研究院承辦,獵豹移動協辦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論壇”8月9日在廈門召開。會后,獵豹移動副總裁崔穎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技術並不是當下人工智能行業真正的核心壁壘,在未來,整個人工智能產業會以技術為基礎,針對不同場景,產生 “真有用”的產品,從而實現人工智能在特定場景下的真正落地。 降低壁壘,加速應用 崔穎認為,人工智能如今體現出的特殊性,主要源於理論和實際應用的格格不入。到未來,人工智能將成為被大量技術工作者應用的基礎技術,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落地,技術壁壘將逐步降低,最終實現場景和技術的有效集合。 如今,人工智能已經在教育、醫療、養老、司法、家居服務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在智能教育、智慧政務、智慧城市等產業逐步產生作用,同時,服務機器人、快遞分揀機器人等智能機器人技術也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 比如,商場接待服務員的態度可能會隨服務頻次和勞累程度變化,但機器人卻能夠做到7*24小時不間斷服務,並且態度始終如一,另一方面服務機器人所沉澱的數據也能幫助管理機構實現決策。結合商場的場景和體驗感,這一領域的效率將得到顯著提高。 服務機器人技術沒有真正興起的主要原因在於缺乏真正對場景的理解。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隻完成了“感知力”,隻能夠識別人臉、語音喚醒、語音合成、語義理解,本質上缺乏場景理解和落地能力。這既是行業當下遇到的困難,也是未來改進的方向。 越來越多的場景“AI 化”后,原有技術架構暴露出的不適應性,是人工智能領域沒有出現好產品的原因。這類缺陷的出現倒逼人工智能企業更新底層技術方案。 崔穎提醒,在人工智能時代,算法的日漸成熟功不可沒,但如果將注意力過多放在算法上,最終將舍本逐末。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海量數據的支撐,數據訓練量同樣影響算法實現的成熟度,這些都體現了行業不足。 流量突增,應用廣泛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將快速增長至170億美元,平均增速達27.9%。 根據IDC報告,具有機器人3.0特征的中國智能機器人產業有望在2027年達到1.6萬億人民幣以上規模。2030年,中國或將成為勞動力缺口大國,崔穎表示這些將成為獵豹移動的發展機遇。 據崔穎介紹,2016年,獵豹移動提出“All in AI”戰略,投資智能服務機器人公司獵戶星空。之后,獵豹移動攜手獵戶星空開創了機器人生態,搭建行業唯一的全鏈條AI技術並推出軟硬一體化的AI機器人終端,以機器人智能解決方案服務行業場景,打造商業大腦支撐商業決策等,其中全鏈條AI技術集合了芯片+算法、全感知視覺識別、語音全鏈條技術、麥克風陣列、七軸消費級機械臂和室內自主導航平台等技術。 她還介紹,2019年,獵豹移動實現機器人業務商業閉環。在AI To B產品上,本季度獵豹移動專注在行業場景中打磨旗下智能服務機器人“豹小秘”的實際應用,實現30%的復購成績。搭載獵豹移動智能解決方案的“豹小秘”已廣泛落地到圖書館、博物館、政務大廳、酒店、銀行、法院律所、派出所、醫療場所、學校、商場、連鎖超市等20余個場景,不斷提供智能導覽、智能導購、智能政務、智能會務等服務,平均每日語音交互接待頻次高達 30 萬次,遠遠高於行業水平。通過直客、渠道銷售等,“豹小秘”已獲得了數百家客戶。 崔穎透露,今年以來,獵豹移動攜手獵戶星空打造AI垂直一體化,將全鏈條AI技術賦能給更多的合作伙伴,涉及的領域包括公共服務、家電、酒店等,目前獵戶語音OS技術已經分別應用在喜馬拉雅音箱、小米音箱、小米電視、小米手機、美的音箱等。 崔穎還介紹了獵豹移動的AI To C業務,表示通過技術賦能的模式已完成技術閉環,產生了網紅爆品,旗下小豹AI翻譯棒已在出國社交、口語學習、商務社交三大核心場景落地應用。 崔穎分析,獵豹移動擅長工具打造,比如毒霸、Clean Master等爆款應用。工具外延拓展的目標是把工具變成真正能夠深入到生活的產品,所以獵豹是要做一款能被社會大量使用的真正的機器人,融入人們生活的機器人。 抓住機遇,彎道超車 崔穎還表示,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流量入口已被巨頭佔領,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隨著AI技術以及服務機器人等終端的興起,新的流量入口正在出現。 