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電絕對不是蹭共享充電寶的風口,我3年前就做了,我創造並且定義了這個行業。”
24號上午,邦哥在世貿天階的咖啡館裡採訪到了來電哥袁炳鬆。2014年成立的來電是袁炳鬆第二次創業。今年4月份共享充電寶火了,幾十家創業公司突然一股腦地擠了進來,袁炳鬆不得不帶著來電跑的更快。
一個月來,創業邦以「共享新經濟」為主題,走訪了 10+ 家初創公司,以及 IDG資本、光速中國、元璟資本等相關投資機構,帶來一手好料和最新的思維方式。
這是我們的第 11 篇報道。
16歲獨闖深圳,22歲干到廠長
1997年,為謀生活,袁炳鬆獨闖深圳。那年,他在深圳過了16歲的生日。
2003年,他以網管身份加入了一家電池工廠。工作了不到兩個月,他就替工廠拿下了4、5千萬訂單。對於不到100人的廠子來說,這就是比巨款。
這家工廠是生產手機電池的。他談下的4、5千萬大單,卻是給便攜式DVD做配套移動充電設備的。“一個設備有6組電池,當時廠裡有很多人反對這筆訂單,害怕做不好,出了安全問題”。
袁炳鬆說,“如果把接口改成USB,我們要生產的其實就是個移動電源。”
2003年10月份前,為了讓這筆訂單順產,他把品質部、研發部、生產部、業務部,除了財務部以外地工作都干了一遍。剛來工廠的時候,他連電路圖都不會看。為了這批電池能發揮更好地性能,並且保障安全問題。他愣是拉著研發部的同事搞了兩個月的技術開發。
在幾個月時間裡,我在百十來人的小工廠快速成長,學到了所有東西。
22歲的袁炳鬆就做上代理廠長、總經理。
23歲借錢創業
3年做到1億流水,還開了工廠
2004年,袁炳鬆在工廠主管貿易部。年底,工廠要從市區搬到郊區,搬到深圳機場附近。
袁炳鬆決定出來創業。他說,那時候沒有一分錢存款,靠借的2萬5千塊錢起家。“在華強北租了一個5平方米的小店,把租金交完,錢就沒得差不多了”。
袁炳鬆是從華強北殺出來的,從1999年到2002年,他就一直在華強北自學電腦。23歲,他又回到了這裡創業。3年時間,“我從一個店做到8個店 ,一年能做1個億。”
電池貿易,在華強北 ,我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
到了2008年,袁炳鬆開起了工廠,也是生產電池,當時最大業務就是給電腦做移動充電設備。
這一年,他27歲,來深圳闖蕩了11年。
一個月賣10萬個充電寶
2013年就有了共享充電的萌芽
16歲獨闖深圳,22歲做到廠長,23歲創業,27歲擁有自己的廠子。從一無所有,甚至借錢創業,做到電池工廠老板,袁炳鬆拼了11年。
與所有的傳統行業的老板一樣,2009年,已經衣食無憂,實現財務自由的袁炳鬆覺得人生已經到了瓶頸階段。
袁炳鬆開始報各種企業培訓班、總裁班。他告訴邦哥,包括帶隊學習,累計花了大概360萬。有提升個人的事業、團隊的管理,這類的課,也有績效管理、財務模式總裁戰略培訓,隨隨便便一個課,都得10幾萬。
2011、2012年,袁炳鬆開始從電池貿易轉做內銷。主要市場在淘寶、京東,因為移動電源在國內開始火起來了。“那時候我移動電源賣的正嗨著這呢,一個月10幾萬台,千萬的流水,爽啊”。
2013年8月,被“成長天花板”困擾的袁炳鬆讓一件事刺激到了 ,他第一次有了共享充電的萌芽。
