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一醫院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實現讓患者在移動通訊信號良好的情況下,使用遠程血壓計在測量血壓后實施將數據傳輸到管理平台,醫生可以在電腦或手機APP上實時查看,減少人員接觸,也方便醫生與患者溝通,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圖為該院心內科三病區主任劉麗查看患者高血壓數據。
曹建雄攝(人民視覺)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中國的醫療系統、公共衛生體系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暴露了傳統醫療服務存在的一些問題。醫療健康產業將如何突圍?公共衛生體系如何加強建設?日前,人民網舉辦了一場以“賦能醫療 搶佔先‘基’”為主題的線上論壇,邀請專家和業內人士進行了探討。
科技賦能,全面助力抗擊疫情
在這場抗擊疫情戰斗中,全國上下一心,全力抗擊疫情。其中,智慧醫療、AI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為醫生實現了賦能,為醫護工作者帶來了便利。比如智能影像技術,不僅可以提高醫生的閱片效率,以此幫助診療分析,還有助於減少醫生的主觀偏差,進而減少誤診。平安集團就自主研發了移動CT影像車,應用AI讀片技術,可以智能量化病灶大小、CT值及肺部佔比等,隻需要一分半鐘就能完成掃描,大大減少患者排隊聚集。
在探索藥物研發方面,平安集團首席醫療專家謝國彤指出:“一般而言,藥物研發需要經歷漫長的研發,尤其是前期要從茫茫藥物分子式大海撈針一樣去找可能有效的先導化合物。但是,現在借助大數據和AI技術,可以極大提高藥物篩選速度,把研發過程縮短到二到三年。”
專家認為,未來,智慧醫療行業將會在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學技術的基礎上,在疫情預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發揮支撐作用,並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中發揮重大作用,幫助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曾光教授認為,中國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打造更加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一是要大力發展硬件建設,目前很多醫院都沒有微生物室,要加強這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軟件也有待加強,要加強醫務人員的診療水平﹔三是提升應急應對水平。
政策加碼,智慧醫療按下加速鍵
智慧醫療的本質在於科技創新,通過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網絡建設、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核心技術創新等,深度融合醫療服務,打造能夠滿足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新一代基礎設施體系。
比如,在建設公共衛生信息系統方面,“智慧醫療可以努力實現先知先覺先行。先知即利用大數據AI的技術提前感知變化,提前判斷某個時間和某個空間是否出現了異常,預測疫情的演變﹔先覺即提前制定相應的管理預案,每個機構應該做什麼,包括資源應該如何調度,甚至要做一些政策的模擬仿真,模擬採取不同的政策之后,對疫情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等﹔先行即落實到基層的醫院,如何在院內對患者進行診療治療,如何用新技術包括遠程會診等,如何在患者及周邊的小區做一些摸排和預防等。”謝國彤說。
近來,包括國家衛健委在內的政府機構陸續出台政策,鼓勵開展互聯網醫療的實踐,以應對疫情中慢病患者不方便線下就醫等難題。4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適應群眾數字消費新需求,促進網上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車聯網、智慧城市等應用。5月,國家衛健委提出,要進一步發揮“互聯網+醫療服務”在疫情防控中的優勢作用,規范醫療機構“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行為,維護患者與醫療機構的合法權益,做好財務管理工作,促進“互聯網+醫療服務”新模式的長遠發展。
隨著政策加碼,以新一代技術為核心的智慧醫療正按下加速鍵,勢必催生更多醫療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