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用AI監控課堂有違教育初衷

楊 侖

2019年09月05日08:37  來源:科技日報

學生進教室后自動識別個人信息,全程監控學生上課聽講情況,就連發呆、打瞌睡和玩手機等動作都能被識別出來……近日,中國藥科大學在校園中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其中用於監控學生的系統引發爭議。

不喜歡被約束是人類的天性之一。然而為了保障生產、生活正常秩序,約束行為在人類社會中又無處不在。這是否意味著安裝此類系統合情合理呢?也不盡然。學習是典型的自我驅動與社會管理相結合的人類行為,決定學習成績優劣的關鍵因素在於參與人自身的主動性。換言之,人是學習的主觀因素﹔學校管理、教學水平是客觀因素,起到輔助的作用。

那麼,從教育學角度看,人工智能識別系統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心理嗎?恰好相反,實時、智能的監控系統反而引發了學生逆反、對抗情緒。這種情緒不難在傳統文化中找到答案。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信無論口號多麼高尚,目標多麼偉大,也沒有人願意生活在智能攝像頭實時監控、評分之下。

再者,教室內安裝智能攝像頭也不利於保護學生隱私。從法律角度看,教室屬於公共空間,安裝攝像頭並不涉及侵犯隱私權。但教室並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公共場所,學生、教師的學習生活在此,如果事無巨細全部收入眼底,又很難說學生的隱私沒有被侵犯。

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初衷從來不是課堂紀律、考試分數或者“課堂行為評分”,而是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索未知領域的方法,並擁有健全的人格。智能監控的存在,必然不利於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他們不得不在攝像頭前表現出監控者想要的模樣,仿佛置身於一幕並不喜愛的戲劇,被迫成為一名“演員”。

沒有人會對人工智能走進社會生活產生質疑,新技術也必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新技術就是一把雙刃劍,想要在教育以及其他社會生活領域運用自如,法隨意動,關鍵就在於厘清技術的應用邊界。以人工智能攝像頭為例,倘若將其應用在校園安防、出勤監督或者考試監察上,不但不會有疑慮,反而會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換言之,讓技術用到改善生活、提升便利方面去,何樂而不為呢。

(責編:黃玲麗、陳鍵)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