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民健康狀況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續改善。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我國醫藥衛生體系經受住了考驗,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國依然面臨多重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狀況,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也在持續快速增長,健康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關心的重大民生福祉問題。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和健康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如很多藥物、器械、設備依賴進口,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大多被國外壟斷,臨床標准規范指南也大多借鑒國外等。這就要求廣大醫學科技工作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努力提高我國醫學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以科技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全面推進,需要在醫療服務各個方面持續加大對科學技術的運用。目前,醫學和光學電子納米技術、大數據等綜合學科的結合極大地推動了醫學新技術、新設備和新藥品的發展,增強了醫學救治和醫療服務能力。比如,藥物研究已經從一種藥物適用於所有人群,轉變為根據基因組差異開發針對特定人群的個體化藥物,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藥物活性、安全性和副作用進行臨床結果評估預測,利用大數據手段能夠指導藥物的精准應用。又如,以前的醫療處置要憑經驗、循証作決策,現在可以通過分子影像、分子病理、分子診斷、組學分析、電子病歷、臨床大數據、醫療信息等手段優化臨床決策,並利用遠程醫療技術、數字醫療技術、手術機器人等提高診斷正確率。此外,在努力提高我國醫學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還要集中力量發展一些前沿學科,如包括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微生物組學在內的生命組學及其技術等。再如,在醫療器械方面,要在數字化、遙測化、微創化、網絡化、智能化、小型化方面下功夫,在大數據與智能醫學方面,努力建立個性化診療模式。
隻有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才有可靠支撐。以創傷醫學為例,我國創傷醫學原來在國際上默默無聞,現在發達國家提出要“向東方看”,為什麼能實現這一轉變?原因就在於,我們在有關創面治療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關鍵技術上實現了創新和突破。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以科技創新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具體到病患群體,醫學科技工作者要幫助他們解除痛苦,讓他們有機會和健康人一樣享受更美好、更有尊嚴的生活。我國創面患者每年超過3000萬人次。為更好滿足患者需求,我們及時把創傷救治研發成果應用於臨床救治,治愈了大量過去難以治愈的病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建成健康中國作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我們醫學科技工作者的新坐標,激勵和鞭策我們勇攀科技高峰,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促進醫學科技創新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民生。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全軍創傷修復與組織再生重點實驗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