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中國建造”加速轉型“中國智造”

王金濤 何宗渝 黃興

2020年09月21日08:47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者按

  作為“中國名片”之一,“中國建造”打造了一個個令世界驚嘆的超級工程,創造了蜚聲海外的國家品牌。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不斷快速變化的新形勢,“中國建造”迫切需要優化生產關系,提高運營效率,抵御危機壓力,重塑核心競爭力。毋庸置疑,智能建造是建筑業供給側改革的技術支撐,是做強做優“中國建造”的關鍵抓手,是增強國家競爭實力的有效途徑。在加速轉型“中國智造”的過程中,“中國建造”正在加快走向國際市場,助力我國邁入智能建造世界強國行列。

  智能加碼構筑“中國建造”發展新格局

  □記者 周武英 綜合報道

  中國建筑業正加速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智能建造將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記者近日在採訪中發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逐漸成為行業共識,在新基建的牽引下,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技術應用有望在建筑業加速滲透,為建筑業帶來巨大機遇,將構筑起建筑業發展的新格局。

  上合青島峰會主會場,僅用6個月就完成從方案設計到最后竣工交付的過程,BIM技術滲透在各個環節,成為項目的技術支撐。資料照片

  智能建造大勢所趨

  7月,住建部等13部門發布《關於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取得顯著進展,建筑工業化全面實現,邁入智能建造世界強國行列。近日,住建部等9部門印發《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意見》明確,要加快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大力推廣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加快應用大數據技術,推動5G等物聯網技術在智慧工地的集成應用。

  在9月9日中國建設報社、全聯房地產商會和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數字建筑峰會2020”企業家專場上,建筑業界人士認為,無論是快速提升建筑品質,還是工程項目提質增效,都離不開數字化的有力支撐。

  上海寶冶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剛介紹,早在2000年,寶冶集團就進入了BIM領域,探索構建企業項目層級數字體系,用軟件定義管理。近年來,在大型高科技主題樂園、城市軌道交通、綜合管廊等方面,寶冶集團通過技術研發掌握了核心技術,為企業跨越式發展積蓄能量。

  “特別是在上海迪士尼和北京環球影城等項目中應用以后,公司深刻地感受到數字技術給傳統建筑企業帶來的變革和挑戰。”陳剛說。

  用浙江省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桁的邏輯來看,如同制造業一樣,建筑業可以通過技術輸出、管理輸出、標准輸出,按照標准交付產品。要做強這個過程,離不開技術支撐,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信息化、數字化技術,而數據是所有信息化的基礎和源頭。為此集團花三年時間初步建立財稅一體化,打通信息孤島,過濾信息垃圾,改變思維方式、組織模式和管理模式,最終實現降本增效,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陳桁認為,用制造業的思維方式來管理建筑項目,管理施工現場,才能實現建筑工業化,最終實現建造智能化。

  在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樊軍的眼裡,科技創新有助於解決企業在投標過程中,特別是國際工程中處於被動地位的問題,通過科技創新和減少重復勞動來降本增效。

  中建八局第四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景龍則介紹了在數字建筑、數字轉型方面的大量實踐和成績:利用裝配式+BIM技術,重大項目G20主會場得以在12個月內完工﹔上合青島峰會項目更是僅用了6個月就完成了從方案設計到最后竣工交付的過程,其中BIM技術滲透在各個環節,成為項目的技術支撐。

  從業界人士的研討中可以看出,智能建造將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兩新一重”建設,將給建筑業帶來重大發展機會。

  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石治平認為,建筑企業信息化將帶來多點機遇:深化BIM應用促進項目多方協同﹔實施ERP系統實現業財融合﹔通過新技術應用轉變生產管理﹔借助新技術創造全球運營管控新模式,並在此基礎上建設建筑產業互聯網。

  “數字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意識到了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真正能夠順利實施並獲得業務效益的企業卻很少,這背后也有其自身的痛點和難點。”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總裁袁正剛說,“企業數字化是一項戰略,需要整體設計、系統考慮和分步實施。對於建筑企業而言,落實現場工作數字化、軟件方案平台化和企業管理系統化是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的三大方向。”

  助力拓展國際市場

  以“現代信息技術在建筑行業中的應用”為主題的建筑服務專題展區首次出現在不久前剛剛落幕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下稱“服貿會”)綜合展區,重點展示了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信息技術與VR、MR、巡檢機器人等創新型智能設備融合,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空中造樓機、盾構機等智能建造裝備與BIM、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融合的智能建造方式。

  服貿會通過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舉辦專題論壇,在吸收引進國外工程建設先進信息技術和先進經驗的同時,充分展示中國建筑服務的優秀經驗和創新應用成果,並通過服貿會這個平台促成了多個“一帶一路”及境外工程項目的意向合作。

  記者在現場看到了中國建筑集團在智能建造技術創新方面的成果,這家企業誕生了不少全球第一,如打造了全球首個5G智慧工地北京亦庄京東二期、世界上首例建筑3D原位打印,其承建的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項目創下8項全球之最。

