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2019銀行IPO“大年” 科技重塑行業提速

徐天曉 呂 東 彭 妍

2019年12月25日08:47  來源:証券日報

  編者按:銀行業的2019年是融資提速的一年,IPO、永續債,以及中小銀行新融資渠道打開,都能夠讓銀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銀行業的2019年也是轉型全面提速的一年,年內9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8500余款,大力發展金融科技讓金融服務更懂客戶。我們用關鍵詞記錄銀行不一樣的“2019”,並期待銀行的“2020”更令人驚喜。

  本報記者 徐天曉 呂 東 彭 妍

  1. IPO

  即將過去的2019年,對於銀行A股IPO來說,無疑是一個豐收年。

  相比去年,2019年銀行A股IPO呈現出“井噴”之勢,年內共有多達8家銀行成功登陸A股市場,與2016年並列成為銀行IPO數量最高的年份。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8年全年實現A股上市的銀行數量僅3家。

  雖然今年以來多家銀行陸續成功實現A股上市,但由於新加入排隊上市序列的銀行不斷涌現,“候場”上市的銀行數量並未縮減。

  目前,仍有高達16家銀行出現在証監會披露的排隊上市企業名單之中。此外,上述銀行中有高達75%的排隊狀態為“預先披露更新”,距離最終實現A股上市隻差臨門一腳。

  近年來,証監會例次披露的首發排隊企業名單中,幾乎總會有“中止審查”的銀行名字出現,但目前名單中的16家銀行並沒有一家為“中止審查”,這也使得上述銀行將全部以“健康”的狀態迎接IPO沖刺。

  上述處於排隊狀態的銀行全部為地方銀行,而排隊農商行數量高達11家之多,佔比近七成,為未來沖擊A股上市的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也是銀行“回A”上市的高產年,在當年上市銀行中,有半數為此前已在H股上市銀行,分別為青島銀行、渝農商行、浙商銀行和郵儲銀行。其中,郵儲銀行成功在A股上市,實現了國有大行在A股市場的大團圓。

  點評:銀行IPO上市數量在2019年再度收獲高產,已達8家之多。與此同時,A股上市銀行類型也呈現出多樣化,既有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也有城商行、農商行。

  顯然,在監管層鼓勵銀行補充資本金的大環境下,A股IPO這一對於銀行來說最重要的資本金補充手段也得以加強,銀行A股上市得以明顯提速。隨著國有大行全部完成A股上市以及未上市股份制銀行數量屈指可數,今后上市的銀行仍將主要從地方銀行中產生。

  銀行IPO提速,對促進銀行業快速發展是事半功倍的,在對外開放不斷提速的今天,銀行業的快速發展,是國內各方都願意看到的。

  2. 理財子公司

  即將過去的2019年,也是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元年。

  隨著資管新規、理財新規以及《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相繼落地,為滿足監管最新要求,推動理財業務回歸資管行業本質,在有關政策的推動下,上至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下至城商行、農商行等地方小型銀行相繼發布了設立理財子公司的消息。

  自今年6月份首批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后,目前已有包括6家國有大行、3家股份制銀行在內的共9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開業。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獲批籌建。相關數據顯示,年內擬設立理財子公司及獲准籌建的銀行數量尚有逾20家。

  在這股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的熱潮中,地方銀行同樣不願缺席,目前一些有實力的城商行、農商行也均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獲批銀行類型從此前的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首次開始向中小型地方銀行擴展。例如,南京銀行理財子公司南銀理財也已被獲准籌建。

  普益標准研究員涂敏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理財規模較大、轉型成果較突出的中小銀行均有望獲批。而隨著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相繼開業,數量眾多的地方銀行也將在未來逐漸成為理財子公司籌建、開業的主力。