袁炳鬆有個開連鎖火鍋的朋友,對他說,咱倆跨界合作唄,我的火鍋店經常有顧客要充電。袁炳鬆自掏腰包拿出了100個充電寶,“我想知道用戶和商戶的需求都是什麼”。
沒想到兩個月后,袁炳鬆接到電話:老袁啊,你快拿走吧。實在不好意思,一個沒賣出去,還丟了40個。我也挺痛苦的,我每天還得伺候這批充電寶。
嘗試雖然失敗,袁炳鬆也發現了商戶的痛點。第一,商家確實有為顧客充電的剛需﹔第二,還得給這些充電寶充電﹔第三,還老丟。
袁炳鬆當時嗅到了商戶對於充電寶的需求,也決定了現在的來電要做的是B2B2C的生意。
雙十一虧3000萬,賣房再創業
雙11的兩天,袁炳鬆緊急准備了10萬台充電寶。結果,淘寶僅賣了8000個,京東也退回去28000多個。“突然近千萬貨值庫存壓到我手裡,再加上渠道上欠我的錢,原材料上壓的錢,3000萬啊 。我還有三四百個員工,這些都是我面臨的問題。”
雙十一以后,袁炳鬆帶著團隊開了三天閉門會 。“討論充電寶未來的前景和方向,這是比較虛,戰略層次的”。
2013年的“雙十一” ,在淘寶上賣了。200萬台充電寶,存在即合理,商業及人性。這充分驗証了大眾充電的需求。
大眾為什麼需要共享充電寶
充電寶其實就是解決,移動充和應急充的需求,就是電能的載體。袁炳鬆對邦哥說,他們還研究了巨人怎麼做,微信和支付寶在做去卡化的事。
未來的人出門連錢包都不想帶,還會帶充電寶出門嗎?
袁炳鬆從這個問號去找答案,人對簡單方便有沒有追求,人生而渴望自由
他對邦哥說,從幾輩人的出行習慣看, 60后、50后,是能多帶就多帶﹔70后、80后,差不多就行﹔90后,一定是能不帶就不帶。90后的人,因為是生活在互聯網的世界裡,互聯網獲取信息和知識太容易啦 。
“我是新型互聯網人
一味的快和燒錢沒有用”
從2013年到2015年,電池技術不斷在發展。但充電需求的時間從17點提前到了15點,還早了倆小時。
2014年4月份,袁炳鬆決定重新組建團隊。“我的COO黃雲之前是珍愛網的人,從騰訊出來的,當時大家討論怎麼做,那時候就要落地了”。袁炳鬆賣了價值350萬的房子,錢基本都投進去了。他說,現在我窮的就剩夢想了。
我們為什麼做大櫃機,我們考慮到充電的需求本來就是大概率事件,市場培養周期比較長。我把大櫃機放在線下人流的入口處,抓充電人流轉化的概率。
一台機器一天隻要有7個人借,這事就成了,7乘365,就是2500個用戶。
袁炳鬆告訴邦哥最開始做的時候,我就是要做到免費。機器往這一扎,客人就來了,獲客成本比別的方式低多了。
2014年4月到2016年4月,我們在打磨產品,驗証市場需求。因為如果沒人用,一切就都歸零了。來電在這段時間的努力,被袁炳鬆稱為從0到1的階段。“我驗証了這件事可做”。
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他稱為來電從1到10的階段,我驗証各種場景下的數據模型,各種場景下的定價邏輯。“今年也該到了引入資本階段了,該起飛了”。
袁炳鬆對邦哥說,來電不只是給用戶提供充電寶,我要做的是讓用戶可以需要的時候能夠隨時充電。來電與創業公司微鵝科技一起研發無線充電技術,袁炳鬆對技術迭代並不擔心。
“我是傳統行業出身,對硬件有敬畏之心。”為了硬件安全和信息安全,袁炳鬆並不贊同,花大錢快速搶佔市場。
“互聯網思維的快”一定是有節奏的快,為快而快一定是要付出代價的。
推薦閱讀:
掃碼關注“人民創投”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