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醫美“破局”2020:頭部率先復蘇,行業線上化提速

王敏杰

2020年12月14日08:43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今年基本上大大小小關閉了有一、兩萬家醫美門店,尤其是在疫情之初那段時間。”11月底,華東一家醫美機構內,在醫美領域打拼了多年的張靜然(化名)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感慨行業的不易。

的確,對於醫美從業者來說,今年著實“難忘”。年初,因為防疫要求,大部分醫美機構無法正常營業。加之消費者出門頻率的降低以及對財務規劃更為慎重,醫美行業收入驟降。弗若斯特沙利文此前一度預計,中國醫美服務行業2020年整體增速同比將下挫13個百分點至5.7%。

眼下年末已至,在顏值經濟風口和疫情沖擊“交織”下,2020年醫美行業的發展到底如何?《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不少產業鏈上的企業發布的三季報顯示,行業已呈現較為積極的態勢。以新氧為例,其今年第三季度總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兩成,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相比去年同期增長約154%。

近期,《國際金融報》記者與多位醫美從業者進行了深入交流,試圖復盤特殊年份下行業的發展特點,並展望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其中,“疫情加速了行業的洗牌,兩極分化將進一步彰顯”已經成為業內共識。

成都市醫療美容產業協會副秘書長、成都市“醫美之都”政策顧問龔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直言,疫情加速了行業內“良幣驅逐劣幣”的趨勢。“尾部機構關門后,他們的客戶並不會停止做醫美,而是會去選其它機構,頭部機構被選中概率更大,從而使得客戶向頭部機構匯集”。

1 疫情沖擊 頭部率先復蘇

受疫情影響,醫美市場今年初遭遇重創,出現斷崖式下跌。不過下半年來,醫美行業發展呈現出超預期的復蘇景象,尤其是頭部企業更是恢復增長。

作為典型的線下服務行業,今年醫美的開局格外低迷。“受疫情影響,2020年預計醫美行業增長規模僅為5.7%,看起來增長了,但2015年至2019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是22.5%。”新氧科技CEO金星在今年8月份的美沃斯國際醫學美容大會上就曾這樣表示。近20%的增速降至不足6%,這被不少業內人士描述為“斷崖式下跌”。

彼時,金星稱新氧調研了幾千家機構,得出了今年醫美市場的特點,包括增量市場萎縮,機構重點抓老客運營﹔手術需求暫時受到部分抑制,皮膚類項目繼續增長﹔部分區域渠道機構反彈﹔價格戰更加激烈,客單價進一步下滑等。

但近期,醫美行業的發展態勢儼然呈現出超預期的復蘇景象,這從上市公司陸續披露的業績表現即可見一斑。

產業鏈上游的昊海生科今年一、二季度“整形美容與創面護理產品”業務營收同比分別下降63.69%、42.63%,但三季度已經走出下跌陰影,同比增長了8.11%。

11月底,位於產業鏈中游的鵬愛醫美國際(AIH)發布三季報:第三季度,總收入為2.813億元,同比增長18.2%,環比增長68.7%。同月,醫美互聯網平台新氧科技也公布了業績。第三季度,其實現總收入3.596億元,同比增長18.9%。當季,新氧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870萬,同比增長153.7%,預約服務的付費用戶總數超25萬,付費醫療機構數4096家,同比增長26.8%。

在公布業績后的電話會議中,金星還透露,通過新氧平台預約的非手術類項目,已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GMV同比增長達40%。“從今年的整個時間趨勢上來看,年初疫情發生過后,二、三月份是行業的最低點,到了五、六月份有一波小反彈,八、九月份相對平緩,年底通常是每年醫美行業的傳統銷售旺季,今年在各大平台大數據的推動下,近期醫美消費又迎來了一波新的熱潮”。

龔偉坦言,之所以機構在當時會作出行業增速驟降的預測,原因有三方面。第一,醫美機構無法正常營業。而不能開業就沒有收入,導致行業增速下降﹔第二,求美者無法正常消費。因為全面隔離,即使醫美機構恢復營業,但求美者出不了門,也無法消費﹔第三,更慎重的財務規劃,求美者消費信心受損,相應支出被削減。