  在中國建筑集團總工程師毛志兵看來,智慧建造的技術內核是數字化新型建造方式,未來將影響和滲透到工程建造各個領域,是建筑業供給側改革的技術支撐。智慧建造是做強做優中國建造的關鍵抓手,是增強國家競爭實力的有效途徑。

  服貿會期間,在建筑服務專題論壇上,舉行了北京建工、中建一局、中建二局“一帶一路”及境外工程項目簽約儀式,簽約總額達303億元。

  此次簽約合作包含四個境外工程,分別是援白俄羅斯國際標准游泳館項目、菲律賓馬卡蒂地鐵大交通EPC項目、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金融總部基地中心城星城項目以及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中塞港商業綜合體項目。

  中建一局和二局分別承攬了菲律賓的兩大項目。中建二局總經理石雨在簽約現場介紹說,依托龐大的科技研發體系,集團向高效制造、綠色制造和智能建造邁進,在國內外承建了一大批工藝復雜、技術先進、有重大影響的高大精尖工程。大量的地標性建筑也為集團贏得本次合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項目將採用中國標准、中國設計、中國施工、中國設備。

  樊軍在介紹北京建工簽約白俄羅斯項目情況時表示,從中國建造到中國智造是北京建工集團深化拓展國際市場的必由之路。此次簽約的白俄羅斯國際標准游泳館項目,在中國設計,國外建造,充分利用了數字孿生模擬建造場景、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實現施工過程數據採集等智能建造技術。期待通過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科技創新創效能力,同時將體現中國質量、中國速度、中國品牌的服務能力推向世界。

  一些大型建筑企業已經開始利用新技術整合全球資源,實現企業的全球化發展。陳剛介紹,上海寶冶在菲律賓設立了BIM中心,充分利用了當地的人才、技術、管理資源。通過在海外設點,上海寶冶還能利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成本差異讓信息“跑起來”,同時還在探索模塊化經營,用科技和信息手段來整合不同資源。

  自主創新仍在路上

  數字化時代,數據安全越來越受關注。BIM技術是我國實現向建筑數字化、信息化轉型的重要核心技術,但目前BIM建模軟件和基礎平台被幾家國際大型軟件開發商所壟斷,國內的BIM應用軟件還在發展中。業內人士認為,理應對BIM軟件的“中國芯”重視起來,而其中最應該重視的就是BIM應用軟件的核心技術——圖形引擎技術。

  記者在“中國數字建筑峰會2020”上注意到,圖形引擎的本土化自主研發已經引起國內企業的重視,廣聯達就已經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據袁正剛介紹,計算機圖形學屬於數學裡面的一個分支,人才非常缺乏,開發難度很大,所以成為“卡脖子”的一環。為此,從2003年起,廣聯達堅持研發自己的圖形引擎,目前在圖形引擎的三個核心——圖形相互關系、底層數據表達(圖形數據庫)和圖形顯示方面,廣聯達都已經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由於底層的圖形運算算法數據庫是最核心的部分,要和行業應用結合起來,廣聯達從一開始就瞄准建造全生命周期。“這樣的平台引擎數據庫都是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在安全性方面有保障,是可以放在阿裡、華為等公有雲裡面的數據庫。”

  不過,業界人士發現,由於研發投入和規模等局限,國內BIM應用軟件問題嚴峻,自主軟件的功能、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等和國際品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從政策方面來看,相關部門已經制定了一些有利於國產軟件成長的措施。《關於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的指導意見》就鼓勵BIM應用軟件產業化、系統化、標准化,支持軟件開發企業自主研發適合國情的BIM應用軟件,打破國際大型軟件公司的壟斷。營造利於國產軟件發展的環境也引起關注,未來將會鼓勵更多企業加入到建筑業軟件的自主研發和創新中。

  

  ■相關鏈接

  從2020智博會看智能產業發展新動向

  □記者 王金濤 何宗渝 黃興 重慶報道

  具備超高導電性和透光度的石墨烯柔性透明鍵盤,可根據環境溫度和太陽輻照自動調節顏色和透光度的智能玻璃,能在“千裡之外”實時提供技術支撐的“5G+AR”遠程運維……9月17日閉幕的2020線上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眾多“黑科技”讓人印象深刻。

  在本屆智博會上,依托科技創新所帶來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見証著我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更折射出智能產業發展的新動向。

  當環境溫度偏高時,窗戶上的玻璃會自動“霧化”,調整到最佳的遮陽隔熱狀態﹔在不同季節、天氣、時段和朝向,玻璃能變幻出不同顏色,極大豐富了建筑表皮的藝術表現力……在本屆智博會的線下體驗館裡,一款會“思考”和“變幻”的玻璃引發眾多參觀者的好奇。

  研制這款智能玻璃的公司有關人士介紹說,通過加入一種特殊的納米凝膠材料,就能賦予普通建筑玻璃獨特的溫度記憶和透光度、色彩調整功能﹔相關產品已應用於全國上百棟建筑,市場訂單正如雪片般飛來。

