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技術高歌猛進之際,教育該返場了

劉雲杉

2021年01月15日09:00  來源:光明日報

“教育已死,學習永生。”半個世紀前,美國教育思想家伊利奇在《去學校化社會》一書中,構想了一種“易為公眾所用,旨在擴大教與學之平等的新型網絡”。這一教育烏托邦奉行自由的教育理念,認為一定要改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供給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同時認為開放的學習互聯網保障了包括獲取學習資源、分享知識與公開表達意見在內的平等的教育機會。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人工智能的日益崛起,伊利奇關於學習互聯網的幻想似乎逐步迎來部分實現可能。當前,“教育的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教育”成為討論熱詞。借助技術之力,我們似乎正在不斷突破教育固有的不足與困境。但是,我們迎來的或是“后現代知識狀態”。

何為“后現代知識狀態”?法國哲學家利奧塔冷峻地指出,電腦語言及其運作邏輯改變了傳統知識的兩個原則:研究與傳遞——過往經由心靈訓練、智慧體悟而獲得的知識,隻有被“符碼化”成電腦語言,才能流通、傳遞,甚至銷售。知識不再以對真理的追求和人性的陶冶為目的,知識為了出售而被生產,為了在新的生產中增值而被消費,知識的教育性被抽空了。這些問題不再被追問:這是真的嗎?在德性上正當嗎?在倫理上合宜嗎?而這些問題正在被算計:它能轉換為信息嗎?它可以出售嗎?它有何用?

知識既被外在化,也被商品化。知識與教育的世界,更像一個超級市場,“有效性”成為最高的標准。高等教育作為知識的傳遞與生產者的地位被顛覆,負責傳遞知識的專家與教授,其功能遠不如資料庫中的工作網強大,單個教授的研究能力,比不上大規模的跨學科研究。大學與高等教育機構被要求去創造技術,而非闡述、傳遞與創造思想。哲學家利奧塔就曾預言:教授與專家的角色在后現代社會將逐漸被取代。

這個后現代社會悄然而強硬地來到我們身邊。對照半個世紀前的預言,它驗証了什麼?更重要的是,凸顯哪些預言之中或預言之外的邏輯?

傳統的課堂,一個教師面對30個程度不一、興趣有別的學生,講授同樣的課程內容﹔而在《教育未來簡史》一書中,作者描摹的以“未來”冠名的學校由30台數字設備來充當定制化的教師,學生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興趣來學習不同的科目,這是一個由個人的興趣和學習能力塑造起來的學習環境。文章開頭提及的伊利奇關於“機會互聯網”的設想在未來教育中落地,但他或許沒有預料到的是,白領工作——常規認知工作正在快速消失,功能強大的數字化工具與應用軟件層出不窮,一個算法或App小程序就能替代人的重復性的腦力工作,機器人、微芯片和軟件獲得企業更多的青睞。

由此,技術邏輯堂堂正正地指出,學生在課堂上80%~85%的功夫都用在了記憶事實和低層次的程序性思維上,教師80%~85%的課堂活動集中在常規認識任務上,而與這些任務相關的職業正在快速被雲技術和自動化所取代。因此,這些內容需要精簡,這些時間需要被重新安排,其背后的邏輯不過是:這些人力必須迭代更新,這些人腦也可以重裝。

技術邏輯暢想得更遠,人類歷史正在接近“奇點”——即人與機器邊界消失的那一點:2030年我們可以把納米機器人植入人類的大腦。這就意味著,可以從神經系統內部創造全浸式虛擬現實體驗﹔意味著通過在神經元間植入一個芯片就能立即獲取人類全部知識積累﹔意味著人類的大腦被接入一個互聯網,人類的智力和記憶力通過這種方式提升了無限的數量級。

這不僅是技術的想象狂歡,也是資本的盛宴。在未來教育的敘事中,教育被置換成了學習與能力,但問題是,學習能替代教育嗎?能力能替代知識與人格嗎?如此,學校不過是將芯片植入人腦的車間,嘗試用更高的智能訓練人的腦神經、用高階的算法培養,確切地說,是強化訓練、操縱一代“新人種”——更高級的“超人”或者“非人”。毋寧說,這是智能對人的異化。

這背后存在哪些謬誤?首要的一點,就是用創新否定積累,以未來否定歷史。“那些沉湎於過去或停留於當下的人必然會失去未來”,這種聲音以未來之名切斷了時間,也切斷了在時間中沉澱的智慧與文化。“用過去的知識教育今天的孩子去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這種論述貌似有說服力,但當人無須再從知識中吸取心靈的力量,無須知曉世界的秩序,那麼人心也將變得無處安定。

此外,當心、手、腦——教育中和諧發展的人被精簡為人腦,所訓練的無外是情緒網絡、認識網絡與策略網絡。信息的多、碎、雜、淺與人類學習的特征恰恰相反。學而時習之,學習不在於量多,而在精要,在於深度、在於反復練習鐫刻在人身體與心靈中的習性與性情。

教育所培養的人,不外乎充分健全的體格、相當高度的智力、比較穩健的情緒、比較堅強的意志以及比較豐富的想象力。教育不僅在於對外在世界的認識與控制,更在於對自身的認識與控制,即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內在堅定性。教育的目的正在於形成性格,意志支撐堅定性,堅定性即為性格:這是經典教育學最基本的命題。遺憾的是,在未來教育中,品格被替換為人的學習能力。

一言以蔽之,在技術高歌猛進之際,教育該清醒堅定地返場了。

(作者:劉雲杉,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責編:單子璇(實習生)、王震)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