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城市的有機更新,釋放了大量的老舊廠房的資源。由老舊廠房資源改造成的文化產業園區也記錄了城市的歷史發展進程,也讓城市顯得更加生機盎然。7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鬆做客人民網,分享了文化產業激活老舊廠房經濟的“北京經驗”。
推進城市更新,老舊廠房變身文化產業園區
在798藝術區旁邊,相連的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有出名的火車頭廣場﹔
在國貿,這個最繁華的地段,有個最時尚的文化產業園區“郎園”,裡面還可以聽昆曲﹔
在太陽宮,有觽堂文化藝術園,這是一個批發市場改造的一萬多平米的藝術園區﹔
在海澱,很有名的中關村東升科技園,文化、科技相融合,裡面有頂級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做芯片設計的,也有頂級的文化企業……
在北京有一批很熟悉的文化地標,都是老舊廠房改造的。梅鬆介紹,北京現有老舊廠房資源體量很大,改造的文化產業園區具有大而全、小而美、特而專等特點。
為什麼要推動老舊廠房經濟?梅鬆認為,大量的老舊廠房資源,從城市角度來講,如果不利用、不發展,就會成為存量資源,甚至成為城市繁榮背后的小傷疤、小瘡口。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力推老舊廠房拓展為文化空間,讓老舊廠房經濟成為城市更新和發展的有機載體。
據介紹,截止到2019年10月,北京市各個區共梳理出老舊廠房資源774處,佔地面積3227萬平方米。其中在城六區老舊廠房有248處,佔地面積達1943萬平方米。
“文化空間是兩個概念,既有可能是改造成文化產業園區,也有可能改造成文化設施,比如劇場、影院、實體書店,還有體育設施,這也都是文化空間。”
梅鬆認為,在推進老舊廠房改造過程中,既保留城市的工業文明的印記,又體現了新時代的文化元素。這需要保持兩個原則:一是調性不能變,不能改變它的特色、它的工業遺存以及基本的建筑機理和外貌﹔二是允許增加文化內容、時尚元素。
“北京門頭溝有一處生產琉璃瓦的地方,民國之前的窯,解放后的窯都有,已經列為區級文物。對這種老的琉璃瓦燒窯遺址是必須保留的。可以在旁邊再做一個琉璃瓦的窯燒這些特色的東西作為旅游和文化產業園區改造,向社會來呈現出來。”
頂層設計,老舊廠房改造的“北京經驗”
“北京市已經做了政策上的頂層設計,推動老舊廠房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要鼓勵各級領導干部敢於作為、敢於擔責,把文件執行到位、落實到位。”
一個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引導。與此同時,在推進老舊廠房改造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老舊廠房怎麼改?如何簡政放權?
2017年12月31日,北京市政府出台了53號文件《關於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的指導意見》,首先是保護利用,第二是拓展文化空間。同時,針對如何解決最后一公裡等問題,北京陸續出台了實施操作細則、項目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
梅鬆認為,北京的53號文件能在全國同行引起熱烈的反響,首先是解決了用地屬性的問題。老舊廠房大部分是工業用地,做文化產業,與原有工業用地屬性不符。北京怎麼解決問題呢?隻要你是用於文化空間的改造利用,把用地的屬性和用途適當分離,這是一種創新。
第二是有一個五年的過渡期。老舊廠房改造文化園、文化空間,如果走招投標的程序,走用地屬性變更程序,那是極其復雜。設過渡期,五年以內免去這些程序,五年后,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誰用這塊地優先給誰。53號文件化解了這個難題。同時,該文件還解決了園區入住企業的注冊登記、消防管理等一系列問題。
梅鬆介紹,實際上北京老舊廠房改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老舊廠房,二是老舊商業設施,三是老舊辦公用房,都在政策范圍內。在改造過程中,針對不同年代、不同屬性的廠房應該因地制宜、因廠而定。同時,要事先做好規劃設計、創意策劃,而不能僅僅是單純把老舊廠房拿過來,裝修一下對外出租。
“好的案例,像北京朝陽區的銅牛電影產業園,是原北京銅牛京紡物資有限公司庫房改的。倉庫怎麼變成電影產業園呢?他們就和北京電影學院合作,打造導演、策劃、舞美、后期一條龍的電影產業園區,而且是主旋律電影產業園區。定位很准,在全國很有名。”
雙重效益,文創賦能老舊廠房經濟
“利用老舊廠房搞文創,不是僅用賺錢多少來衡量,其實這本身就是城市更新與繁榮的要求。”
有人說老舊廠房轉化成文化產業園區,它的附加值變低,不如轉成科技園。梅鬆表示,首先推動老舊廠房改造是城市更新與繁榮的要求,也是一種減量或者留白。文化產業園區及配套建設,不是我們要疏解的對象,是減量和留白,是不能以賺錢多少來衡量。第二還是要因地制宜,要和當地的規劃條件和區域空間條件相適應。比如海澱區,有很多老舊廠房就變為科技園區,這是很典型的。但是在朝陽,更多老舊廠房改造為文化產業區,因為朝陽的文化傳媒企業特別多。
事實上,文化產業兼具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梅鬆認為,老舊廠房改造園區效益也是很高的,一個是社會效益,一個是經濟效益,而且做文化產業、文化園區,首先要考慮社會效益。老百姓的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有載體,需要有空間,園區就要提供,這就是社會效益。同時,也不能小看它的經濟效益。從對首批33家北京市級文化產業園區的統計來看,2018年33家園區內文化企業的地均產出是每平米6.96萬元,每平方米的稅收貢獻是5500元,文化產業園區的勞均產出是200.44萬元,收入產出水平和北京金融業相近。
文化產業正在讓老廠房融入新城市。
一說老舊廠房,我們理解就是工業大院,鐵門一鎖,高牆一圍,老百姓也進不去,其他相應的文化空間元素也進不去。
實際上,你要去798走一走,一般人分不出哪個是798哪個是751。它的特點是兩個老舊廠房大院全部打通了,所有空間都是面向社會開放的,已經成為一些時尚青年的打卡地。
“它就是典型的工業空間的再開發、再利用,而且751還有一個特點,751是時尚設計,一邊是動力車間,還在生產運行。”
751以前是能源動力廠房(煤氣廠),目前還在照常運行。一邊是很強的工業能源,一邊是很玄幻的文化創意設計﹔一邊是藍領工人穿著工裝制服上班,一邊是時尚模特走秀。老舊廠房通過文化產業園區改造,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結合在一起。
“要預留增加成實體書店,增加或改造小劇場、小劇院或者小影院,增加和改造小的美術館等展示空間。”梅鬆介紹,對老舊廠房改造為文化產業園區,如果要申報市一級的文化產業園區,這是一個硬件要求。所以,很多老舊廠房改造同時,配置公共文化空間,為市民、游客提供服務。
“既保留城市的工業文明的印記,又體現了新時代的文化元素。老舊廠房經濟,承載著北京城市更新和文化復興的重任,通過工業留給我們文化的遺產,讓首都成為文化復興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