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中國科技 硬核抗疫

劉 峣

2020年06月11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展示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樣品。

  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攝

  杭州城市大腦精密智控防疫系統顯示疫情防控動態各項實時數據。

  新華社記者 徐 昱攝

  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較量的銳利武器,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在此次抗擊新冠病毒斗爭中,科技成為中國人民的“殺手锏”。

  迅速確定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並分離得到病毒毒株﹔及時推出多種檢測試劑產品,迅速篩選出一批有效藥物和治療方案﹔加快推進疫苗研發……近日,中國政府發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白皮書指出,在防控和救治兩個戰場協同作戰過程中,科技發揮了支撐作用。

  應急攻關展現中國速度

  面對人類未知的新冠病毒,中國堅持以科學為先導,充分運用近年來的科技創新成果,組織協調全國優勢科研力量,堅持科研、臨床、防控一線相互協同和產學研各方緊密配合,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疫情發生后,中國加快實施科研應急攻關,推進藥物、疫苗、新型檢測試劑等研發和應用。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5大主攻方向,組織全國優勢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技攻關,加速推進科技研發和應用,共部署啟動83個應急攻關項目。

  其中,在疫苗研發方面,中國已按照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等5條技術路線開展疫苗研發。目前,已有4種滅活疫苗和1種腺病毒載體疫苗獲批開展臨床試驗,總體研發進度與國外持平,部分技術路線進展處於國際領先。全球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10支疫苗中,中國佔了一半。

  在不久前舉行的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開幕式上,中方宣布,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把疫苗研發作為重中之重,在確保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礎上,按照精准、迅速、高效的原則,全力推進5條技術路線的疫苗研發。

  科技驅動確保可診可治

  科研攻關的方向,始終同臨床救治、防控實踐相結合。

  在可診方面,疫情發生后,中國在病毒序列發布后的14天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上市,41天完成抗體檢測試劑研發和上市,推出一批靈敏度高、操作便捷的檢測設備和試劑,檢測試劑研發布局涵蓋核酸檢測、基因測序、免疫法檢測等多個技術路徑。在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下,新冠肺炎的檢測時間更短、結果更准、操作更簡便。

  在可治方面,中國積極開展試驗性臨床治療,加快推廣應用臨床驗証有效的診療方法和藥物。堅持“老藥新用”基本思路,積極篩選有效治療藥物,探索新的治療手段,在嚴謹的體外研究和機制研究基礎上,不斷總結救治經驗,推動磷酸氯喹、恢復期血漿、托珠單抗和中醫藥方劑、中成藥等10種藥物或治療手段進入診療方案,獲得4項臨床批件,形成5項指導意見或專家共識,逐步形成應對新冠肺炎“主打方案”。

  “科技驅動成為中國防控措施的一大特點。”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經過實地考察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新興技術助力疫情防控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新技術各顯身手,成為疫情防控中的新生力量。

  其中,各地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進行疫情趨勢研判,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努力找到每一個感染者、窮盡式地追蹤密切接觸者並進行隔離﹔建立數據庫,依法開展疫情防控風險數據服務,對不同風險人群進行精准識別,預判不同地區疫情風險,為促進人員有序流動和復工復產提供服務。

  疫情期間,人手一“碼”的“健康碼”成為人員流動、復工復產復學、日常生活及出入公共場所的憑証。隻要填報一次個人健康狀況,進出不同地點無須反復填寫信息,防控部門也能借此快速掌握疫情大數據。與此同時,各地還借助大數據等新技術,繪制“疫情地圖”、搭建“數字防疫系統”,實現科技戰疫、精准防控。

  在診療一線,新技術的應用同樣給力。 依托5G的大帶寬、低時延等特性,多地建成遠程會診系統。通過5G視頻平台,醫學專家可與各地乃至各國醫生和同行實時互動交流,為疾病治療集聚智慧。抗疫中,智能醫護機器人走進醫院、衛生服務中心和隔離區域進行拍攝和服務,有效緩解了醫護人手不足的困難,減少了醫護交叉感染等風險。

  王志剛說,在病毒病原學相關研究方面,也將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圍繞病原學基礎、病毒溯源、病毒變異等研究方向,持續深入研究,為明確病毒致病和傳播機制、加快藥物和疫苗研發、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支撐。

  開放合作貢獻 “中國方案”

  在全球抗疫的“中國方案”中,中國科技力量是一大亮點。中國科技界及時與全球共享科學數據、技術成果和防控策略,與各國深入開展疫情防控、患者救治、基礎研究等科技攻關合作交流,同舟共濟、合作共享的理念貫穿始終。

  疫情發生后,中國在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組織主動通報疫情信息,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信息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引物探針序列信息,為全球抗疫提供了基礎性支持。此后,中國持續加強同世界衛生組織溝通交流,同有關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開展科研交流與合作,共享科研數據信息,共同研究防控和救治策略。

  其中,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科協、中華醫學會聯合搭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學術交流平台”,供全球科研人員發布成果、參與研討。截至5月31日,共上線104種期刊、970篇論文和報告﹔中國科學院發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建成“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研文獻共享平台”,截至5月31日,3個平台為全球超過37萬用戶提供近4800萬次下載、瀏覽和檢索服務。

  在疫苗研發和藥物臨床試驗方面,中國同有關國家、世界衛生組織以及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CEPI)、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等開展科研合作,加快推進疫苗研發和藥物臨床試驗。目前國內同步推進的5條疫苗研發技術路線均對外開放,分別與美國、德國、英國等國開展合作。

(責編:張宏莉(實習生)、王震)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