和金星的觀點類似,龔偉也指出,醫美行業最困難的階段是在二、三月份,彼時幾乎是停業狀態。“這個階段,不同機構的能力差距就體現出來了。能力強的機構,每天視頻開會、培訓﹔人事重新梳理薪酬體系,減除冗余開支和人員﹔開啟直播帶貨,通過賣產品和預售項目,獲得現金﹔建立客戶社群,跟客戶相互打氣,共度時艱。能力差的機構,則只是坐以待斃。”他指出,以第一季度作為分水嶺,后續二、三季度,兩極分化很明顯。頭部機構更強,有的甚至同比增長﹔尾部機構喪失競爭力,部分關門倒閉,部分苦苦支撐。

由於張靜然所在的機構有計劃收購新的門店,所以其一直在關注機構挂牌事項。她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上海確實是有不少機構在拋售。”她指出,一些小診所沒扛住疫情的沖擊,不少選擇出售甚至直接關店。且至今仍有機構有意願出售,“雖然當前行業已經回暖,但他們也擔心經受不住下一波寒冬了”。

如龔偉所說,疫情發生以來,頭部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顯然更高。鵬愛醫美國際華東區營銷總監劉競文告訴記者,相比過往,醫美行業確實受到了一些沖擊,但截止到今年11月,其逆勢收購了包括含顯赫珠三角的廣東韓妃集團等共7家門店,因而整體業績還是有所增長。“疫情發生后,我們給老會員進行了電話回訪,不少客戶線上下單,后續疫情穩定后,再進行下沉式的服務。所以疫情后,我們和顧客之間的粘性反而提升了”。

2 技術賦能 線上化提速

經過此次疫情后,醫美行業的線上化發展已然提速,其中,直播更是成為了各家的標配,被視為推動醫美機構連接目標消費者、獲客、轉化的新引擎。

通過和產業鏈上的多家企業進行溝通,記者了解到,疫情在沖擊醫美行業的同時,也讓行業產生了一些新的“化學反應”。

龔偉表示,過去,醫美機構的數字化能力較差,相關問題也在疫情期間突顯。比如,不會直播、沒有小程序、不會做內容、沒有團隊、機構軟件系統功能不足等。他認為,如何實現業務數字化,是醫美機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不過,《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醫美行業經過此次疫情之后,線上化發展已然提速,此外,借助視頻面診、直播等科技手段,醫美機構的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其中,直播更是成為了各家的標配,被視為推動醫美機構連接目標消費者、獲客、轉化的新引擎。

今年7月底,金星與“乘風破浪的姐姐”伊能靜共同出現在了直播間。直播間裡,“凍齡女神”伊能靜分享了自己的保養秘笈,喊著“抗衰要趁早”。就是這樣一場直播,讓一些醫美機構“吃到了紅利”。

“正巧直播的品項熱瑪吉是我們鵬愛賣得非常火的一款產品,所以當時很多客戶看了那場直播后就來我們門店消費了。整個8月份,我們承接了一大波熱瑪吉項目,后面一直延續到了11月份。”鵬愛上海地區一位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鵬愛自身也在加速推進直播營銷,過去一段時間,劉競文也成了集團的主播之一。她表示,鵬愛此前是一家較為傳統的醫美集團,但今年疫情之下,消費者一度待在家中難以出門,決策層決定要發展線上業務,順應消費趨勢,為此董事長更是明確“拍了板”。在她看來,直播帶來了客流量的激增,不少觀看者通過直播間下單,然后到店進行消費。到店的顧客不僅加大了客流,而且會進行一些分享,從而形成一個龐大的引流體系,這些都促進了公司的業績增長。

星榮整形外科醫院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坦言,疫情加速醫美互聯網化是一個必然,直播也已經成為他們與消費者的直接交流平台。其認為,線上直播對於商品售賣與經營轉化都有積極的影響。

據記者了解,目前醫美企業除了選擇公共平台直播外,也在運用私域流量平台。該負責人向記者分析指出,在私域流量平台,到訪用戶均歸屬為企業主。直播內容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有寬容的尺度。但用戶的累計與運營,是一個長期的探索的過程。而在公共直播平台上,雖然企業主會有一些限制,但這些平台的垂直類用戶基數大,在用心運營平台外加提供貼近用戶的直播內容的前提下,對醫美機構或醫院的項目技術推廣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事實上,順應行業線上化提速的趨勢,互聯網醫美平台此前就在發力,包括推出各種助推醫美服務線上化的“黑科技”,今年這些科技提振行業服務效率的作用得到了進一步放大。以AI小工具為例,新氧方面向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其目前已開發包括魔鏡測臉、皮膚檢測、術后交流等十余款小工具,覆蓋醫美用戶術前、術中、術后等各個關鍵節點。2020年前三季度,新氧AI小工具累計使用量超過了8.7億次。