B端企業的改造升級是片巨大藍海,所有涉及產業互聯網的企業,均有可能擁有“彎道超車”的機會。拿暫未被BAT重兵布局的服務機器人領域來說,隨著服務機器人在各個商業場景的落地應用,它就會猶如移動互聯網時期的手機一樣,成為產業互聯網時代的流量武器。一方面收獲來自C端的海量流量,一方面沉澱大數據給B端企業,並基於此打造商業大腦,幫助商家效率的提升,獲得企業端紅利。 崔穎認為,人類正在經歷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特征是將所有物理環境數字化。物理世界數據化本質上就是讓實體經濟向互聯網一樣的有效率,未來人工智能將通過大數據積累和分析去有效的判斷用戶行為特點,並基於此打造商業大腦,幫助B端商家效率的提升,從而獲得企業端紅利。 她介紹,獵豹移動希望通過AI賦能實體經濟場景,獵豹投資的智能服務機器人公司獵戶星空已經打造了全鏈條AI技術,通過重新組合AI技術模塊,圍繞語音、視覺、導航、麥克風、算法等AI技術,結合實際場景、產品需求,輸出在數據驅動前提下,滿足不同場景下適配和大規模部署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助力實體經濟中場景和B端、C端產品的智能化升級,不遠的未來,獵豹移動AI賦能策略還將繼續拓展自身業務邊界,堅持AI技術在實際場景和產品載體上的實用價值,逐步參與到包括G端、B端和C端在內“智能+”時代背景下的產業互聯網升級浪潮中。
梅鬆:文創產業助力北京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北京6月20日電(黃玲麗 實習生余婧瑤 王雅楠)6月20日下午,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巡視員、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鬆做客人民網,與網友分享文創產業如何助力北京高質量發展。 梅鬆介紹,文化產業或者說文化創意產業是北京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途徑。北京實行綠色創新發展,文化產業的比重和發展速度顯著提高,今年一季度以來文化企業創造的收入是2700多億,同比增長9%以上。 “好的影視作品、動漫游戲作品、網絡文學作品、文博創意設計產品等等,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糧和產品。”梅鬆分析,文化產業不僅創造經濟效益,更多創造的是社會效益。 今年5月11日,2018北京文創大賽以熱度排名第三的佳績榮登人民網發布的“2018-2019中國文創二十大熱點事件”榜單。今年是北京文化創意大賽開辦的第四年,作為大賽的主辦方,梅鬆表示,希望通過大賽這一公正、公開、公平的平台,遴選一批優秀的文創項目、優秀的文創人才,並對接豐厚資源給予支持。相比往年,今年的大賽在人民網的全程參與下,在新增的創業服務板塊和媒體服務板塊加持下,規模和質量得到提升,報名者非常踴躍,為助力文化創業領域的小微企業成長為“文化獨角獸”提供著實實在在的支持和服務。 在談及“文博文創”時,梅鬆十分贊賞“故宮文創”,他解釋,“多一點北京文化內涵,多一點歷史文化的元素,所以故宮很多產品一經推出就是爆款”。而針對文博產品千品一面、大同小異的問題,梅鬆認為,文博文創要打造精品,首先需要優秀的設計人才,但很多博物館缺乏設計人才。對此,他建議通過市場化的機制,促進文博機構與大平台的合作,來挖掘人才,甄選優秀文博文創設計作品。
賽富投資閻焱:快樂並煎熬著的價值發現者 賽富投資基金首席合伙人閻焱 (攝影:每日經濟新聞韓陽) 從隸屬於軟銀集團的賽富亞洲成為獨立的賽富投資﹔管理著總規模近60億人民幣、40億美金的投資基金﹔推動了不同時代的一大批知名企業快速成長……在北京CBD核心區裡,密密麻麻的寫字樓並沒有掩蓋賽富投資的與眾不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的掌舵人——閻焱——在創投界的沉浮與影響。 已過耳順之年的閻焱,一直在業內被譽為“投資教父”。他投資或參股的企業往往因此自帶明星光環,他個人的一些觀點、言論,也時常被行業晚輩奉為圭臬。然而,當他以2019年的眼光回顧20多年的投資生涯時,卻直言自己是“快樂並煎熬”著的。 越老越值錢 “20年前我是滿頭青絲,如今是白發蒼蒼。” 閻焱曾在朋友圈裡自嘲說,自己是既憋不住話、也憋不住尿。有人打趣說,醫學上這是幼稚的表現。