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在一些地方,“數據壁壘”給區塊鏈技術落地帶來很大挑戰,區塊鏈應用出現了“風風火火開場、冷冷清清退出”的尷尬。
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區塊鏈應用前景廣闊,但運行機制和技術邏輯決定了其應用必須建立在數據之上。隻有把足夠多的數據集中到區塊鏈上,才能把區塊鏈不可篡改、易於溯源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比如,區塊鏈技術可以在司法、執法等領域進行示范應用,但是區塊鏈平台需要的數據,往往涉及銀行、保險、電信等多個部門。這其中,隻要有一個部門不提供數據,技術應用就會大打折扣。
換言之,技術究竟能不能發揮作用,能在哪些方面發揮作用,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分布在各個分割部門和領域的海量數據能否及時順暢地互通有無,彼此分享。
信息化時代,數據是最寶貴的資源。而數據價值隻有在流通與使用中才能體現出來。這個道理淺顯易懂,但現實中卻鮮有部門或企業願意主動公開自己所掌握的數據。分析背后原因,固然有數據質量不高、標准不一等客觀因素,但深層原因還在於認識不足、利益因素導致數據持有者不願公開。
技術的飛速發展及所取得的成果,往往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即技術的進步能讓很多難題迎刃而解。但實際上,相比技術難題,真正的挑戰始終是人,是人的意識與行為方式。畢竟,對比技術方面的日新月異,人在主觀認知和能力提升方面的改變總是顯得比較緩慢。
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要改革完善相關制度設計,一方面要利用制度的強制力倒逼數據持有者開放數據,另一方面也要盡快完善回報機制以提高持有者開放數據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