  另外,從中國理財網統計數據來看,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仍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混合類產品較少,權益類則鮮見。而后者是今后銀行理財發力的主要方向。中信証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理財子公司剛剛設立,包括很多產品框架、投資框架、研究框架還在建立的過程中,以往國內的銀行都是以債權類的投資為主,對股權的投資還需要一個學習和適應的過程,所以,權益類的產品包括衍生品類的產品推出會比較慢。

  點評:在我國大資管行業中,銀行理財以22萬億元的規模居首,提升大類資產配置能力、拓展子公司理財銷售渠道是各家銀行理財能力建設的重中之重。

  目前,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類型也逐漸向地方銀行擴展,仔細觀察這些銀行不難發現,這些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地方銀行多屬於已上市或資本實力雄厚的銀行。

  伴隨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相繼落地,打破剛性兌付,實現淨值化管理已是大勢所趨。與此同時,公募理財產品可投資於股市以及不設銷售起點、首次購買不用櫃台面簽、實現網絡異地售賣等一系列變化也將隨之到來。

  相較於此前的理財產品,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投資門檻將變低,目前已有理財子公司發行投資起點為1元的理財產品。而理財子公司產品銷售范圍也將得到拓展,在產品設計上會更具普適性。此外,理財子公司投資范圍的拓寬,使其產品突破傳統固收領域,逐步多樣化。作為獨立法人的理財子公司,將在人、財、物資源配置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權,可以建立更加獨立的適合資產管理業務的人員考核機制及激勵機制。

  3. 淨值

  銀行理財轉型,淨值化是方向。

  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等政策,引導銀行理財全面轉型。2019年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駛入快車道,時值年末,轉型的成果如何?

  《証券日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的數據統計,以募集起始時間計算,截至12月24日,今年銀行發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共計8551款。2018年全年銀行發行淨值型理財產品4481款,預計今年年底,淨值型理財發行數量將增長約1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下半年以來淨值型理財發行量大幅增加,連續五個月超過1000隻,其中11月份,新增淨值型產品數量創新高。

  從淨值型產品的投資期限來看,仍以中短期限為主。在8480隻淨值型理財產品中,期限在6個月-12個月的佔比最高,達到41.1%﹔3個月-6個月期限的產品,佔比為28.7%﹔1年—3年期限的產品,佔比為13.1%。

  作為理財轉型的關鍵著力點,目前,至少有33家銀行理財公告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當前,已有9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已正式開業,並發行了多款1元起售、期限較長的新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行產品類型上(剔除未披露產品類型的產品),據記者統計無論是商業銀行本身還是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仍然主要集中於收益穩定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共6236隻,佔比為92.6%﹔混合型產品緊隨其后,佔比6.2%﹔權益類產品僅發行共83隻,絕大部分由外資行發行。

  目前銀行正不斷加快消化理財存量,加速轉型。近期部分銀行紛紛停止發行或調整保本類理財產品。

  點評:1183款、4481款、8551款,這是2017年全年、2018年全年、2019年截至12月24日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在這數字的背后可以看出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在加速。

  業內分析人士表示,雖然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存續規模及佔比、募集金額均大幅增長,但是整體存續規模佔比仍然偏低,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進一步加快產品轉型速度,進一步提升投研能力和加強投資者教育。

  4. 永續債

  2019年對於中小銀行來說,無疑是“溫暖”的一年。

  一直以來,商業銀行資本補充需求始終強烈,而由於大型銀行多為上市銀行,資本補充渠道及工具更為廣泛。中小銀行在資本補充方面則相形見絀,通過補充資本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已是這類銀行的迫切需求。

  今年以來,中小銀行面對愈來愈大的資本金壓力,監管層逐漸加大了對中小銀行資本補充的支持力度。在政策的有效推動下,中小銀行今年資本補充力度得以極大提高,資本補充方式得以極大擴充。