但在熟悉閻焱的人看來,可能更有幾分“老當益壯”的意思。 1994年,37歲的閻焱在美國華盛頓加入亞洲基礎設施基金AIF成為投資人,而中國的本土風投行業仍在醞釀,IDG、漢鼎亞太等外資背景的機構也只是初露頭角﹔2018年,我國私募基金備案數達到74642隻,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達到24448家。這位1977年參加高考,1984年到北京大學攻讀社會學研究生,1986年赴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國際經濟政治學博士,如今已過退休年紀的“老人”,現在趕上了中國資本市場和創投行業的“青壯年”。就像他在公開場合所言,“投資這個職業是越老越值錢,就像運動中的高爾夫一樣,打到80歲都可以打,所以我覺得退休談不上。” 賺錢是本質 在AIF期間,閻焱投資了上海中橋、中國聯通、成綿高速、中海油等項目,為AIF帶來相對豐厚的收益。在此基礎上,閻焱於2001年選擇加入日本軟銀公司,與美國思科共同出資成立軟銀亞洲基礎設施基金(SAIF)。2005年軟銀亞洲更名為軟銀賽富,隨后又從軟銀集團徹底獨立出來,開啟了他投資生涯的又一新篇章。 在賽富,閻焱挖掘了58同城。 “美國有一家網上免費分類廣告網站Craigslist,刊載著各類生活信息,用戶家裡馬桶堵了、想買賣二手貨了,都可以在這個網站上找到相關的分類信息,很受美國人歡迎。當時我們就想,在中國能不能也有一個類似的平台,把用戶的信息和需求匯集起來。后來,我們聽說國內的姚勁波在做類似的事情,於是就通過朋友介紹找到姚勁波。”在閻焱的記憶裡,當時的姚勁波還比較腼腆,並不太善於辭令,當時的58同城也隻有十多個員工。在這樣的情況下,閻焱於2007年投了150萬美金。 投資58同城引起業內關注,還在於一年后閻焱用300萬美金繼續“加持”姚勁波。 2008年,亞洲金融危機開始影響中國,“寒冬論”讓很多創業者不寒而栗。閻焱給所有被投公司發通知:金融危機波及較大,建議企業節省開支,做好“過冬”准備。但5月份,姚勁波還是找到了閻焱,尋求新一輪融資。 “前一輪150多萬美金已經燒完,但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們大部分同事對投資比較謹慎,我本人對加投姚勁波也比較猶豫。”十年后的今天,閻焱仍記得在58同城幾乎面臨解散的時期,尚顯腼腆的姚勁波坐在賽富辦公室裡向他解釋公司模式。 “有沒有競爭對手?商業模式是什麼?用戶需求多大?……”閻焱在向姚勁波拋出一系列問題后,看到了機會的他決定加投。 “20多年挑選投資標的的方式其實並沒有什麼變化。”閻焱說,投資的本質是賺錢。他希望在做投資的時候,既能賺錢,又能給社會帶來福利。“不管時代怎麼變,投資的本質是一樣的。” 回顧過往,閻焱覺得上帝是均衡的,投資行業在帶給人喜悅的同時也帶給人焦慮,有風險才有回報。“如果去讀投資課,第一課就是學什麼叫做風險和回報。” 投資別虛偽 對閻焱來說,從事投資行業最大的回報和快樂,就是陪伴被投企業攻克難題走向成功,並讓許許多多的人能夠從項目中受益。 閻焱至今仍記得他曾投資的杭州到千島湖段的高速公路,使千島湖附近山區居民走向城市中心成為可能。“高速公路修到了山裡面,山裡居民們自己的山貨都能夠運輸到杭州販賣,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了4倍。”當閻焱回憶起山區居民為了表示感謝,邀請他去家中做客時,投資帶來的快樂讓他畢生難忘。 “投資是一個來不得半點虛偽的東西。”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當時的軟銀賽富首期基金就順利募集10億美金,隨后又獨立募到6.4億美金的二期基金。其間,閻焱並沒有感覺到太多的募資壓力。 “我並不覺得募資是那麼難,只是投資機構在分化。”閻焱認為,當下業績好的基金更容易募資,業績差的則比較難。“2015年和2016年,誰都可以融基金,現在不那麼容易了。所以對於大多數基金來講,應該是比較難的。但是對於那些業績比較好的基金,反而更容易了。”在他看來,目前中國本土通過備案的投資基金數量過多。 “滿大街都是投資人。”閻焱說,中國的投資基金與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基金不同,期限多為五年期,而國外多為10年期。“這也側面反映出,中國的不少投資行為其實是一種速食文化,隻忙著盡快賺錢,而對長期的未來的利益卻不知所措。”在以套利為主流的投資文化裡,做長期的科技投資其實很難。 “要做長期投資,就是要投那些不在風口的東西。如果大家都去趕風口,這個社會很可怕。”在自己的投資歷程中,雖然捕獲了不少細分行業中的知名企業,但閻焱坦稱並不相信風口。