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各方合力擘畫千億元“種子地圖” 資本、創新、科技齊打“卡脖子”攻堅戰

賈 麗

2021年01月22日08:46  來源:証券日報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關乎我國國家糧食安全產業的命脈。2020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1年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伴隨著我國種業的發展,在資本春風吹動之下,多家以種業為核心的上市公司涌出、成長、壯大,資本市場描繪出一幅“種子地圖”。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經營范圍含“種子”的上市公司為340家。

  在當下多個問題叢生、整合與變革並存的大環境下,如何解決好種子問題,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戰,抓住產業發展的機遇,對企業提出挑戰。

  上市公司

  勾勒種子資本圖譜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三農學者陳明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種業的市場規模已超千億元。借助資本的力量通過並購快速做大,是我國目前種業大型企業做大規模的重要路徑之一。科技+資本的並購整合之路、通過國際化打破成長瓶頸,是我國種業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種業發展的借鑒之路。”

  目前,在我國種植產業鏈中,已出現多家上市企業,如隆平高科、大北農、荃銀高科、登海種業、農發種業、豐樂種業、神農科技、萬向德農等。資本市場的“種子地圖”分布較廣,企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充之中。

  例如,隆平高科是亞洲較大的種子公司之一,培育、生產隆平高科種子,主要以雜交水稻、甜瓜等作為主要品種選育開發。公司近年來不斷擴充轉基因資源,目標是至2025年,進入全球種業企業前五強。

  值得注意的是,隆平高科股東層面融合國有資本、民營資本、社會資本多重基因,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形成了多類資本、企業家與科學家、管理層與核心團隊共同持股的股東結構。在整合國內資源之后,公司在巴西等地完成種子資產的收購,正在向全球種業巨頭沖刺。

  荃銀高科是一家從安徽起家,上市后通過多元化布局輻射全國的種子企業,以雜交水稻、玉米種子研發制種為主,其中水稻種子已形成較為齊全的品種線,涵蓋中稻與晚稻、兩系與三系,同時選育並通過審定棉花等品種200多個,90%以上為自主選育品種。近年來,公司也在布局轉基因育種研發。先正達通過中化農業間接成為荃銀高科第一大股東后,荃銀高科欲在轉基因領域彎道超車,同時持續加緊種業國際化布局,加大在東南亞、南亞地區的投資力度。

  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上市公司研究專家況玉清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農業上市公司是農業與資本結合的紐帶。運用好資本的力量,鼓勵在農業企業間開展資本運營,可以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資本市場能夠幫助農業企業解決融資問題,加強技術科研和資源積累,但同時也要善用、慎重,必須盲目投入、造假等現象發生。在我國農業技術創新升級和企業走出去過程中,資本市場將發揮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的種業的發展無論是從技術研發上還是產業化上都存在明顯短板。而國內種業研發和創新的主體是企業,種業強必須以企業強為支撐,所以在國家不斷完善種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資本市場要進一步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通過市場機制引導資源向相關領域傾斜,助力種業企業的技術研發以及成果的產業化,進而帶動我國種業的高質量發展。”中鋼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胡麒牧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

  龍頭企業研發能力

  尚待加強

  首都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理事肖旭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是區域之間農業現代化水平發展不均衡,在先進技術應用、產業鏈基礎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短板。‘十四五’時期,要繼續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向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方向發展。特別是要發揮好資本市場的作用,強化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完善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而企業在此過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龍頭企業。”

  縱觀我國種業的發展歷程,眾多企業也在不斷涌出,但卻大多規模有限。目前全國4000多家種子企業中,具備育繁推一體化能力的企業僅有80多家,不到總數的3%。在整個產業鏈條上,育繁推脫節的情況導致總體育種水平不高,突破性品種不多。

  種子企業雖然在近幾年裡大量出現,但依舊是“小而散”,企業難有雄厚的資金支撐,研發投入依舊缺乏。我國龍頭種業企業的研發能力也尚待加強,上市公司的投入差距較為懸殊,且國內企業整體技術實力較國際巨頭仍有較大距離。

  財報顯示,2017年至2019年,隆平高科的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呈現上升趨勢,從10.14%提升到13.15%。其中,僅隆平高科投入研發的費用高達4.12億元,位列第一,其也是唯一研發佔比10%的企業,遠遠超過其他幾家種子生產相關上市公司。而2019年登海種業、荃銀高科的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則分別為9.9%、4.81%。