  2018年年底,永續債作為銀行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工具走到了“台前”。而在2019年,永續債已成為已然成為一種新的重要資本補充手段。年內已有多達17家銀行獲批、發行永續債,此類債券發行規模近55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台州銀行、徽商銀行陸續成功發行永續債,發行永續債的銀行范圍擴展至中小銀行,而12月份,杭州銀行、深圳農商相機獲批發行永續債,這讓此類銀行資本補充空間進一步打開。

  與此同時,隨著政策調整,非上市中小銀行發行優先股的道路也已經打通。2019年7月份,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証監會關於商業銀行發行優先股補充一級資本的指導意見(修訂)》,規定股東人數累計超過200人的非上市銀行,在滿足發行條件和審慎監管要求的前提下,將無須在新三板挂牌即可直接發行優先股。

  《証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隨著銀行資本補充步伐的加快,效果也在逐步體現,截至三季度末的資本充足率水平較前一季度有所提高,扭轉了二季度的下滑局面。

  點評:隨著支持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政策漸次落地,中小銀行“補血”的門檻也正被逐漸削低,渠道正在拓寬。

  長期以來,大型銀行由於大部分已經實現上市且具有資本補充渠道寬、工具多的優勢,進行資本補充相對較容易。反觀中小銀行,卻面臨著資本補充手段較少、門檻高的困境。

  眾所周知,作為數量眾多、且主要服務於當地實體經濟的城商行、農商行,這類中小銀行對於支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具有重要作用。而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下降,使自身風險抵御能力下降的同時,也會限制對於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放貸”的支持力度。加大力度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讓他們更容易的“補血”,不但能使中小銀行發展更為穩健,也將進一步提高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回歸支持實體經濟的本源。

  目前,發行永續債銀行中也出現了中小銀行的身影,而未來其他諸如IPO、優先股、二級資本債等資本補充工具的綜合運用,也將會為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此類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也將更加穩定。

  5. 金融科技

  如果說有哪些事值得商業銀行通過成立一家公司來謀局,發展金融科技必是其中之一。

  今年11月份,廣發銀行信息科技部相關負責人在“廣發銀行助力大灣區高質量建設”新聞座談會上曾公開表示,明年會將金融科技子公司建立起來,開始對外輸出科技能力。

  據《証券日報》記者初步統計,自2015年年底興業銀行成立興業數金金融服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來,截至目前,已有10家商業銀行或其母公司(平安集團設立平安壹賬通,光大集團設立光大科技)成立了主要面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其中,今年來成立的便有3家,分別是:工行於5月份在雄安成立工銀科技,賦能工行智慧銀行戰略,面向行業客戶提供研發、托管服務以及科技產品和服務﹔同月,北京銀行成立北銀金融科技,為首家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城商行,通過發揮北京銀行企業文化和技術積澱,輸出科技創新產品和技術服務﹔中國銀行6月份通過附屬機構設立中銀金融科技,在上海挂牌,加快推進該行數字化轉型。

  上述10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中,國有大行成立的有3家,全部為100%控股﹔股份制銀行或其母公司成立的有6家,城商行成立的有1家。而除了成立理財子公司外,商業銀行也通過對外投資參股等多種形式布局金融科技——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公司的投資方中,經常能看到商業銀行的身影。

  銀行成立科技子公司背后,是商業銀行巨大的數字化轉型投入和需求,今年4月份,招商銀行發布《關於修訂公司章程的公告》,新增“每年投入金融科技的整體預算額度原則上不低於上一年度營業收入(集團口徑)的3.5%”的新條款。而此前已有多家銀行公布了按照營收或淨利潤一定比例進行科技研發的計劃。

  點評:目前有10家銀行或其母公司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而可以預計的是,這一數字還會迅速增加。

  為何要通過成立子公司來發展金融科技?從目前已成立的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定位來看,基本涵蓋兩項內容:1.服務母行或集團智能化轉型;2.進行金融科技輸出。這顯示出金融科技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