不過,前述星榮整形外科醫院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其一直踐行嚴肅醫療理念,回歸醫療本質,無論時代如何發展,互聯網化改變的只是行業信息透明度,在技術賦能、線上化提速的同時,醫生面診及治療仍然是醫美行業至關重要的環節。

3 行業淨化 洗牌加劇

對於醫美行業未來的整體發展狀況,產業鏈上的企業普遍有一個共識,即疫情加速了行業的洗牌,兩極分化進一步彰顯。

隨著行業的逐漸恢復,今年醫美行業的增速究竟如何?

劉競文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對於不同機構來說,增長不能一概而論。大集團本身功底較為夯實,受影響較小﹔那些抗風險能力較低的機構,可能在疫情期間就已倒下﹔而具備一定資金積累的中型機構,全年業績或許做不到增長,但會平穩活下去。

事實上,對於醫美行業未來的整體發展狀況,產業鏈上普遍有一個共識,即疫情加速了行業的洗牌,兩極分化將進一步彰顯。“疫情就是行業大考,改變就是走出了一批學霸,對機構、對消費者、對行業,都是利好。疫情很明顯加速了行業洗牌,加速行業整頓。”龔偉指出。

一家大型醫美機構負責人也認為,疫情雖然使得消費者推遲了醫美的消費計劃,但需求仍然存在,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之后,積壓的醫美消費需求需要得到滿足。在此過程中,那些有核心競爭力的頭部醫院、機構脫穎而出。尤其在尾部機構倒下后,原本屬於這部分機構承接的需求也轉向了頭部。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今年疫情下,醫美領域的價格戰也頗為激烈,這也讓一些頭部機構獲得了更多機會。

“沒有最低隻有更低。”張靜然指出,在今年7、8月份行業出現復蘇后,為了搶佔市場,一些機構採取了“虧本營銷”策略,希望消費者第一次體驗后能再度消費。但低價下,很多體驗並不好,最終效果往往不理想。

龔偉也告訴記者,短視的醫美機構,為了當月現金流,會採用違背財務模型的低價,帶著“落袋為安”心態銷售項目。但事實上,當月現金流雖然能解決,但第二個月、第三個月現金流依然沒有著落。並且,夸大的低價,會讓機構老客戶失去信任,從而不願意繼續在這類低價機構消費。他還指出,低價必然對應低質量服務,投訴和糾紛也增多。而保持價格穩定的機構,更能給消費者信心,客戶反而越來越忠實,消費金額越來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兩極分化,在從業者看來,這一波洗牌也讓醫美行業得到了“淨化”。

根據艾瑞早前發布的《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2020年)》,2019年中國醫美行業實際從業醫師數量38343名,但非法從業者人數至少在10萬以上﹔在廣受用戶歡迎的水光針、美白針產品裡,針劑正品率隻有33.3%,每1支正品針劑背后伴隨著至少2支非法針劑的流通﹔更夸張的是,在非法醫美場所中,90%以上醫療美容設備都是假貨。

劉競文表示,疫情發生后,一些本身資質、証件不全,且抗風險能力很弱的黑醫美機構已經倒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行業也是一件好事,疫情也教育了這類黑醫美的從業者,告訴他們醫療要回歸本質,要敬畏醫療技術”。

目前,合規的醫美行業從業者們仍表示看好行業的發展。據劉競文透露,和國外相比,醫美在中國市場的普及率和滲透率均不高,因而發展空間非常廣闊。加之物質文明后“顏值經濟”“網紅經濟”在國內風靡,中國醫美市場擁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金星也表示,雖然當前行業整體規模已基本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要恢復到每年20%左右的行業正常增速,仍然需要一定時間。他進一步指出,行業增速跟醫美機構投放的信心指數是直接相關的,如果疫情能得到持續、良好的控制,其相信2021年行業將逐漸恢復增速,最終達到行業常態,即實現20%左右的年增長率。屆時,機構將逐漸加大對市場預算的投入,特別是在手術類醫美項目上。

(責編:張天嬌(實習生)、王震)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