  中國社科院農發所研究員胡冰川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種子問題,特別是技術研發和科技推廣,需要的其實是時間的韌性。實際上,我國種業才剛剛才走上正軌。在種業市場逐漸成熟的過程中,企業應把資金更多地用於研發,真正地推動種業技術創新。”

  “解決好種子問題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國家戰略的重要支點。走科技自立自強、自主創新,是我國農業基礎的實踐。企業將是踐行者。”國資委機械工業經管院創新中心主任宋嘉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國本土企業軟權力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錫冰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在‘專利技術’向產品的轉化中,資本助力解決了部分資金需求,為資本市場輸送了優質的獨角獸企業。同時,有助於地方打造區域產業集群,提升高科技企業以及基礎研究型企業的集聚效應,真正地打破他國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技術壟斷,解決‘卡脖子’問題。”

  “卡脖子”攻關關鍵靠創新

  AI農業創未來

  種子在農業中佔據核心地位,這讓突破“卡脖子”問題,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我國也十分重視種業的高質量發展。生物育種作為8個前瞻性、戰略性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之一,已被寫入“十四五”規劃。

  陳明表示:“目前我國種子發展的形勢分兩種情況:一是種源完全自給且有競爭力的。如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完全自給﹔二是種源能基本自給但品種有差距的。如玉米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0%,大豆全部為自主選育品種,但單產均隻有美國的60%左右﹔三是進口量比較大的。番茄、甜椒、水果黃瓜等設施蔬菜專用品種進口超過50%,這些產品總體市場不大。四是我國種業目前的確存在部分技術‘卡脖子’的現狀。如白羽肉雞、生豬、奶牛,雖然現在依靠原種引進和凍精能滿足生產需要,核心關鍵技術部分受制於人。”

  宜信財富董事總經理王浩宇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還面臨珍貴種子資源面臨加速流失現狀。數據顯示,從1956后的58年裡,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地方品種的數目喪失比例高達近72%。部分地方品牌仍在流失之中,利用率較低。同時,我國存在種質資源依賴進口的現象,國內自主創新能力仍在缺乏,我國種子有大約5%要從國外直接引進。國外種源的高成本,也給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增設難度。”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陳明認為:“種業振興,一定要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同時通過合理的激勵機制讓科學家參與其中。同時,要允許科學家與企業按照市場規則進行收益分成,不要設置過多的限制,這樣二者才能有充分的活力。除了種質資源保護等基礎性、公益性工作需要由政府出手,其他的商業化育種都可以交給市場完成。”

  目前,科技創新也正在快速與種業相結合,AI農業成為未來的新趨勢,將帶動種業創新發展和整個產業升級。

  金融科技專家、阿裡MVP馬超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站在我國糧食安全,還是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上,我們亟待發動下一次‘農業綠色革命’,在現有農業生產模式之外,找到糧食生產的下一個增長點。而破局的關鍵恰恰在於跳出農業的限制看農業,跳出科技的限制看科技,農業與科技的結合將為未來農業的發展賦能。”

  據了解,目前我國在農業與科技結合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績。成都美步雲等公司在構建科技農業之初就使用完全自主的華為鯤鵬的雲和邊緣計算體系,一定程度避免了在科技農業方面出現“卡脖子”問題。在人工智能選種方面,阿裡雲農業大腦已經實現DNA測序的選種技術。目前我國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團隊的努力下,主要農作物的種子取得了安全保証。

  而在關鍵技術動物育種上,如生豬,奶牛等,這一年來我國科技與農業的結合也展示出了很強的潛力。目前,阿裡雲的農業大腦,可以通過圖像識別技術,結合聲學監控和紅外測溫,為每隻豬建立檔案,並實時監測每隻豬的健康狀況等,讓中國生豬養殖行業的水平能夠與其他最先進的國家看齊。

  馬超認為,AI不僅能夠基於已有信息進行學習,還能基於機器學習對其進行檢測分析,對生產各環節進行優化。隨著物聯網技術被引入到農業,生產者可以在融入專家經驗的前提下,用傳感器監測信息提取特征規律,形成選種、育種到種植,甚至到採摘的全套解決方案。要鼓勵企業新技術運用,促進科企合作,提升我國種業公司的國際競爭力水平。

(責編:單子璇(實習生)、王震)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