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6日電(記者 張尼)你還在為看一次病去醫院排幾小時的隊嗎?這種很多人習以為常的就醫體驗或許在未來會發生顛覆性改變。
近日,一系列利好互聯網醫療的政策接連出台,未來,網上不僅可以看病拿藥,甚至可以直接醫保報銷。不過,把關系民眾生命健康的診療過程搬到網上,“網上看病” 在便捷高效的同時,也需要厘清責任、加強監管。
資料圖:醫護人員正在線答疑 方永樂 攝
醫生線上“搶單”接診,傳統看病模式將顛覆?
“10分鐘接診,23萬醫生搶單。”這是某互聯網醫療平台App首頁上顯示的信息。
記者在平台上體驗網上挂號問診,隻需幾元錢的挂號費,通過平台提交病情描述和過往診療單據等,不到三分鐘就匹配到一位副主任醫師接診,並進行線上實時交流問診。
對於很多有過挂號難、排大隊等傳統就醫體驗的患者來說,這種網上就醫的便捷和高效,顯而易見。
事實上,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大部分醫院的診療活動受到影響,無接觸診療成為剛需,那段特殊時期,也催生了市場對於互聯網醫療的迫切期待。
國家衛健委今年3月透露的數據顯示,在疫情期間,互聯網診療成為醫療服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委屬管醫院互聯網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
而最近幾天,兩個重磅文件的發布釋放出更多政策信號。
7月15日,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對外公布,提出要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規范推廣慢性病互聯網復診、遠程醫療、互聯網健康咨詢等模式。
緊接著,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再次提及醫保政策“鬆綁”的問題。
“在保証醫療安全和質量前提下,進一步放寬互聯網診療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制定公布全國統一的互聯網醫療審批標准,加快創新型醫療器械審評審批並推進臨床應用。”
連續的政策信號,讓輿論熱議:“互聯網醫療”,這種新業態是否會在不遠的未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而與此同時,將關系生命健康的看病就醫放在“線上”,如何能讓民眾既舒心又放心?
資料圖:醫護人員正在線答疑 方永樂 攝
看病開藥搬到網上,到底靠不靠譜?
對於一些經常跑醫院的老人或者慢病患者來說,“排隊3小時看病5分鐘”,這是常有的遭遇。與線下問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線上就診的時間成本被大大壓縮。
記者在某平台體驗線上就診時發現,從挂號到提交病歷,再到醫生問診、開具處方、處方審核,以及下單買藥,全程所需時間不到20分鐘。患者足不出戶就可以收到平台快遞寄來的藥物。
在業內專家看來,患者通過互聯網醫院進行復診購藥,可以有效解決患者“因藥就醫”難題,同時也減少來院患者人數,緩解醫院的門診壓力,釋放出更多醫療資源,提升患者看病就醫的獲得感。
不過,與其他行業不同,醫療行業對安全性有著極高要求。但現實是,在一些互聯網醫療平台中,一些亂象仍然存在。此前,就有媒體報道過醫生在線秒開處方、傳圖即可發藥、在線隨意補方等等。
記者在一家線下藥店咨詢時,有工作人員就表示,購買抗生素類處方藥,除了出示醫療機構在三天內開具的有效處方,也可登錄該藥店指定的網絡問診平台,由醫生開具線上處方后購買。
不過,記者注意到,雖然線上平台需要患者提交身份証號碼進行實名認証,並且醫生會對患者進行面診和詢問過敏史,但是平台並不要求患者提供過往檢查結果或者病歷。這無疑會帶來一些潛在風險。
“現階段,互聯網醫療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規范的地方。”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秘書長、易復診總經理馬光磊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稱。
他表示,近幾年,國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規范互聯網醫療,從2018年出台《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等3個文件,到《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准體系(試行)》發布,再到醫保政策“鬆綁”,政策規范上是一脈相承的,引導是有序連貫的,但行業還是需要進一步規范。
在馬光磊看來,有的互聯網醫院在線上進行首診,在線“補方”,或者在沒有直接得到檢查報告等材料時就做出一些診斷,這樣很難保証診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果不加以約束,一些互聯網醫院過度擴大服務覆蓋范圍,勢必會帶來風險,在損害患者健康的同時,也不利於行業發展。
資料圖:一位患者在指導下使用人臉識別系統預約專家號。 王廣兆 攝
摸索中前行的互聯網醫療,監管也要跟上
回顧國內的互聯網醫療發展,業內普遍把2014年視為“互聯網醫療元年”。隨后幾年,大量創業公司也瞄准這一領域,各類平台紛紛出現,行業的“春天”和“風口”似乎已來。
但是,隨著行業發展和政策逐漸規范,加之一些平台無法找到成熟的變現模式,短短幾年來,行業內部已幾經洗牌。
如今,患者能接觸到的平台主要包括以各個醫療機構為主導的互聯網醫院線上服務,或第三方互聯網醫療平台等。
作為新興的業態,各個平台也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前行。
馬光磊認為,互聯網醫療自身層次也在不斷發展,過去,一些平台只是停留在預約挂號等簡單的服務層面,如今已經擴展到醫藥層面,如網售處方藥、在線問診等等。隨著服務范圍不斷拓寬,規范及后續監管也要及時跟進。
以網售處方藥為例,在他看來,憑方售藥是基本邏輯,最主要的是要解決真實處方的流動和流動過程中可追溯性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搭建處方流轉平台,通過接入醫療機構的處方,建立起統一標准的處方庫,形成全程可追溯的處方流轉機制,滿足政府部門的監管要求。
好大夫在線總裁王航此前也表示,公立醫院積極上線互聯網醫院,這代表了國內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已經開始擁抱互聯網。公立醫院與互聯網醫療平台都有各自的長處,雙方也有自身的短板,應該看好和期待二者未來形成合力。
資料圖: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內,智能機器人正在工作。 楊迪 攝
未來,患者究竟會為什麼樣的服務買單?
國家衛健委此前公布的《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87.2億人次,比上年增加4.1億人次,增長4.9%。
一邊是龐大的就診量,一邊是長期存在的醫療資源稀缺、分布不均等問題,互聯網醫療的發展被認為可以很大程度緩解現存問題。
盡管目前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還沒有實質性的政策落地,但其發展空間卻被外界看好。
海通証券在近期發布的研報中指出,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后,蘊含著新的產業變局機會。據海通証券測算,互聯網醫療支付端市場規模在2025年可達5970億元,其中線上醫保端支付規模將從0增長至2025年的1057億元,並且預計將持續增長。
同時,互聯網醫療行業又在吸引新的入局者,中醫也開始涉足其中,全國不少線下公立醫院紛紛開通網上問診業務。
馬光磊認為,未來,互聯網醫療所涉及的服務將不會僅限於現在的問診開藥,其實國家已經從政策層面對智慧醫療服務做出了規劃,互聯網醫院可以參與的服務包含了診前、診中、診后的各個環節,主要目標是實現診療全過程優化。
此外,今后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包括隨訪、可穿戴設備的應用等,都還有巨大的拓展空間。
另一方面,也有業內專家認為,互聯網醫療還將顛覆醫生的工作模式,醫生可能從現在的坐在診室等病人,變為在線上主動尋找病人。
不過,無論是哪種改變和嘗試,立足於為患者服務,保証安全和質量,互聯網醫療才能真正迎來春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