拼多多、今日頭條、抖音等項目,都是在其細分行業已有頭部企業的情況下出現的。技術進步會不斷帶來商業模式的創新,人類永遠不會停頓,而且移動互聯網的下一波大潮還沒開始。5G帶動的萬物互聯,也將會有更多新的商業模式出現。“生活中永遠有賺錢的機會,不要擔心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一些所謂的創投‘風口’反而像是黑色幽默,大家伙奮不顧身跳進來,結果到了真正的資本市場就見原形了。” 幾十年的摸爬滾打,在煎熬中不斷成長歷練,加上天生一副“就要不同”的性格,使閻焱總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就像大部分人對科創板與注冊制滿懷期待時,閻焱卻“審慎樂觀”地認為,科創板雖好,但是上市企業股票的質量和生命力,卻需要進一步深入考慮。(人民創投:黃盛)
君聯資本陳浩:事為先、人為重的價值投資引領者 君聯資本總裁陳浩 (攝影:每日經濟新聞韓陽) 縱觀國內創投行業的發展歷史,2001年成立的君聯資本應該佔有一席之地。作為聯想旗下最早設立的專業風險投資機構、聯想控股在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三駕馬車”之一,君聯資本目前管理的資金規模超過400億元、投資近400家企業,無論規模還是增速都位列行業前茅。2018年,在市場普遍反饋“退出難”的背景下,君聯資本的被投企業共有13家登陸A股、港交所、納斯達克等不同的境內外資本市場,此外還有1家投資企業已過會,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 作為君聯資本的總裁,陳浩對於整個創投行業和君聯資本自身的發展都有著深刻的洞察和清晰的認識。面對2018年所謂的“資本寒冬”,作為頭部機構的君聯資本感受其實並不那麼明顯,但陳浩對於行業所面臨的現狀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都做了深入思考,並且在多個公開場合建言獻策,這是一個從業多年的投資老兵責任感最好的體現。在他和團隊的規劃和管理之下,君聯資本近年迎來了快速發展,單支基金平均規模都在5億美元的水平。伴隨管理資金量的增多,投資速度也明顯快於早期,投出了大量優質項目。 在用一個關鍵詞來總結自己的投資生涯時,陳浩毫不猶豫說出了君聯資本的投資方法論:“事為先,人為重。”這是他和團隊多年來與一線創業者深度交流后得出的最真實感想。在他看來,隻有與優秀的創業者更好地合作、幫助其更好地成長,資本才能獲得更大的回報。 中國特色的創投發展道路 在君聯資本會議室的牆上挂著一幅精心裝裱的字,“富而有道”,落款柳傳志。透過會議室的窗戶看出去,對面大廈上“聯想控股”幾個大字赫然可見。 18年前,當聯想開始拓展多元化業務時,柳傳志抽調了一支二十多人的隊伍“殺”入風險投資領域,創辦了君聯資本的前身聯想投資,陳浩就是其中的三位核心成員之一。君聯資本的第一期基金來自聯想控股的3500萬美元出資,希望“用資金與管理幫助和促進中國創業企業的成長”。2012年,聯想投資正式更名為君聯資本。 可以說,君聯資本的發展歷程,就是整個創投行業的縮影,陳浩本人也見証了這段蕩氣回腸的歷史。正如他所說,90年代末創投開始在國內發軔,並以相當蓬勃的趨勢實現了快速擴張,“綜觀全球,除了美國,也就隻有中國創投行業實現了這樣的發展”。 根據中國証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8年底,在協會登記備案的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共有14683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27176隻、基金規模7.71萬億元,創業投資基金6508隻、基金規模0.89萬億元。從發展速度和規模上來看,毋庸置疑相當可觀。陳浩評價,這是大的環境所致,也是行業本身大家努力所帶來的結果,“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是支持了中國創新,是中國創新創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 在他看來,中國創投行業不僅在數量和規模上取得了很大進展,還探索和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道路。第一類頗具中國特色的機構,是既具有產業背景、又獨立運行的基金管理公司。以君聯資本為例,其出身聯想、自帶產業基因,是獨立的風險投資管理公司,既有大量外部LP、自身管理了若干基金,這種案例在國外並不多見。