  目前來看,以BATJ為主的互聯網公司,部分純科技公司涉足商業化的金融科技業務較早,也較為成熟。商業銀行起步較晚,欲后來居上。但擺在商業銀行面前的障礙也比較多,例如,如何在服務母行和市場化發展之間尋找到平衡,如何探索更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及如何使決策更加靈活等等。從近期剛上市的科技子公司和商業銀行在定期報告中披露的科技子公司的經營數據來看,盈利仍為時尚早。從銀行來講,今后除了金融的形象以后,還將更多以科技,這一新的形象而示人。

  6. 開放銀行

  如果說前幾年,開放銀行只是構想的話。今年則是開放銀行的廣泛實踐之年。得益於商業銀行蓬勃的數字化轉型,銀行在獲取場景流量方面的步伐迅猛提速。

  所謂開放銀行是一種平台合作模式,其利用開放API等技術實現銀行與第三方機構間的數據共享,從而提升用戶體驗。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金融脫媒效應日益顯著,商業銀行在獲客與數據方面漸漸處於下風。基於此,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發力數字化轉型,以金融服務為基礎拓展流量入口,以期逐漸挽回頹勢。

  去年7月份,浦發銀行發布“APIBank”無界開放銀行,被認為是國內“開放銀行”的首家落地。隨后開放銀行“朋友圈”迅速擴大,比如工行表示將“將通過開放平台,打造金融服務生態圈”﹔興業銀行致力於從同業與金融市場端入手,探索開放銀行運營模式﹔多家民營銀行,憑借互聯網的天然基因優勢,一開始就將開放銀行概念融入發展……

  今年9月份,以零售業務見長的招商銀行正式發布招商銀行App8.0版,新推“在線財務規劃”“開放登錄和開放記賬”兩項功能,同時對社區頻道和生活頻道進行全新改版,通過App的開放生態平台與合作方連接,並引入內容、生活等非金融服務場景。彼時,招商銀行表示生活頻道MAU(月活用戶數)突破1600萬,App用戶數佔日均流量90%以上。

  麥肯錫今年發布的一份報告稱,目前,全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或正在採納開放銀行模式,覆蓋的產品約佔收入的90%。無論是從全球還是從中國銀行業來看,開放銀行都是未來銀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在消費者數字化程度較高的中國市場,未來可能會涌現出更加靈活的開放銀行模式和更多創新機會。

  點評:金融服務無處不在就是不在網點——這句話會想必迎來越來越多的擁躉。

  今年以來,“開放銀行”成為銀行業的最熱詞,無論是大型銀行還是中小型銀行都紛紛跨界,在數字化轉型中嵌入開放,在場景與流量中與互聯網企業展開深度的“競合”。

  目前來看,商業銀行的開放銀行盡管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戰果,但仍處於“初級階段”,圍繞開放銀行的邊界、開放銀行風控的構建,以及開放銀行的監管等等還都處於探索階段。與此同時,金融服務普遍具有低頻化特征,商業銀行與互聯網企業在非金融場景中的競爭,成果如何還有待觀察。但可以預見的是,開放銀行將讓銀行為客戶帶來不斷“升級”的服務體驗,這一點確實值得期待。

  7. 罰單

  2019年即將落下帷幕,商業銀行因不合規早受到的行政處罰情況也逐步浮出水面。

  《証券日報》記者初步統計,截至12月23日,今年銀保監會披露的銀保監會、銀保監局本級及銀保監分局本級對銀行及其從業人員開具備的罰單超過2600張。

  近年來,銀保監會持續加大行政處罰力度,除了明確對金融機構進行處罰外,也對有關責任人員進行監管問責,同時,嚴重違規者受到終身禁業的“頂格處罰”,據統計,2019年監管至少對104位銀行從業者開出“個人終身禁入銀行業”的罰單,對至少124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取消任職資格的處罰。

  從罰款案由來看,記者梳理了以下幾個“關鍵詞”,處罰重點主要集中違法發放貸款、內控管理不到位、信貸資金被挪用、貸款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等方面。