  “本屆智博會上,一大批‘從0到1’的新技術、新產品涌現出來,將牽引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革。”騰訊公司副總裁蔡光忠說,騰訊公司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5G網絡、雲服務等技術資源在智博會上搭建的智慧名城展館,展示了智慧政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智慧城市要素項目,描摹出未來生活的模樣。“其中不少項目已經處於‘從1到100’的應用階段,正為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

  用“相機”一拍,就能識別出水果的含糖量、新鮮度,空氣的PM2.5含量、污染物濃度,土壤的元素含量、肥沃程度……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鮑捷發明的量子點光譜儀一經問世,就引起多個行業高度關注。“光譜是每種物質與生俱來的‘指紋’,量子點光譜儀可借助相當於頭發直徑萬分之一的量子點納米材料識別物質的光譜,再通過‘后端’的數據庫准確判斷物質的種類、數量等信息。”鮑捷說。

  “需要識別物質光譜的地方都可以運用量子點光譜儀,其核心部件量子點芯片比指甲蓋還小,可應用的領域難以估算。”專注於新興產業投資的首長四方(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桂峰說,量子點芯片本身能成長為一個新興的產業的同時,還有望成為諸多行業創新發展的“助推器”。

  窺一斑而知全豹。從已連續舉辦三屆的智博會不難看出,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產品、新應用層出不窮,新產業方興未艾,正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中冶賽迪集團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從事冶金項目設計、咨詢的企業,董事長肖學文說,近年來中冶賽迪將信息技術與工程技術相結合,搭建了國內首個基於自主芯片架構的數字基礎設施——賽迪雲,並打造出鋼鐵行業工業互聯網平台﹔本屆智博會上,中冶賽迪在線上展示的Q-TOUCH雲端城市管理平台,已成功運用到智慧政務、市政管理、城市建設、工業園區管理等領域。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本屆智博會上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其中,數字產業化增加值達7.1萬億元,同比增長11.1%﹔產業數字化增加值約為28.8萬億元,服務業、工業、農業的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達到37.8%、19.5%和8.2%,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記者手記

  打造“中國建造”升級版

  □周武英

  短短十天內,記者在北京和上海先后參加了服貿會智慧建造創新發展應用高峰論壇和中國建設報社等單位舉辦的“中國數字建筑峰會2020”,一場場論壇帶來的腦力和情感激蕩都印記在腦海之中,也激發起記者對中國建筑業轉型之路的思考。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市場監管司副司長廖玉平在“中國數字建筑峰會2020”上指出了下一步工作的重點:發展裝配式建筑﹔逐步以機器代替人工,提升建造水平﹔加快打造建筑產業互聯網平台,打通工廠智能制造與現場智能建造全流程﹔加大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要實現建筑業的高質量發展,新基建指明了未來探索新業態的方向。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雲看來,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高度重視數字技術對工程建造的變革性影響,實現行業的轉型升級。在智能建造的助力下,未來的建筑產品可能成為智慧空間。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在談到建筑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方向和路徑時明確表示,這次轉型是建筑業發展過程的變軌,而不是沿著原來的軌道往前走。建筑業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是實現技術進步,方向是無人工地、BIM和“三全系統”。他指出裝備創新刻不容緩,要系統籌劃無人工地,解決軟件受制於人的軟肋,建立共贏發展的商業模式。

  普華永道中國管理咨詢業務CEO張立鈞在談到新基建機遇下的建筑企業未來規劃時建議,在新時期、新環境、新載體下,建筑企業應抓住新的業務布局,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增強“外延式發展”能力,優化組織體系和資源配置,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推動建筑產業從傳統的物理空間走向數字化空間的拓展、滲透,使數字化手段走向更大的生態。

  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連續10年參與舉辦中國數字建筑峰會,今年還首次舉辦了企業家論壇,在董事長刁志中看來,建筑業要想轉型升級,首先必須提升認知,用平台思維重構產業生態、用數字思維重新定義業務創新、用閉環思維牢牢抓住數字轉型的每一個環節,才能從根本上優化生產關系、提高運營效率、抵御危機壓力,重塑中國建筑業的核心競爭力。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轉型升級在“知”更在“行”。可喜的是,建筑行業一批領軍企業早已在數字化和智能化變革大潮中進行了持續的實踐,一棟棟搭載數字化、智能化創新成果的建筑拔地而起,完成了多少過去不可能做到的事,“中國建造”正在加快走向國際。

  轉型會給建筑業帶來哪些變革?在中國建筑集團總工程師毛志兵看來,智慧建造將開啟工程建設行業發展新時代。在工程建設行業,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智慧建造為技術手段的新型建造方式正在改變工程建造的產業鏈,是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的動力之一,成為深化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和關鍵路徑。在現代技術的支撐下,通過新型建造方式來打造更加智慧、高效的建筑與基礎設施,是實現智慧城市的產業基礎。

  可貴的是,中國建筑業看到了轉型的不易。5至10年有根本轉變,這已經是一個樂觀估計。然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既已起步,又何懼征程艱辛。打造“中國建造”升級版,邁入世界先進行列,目標在前方,路,在腳下。

(責編:單子璇(實習生)、王震)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