第二類機構是政府背景的投資機構,它們管理著規模龐大的資金,不僅投資回報良好,還對地方產業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帶動作用。第三類機構則多採取以明星投資人為核心的投資機構。 “這些不同類型的機構組合起來,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豐富多彩的投資發展道路。君聯資本也很榮幸在這其中扮演了一個角色。”回顧創投20年的發展歷史,陳浩不無感慨地表示。 水漲船高的項目評價標准 雖然創投機構數量繁多,2018年也有不少機構高呼“募資難”問題,但在陳浩看來,這反而更能說明行業需要正常的優勝劣汰。“將來資金應該會越來越多地集中於頭部的這些機構、基金,隻有這樣才能讓這個行業實現健康、持續發展。也使得行業裡面的GP,包括我們在內,在專業化、獨特性等方面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據了解,君聯資本成立之初的投資主要圍繞IT行業來進行。但在2006年之后,該機構不斷拓展自己的投資版圖,最近幾年開始突出團隊專業化,成立了TMT、先進制造、醫療健康、文化體育以及消費服務等垂直領域的投資團隊,沿著陳浩所說的“專業化”“特色化”等方向深耕。而在對於創業企業、創業者和具體項目的評判標准上,也發生著相當顯著的變化。 陳浩用了一個詞來形容這些變化的趨勢,“水漲船高”,並從三個維度進行了解釋。 首先是技術標准的提升。20年前的創業者往往都是從海外將先進的技術帶回國,而這些技術相對比較零散、分散,與實際的產業結合度還不夠,也缺乏新的商業機會。相比之下,今天的很多創業者都是直接加入中國本土的創新創業公司,參與研發和應用,與產業的結合無疑更為緊密。 第二是商業標准的變化。陳浩表示,這一維度更多地是在判斷一家企業的市場潛力、規模,以及可能產生的收入、利潤、行業競爭力等,而這些都會成為機構衡量是否投資該項目時的重要參考標准。以君聯資本早年投資的卓越網為例,其正式運營第一年的營收不過幾百萬元。而到了今天,電子商務面臨的是一個萬億級市場,市場潛力驚人,機會當然也相對更多。 第三是管理性維度。也就是說,投資者在判斷企業人、財、物、供應鏈管理,公司、團隊、文化等方面的標准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陳浩坦言,當前的創業環境,包括創業者的素質與此前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我們對這些企業管理方面的要求肯定也在提高,這個尺子是要提升的”。 “事為先,人為重”的投資方法論 “事為先,人為重”是君聯資本的投資方法論,同時也是這家老牌機構在選擇投資標的時圍繞的核心。 如果要說這一理念的來源,還要追溯到君聯投資的第一個項目——科大訊飛。從投資這家公司到最后成功退出,君聯資本一共堅守了將近13年時間,也成就了行業的一段佳話。陳浩回憶,當初投資科大訊飛時,這家公司還只是一個完全以研發為主、隻有幾十個人的團隊,估值不到2億元,如今已經成長為員工幾千人、收入數十億元、公司市值600億元的上市企業了。在科大訊飛18年的發展歷程中,也曾遭遇不止一個“至暗時刻”,例如起步初期就在市場上遇冷,業績下滑、虧損嚴重。作為投資人的君聯資本在這個過程中從商業模式、戰略策略、資源對接等多個方面給出了力度足夠大的支持,幫助創始人和企業恢復自身造血能力,逐漸走出困境並形成良性循環。 這很好地體現了君聯資本投資的理念。正如陳浩所說,要把服務最后的落腳點盡可能凝聚到“人”上面。“有點像古人所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不是簡單地給創業者一個資源和一項立竿見影的幫助,而是教會管理層方法、提高其處理問題的能力,從而幫助企業突破自己的瓶頸。這是我們在增值服務當中研究的最多,也是最關注的一點。” 但另一方面,陳浩也奉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宗旨。對於企業的增值服務堅持“價值認同,相互信任、平等對話”的基本原則,同時注重方法論和技能的傳遞,不越俎代庖。在他看來,重點是在三個方面對創新企業提供增值服務,分別是戰略決策、人才引進和團隊建設、公司發展的關鍵資源引入等等。 除此之外,陳浩還提出,在風險投資,特別是早期,對一些技術創新型企業要爭取重點幫助。“高科技企業在發展初期一般要面對三道難關,分別是技術關、市場關、管理關。有價值的風險投資機構更能夠在市場關與管理關為企業帶來積極的幫助。”(每日經濟新聞: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