  今年銀行涉房貸款違規仍是“高發區”。從罰單來看,受到處罰的銀行超過50家,涉及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涉及房地產貸款領域罰單呈現數量多、金額大的特點,其中不乏百萬元級甚至千萬元級的處罰。如今年8月份,銀保監會公布對某商業銀行的處罰信息顯示,該銀行共涉及13項違規,包括以流動資金貸款名義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未將房地產企業貸款計入房地產開發貸款科目等。該銀行被沒收違法所得33.67萬元,罰款2190萬元,合計2223.67萬元。

  業內人士表示,“加大涉房貸款的檢查和處罰,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有助於更好地防控金融風險,推動‘房住不炒’目標實現。”

  隨著監管政策長效機制逐步完善,監管對違規行為亮出“牙齒”會更加鋒利有力,金融行業將朝著更規范良性的方向發展。

  點評:“嚴”,是近年來銀行業人士對金融監管最為直觀的感受。2019年仍是嚴監管、強監管之年。

  今年以來,銀行及其從業人員收到了超過2600余張罰單。在這背后,是銀保監會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始終保持整治金融市場亂象的高壓態勢,持續加大行政處罰力度,從嚴打擊重點領域違法違規行為,切實發揮了行政處罰警示、教育及懲戒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商業銀行本身受到行政處罰外,銀行從業者也面臨越來越多的處罰。過去,監管機構對於機構的處罰更多,對於具體個人的處罰相對較少、處罰較輕。從業務辦理流程來看,業務是由具體人員辦理的,在相關利益驅動下,一些業務人員在違法成本較低的情況下更容易鋌而走險。此時加強對個人從業人員的處罰,更能體現監管對違法違規行為的零容忍,也能對個人從業者產生更大的警示作用,有助於從源頭上更好地管控好風險。

  8. 破淨

  盡管年內銀行上市“風風火火”,盡管銀行盈利總是“超出預期”,但無奈銀行股的股價還是在那兒“不為所動”。截至昨日(12月24日)收盤,A股36隻銀行股中,仍有25隻破淨,佔比近70%。其中市淨率最低的僅0.58。

  具體來看,有9隻股票市淨率在0.8以下,也就是說有1/4的銀行股價格不足每股淨資產的八折﹔在未破淨的銀行中,目前市淨率最高的為寧波銀行,市淨率1.92,其次為招商銀行1.7。

  銀行股的不動聲色背后是成交的持續低迷。僅以昨天為例,36隻銀行股中僅11隻銀行股換手超過1%,幾家國有大行中僅剛剛上市的郵儲銀行換手率超過了4%,還算“看得過去”。以成交額計算的話,10隻股票的成交額在億元以下。銀行股的成交低迷實在是難以匹配銀行股作為A股第一大權重股的身份。

  銀行股表現使得年內不斷有銀行觸發穩定股價措施。截止到目前,今年以來,有10家A股上市銀行觸發了穩定股價措施啟動條件,其中有8家銀行已經實施了穩定股價的措施,具體方法包括大股東增持、高管增持等。

  事實上,上市銀行今年以來業績整體持續表現良好,2019年1月份至9月份上市銀行合計實現歸母淨利潤13168.1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7.14%。三季度上市銀行整體不良率僅1.46%,較年初下降8個BP,資產質量明顯提升。銀行股目前存在較大的價值低估。

  點評:盡管銀行股有近70%破淨,但是不同銀行之間的走勢卻有明顯的分化。包括以零售業務見長的寧波銀行年內漲幅已超過70%。隨著年末來臨,券商紛紛發布行業年度策略報告,就銀行板塊的情況來講,券商普遍看好零售業務發展較快,以及資產質量較好的銀行。銀行股整體存在價值低估的問題。但是對於真正有特色、發展迅速的銀行,市場對其股價還是會有相應的回應。

(責編:王震、陳鍵)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