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獨領風騷” 共享充電寶如何走得更遠?

卓泳

2019年08月07日08:15  來源:証券時報網

經歷了市場的殘酷洗禮,前兩年紅遍神州大地的共享經濟如今已逐漸消亡,曾經的“一切皆可共享”就像神話般存在人們的記憶裡。放眼望去,共享單車鏽跡斑斑,共享汽車強弩之末,共享雨傘銷聲匿跡,然而,有一類共享目前還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這就是共享充電寶。

而早在2017年,共享充電寶運營商街電獲得聚美優品3億元注資的時候,王思聰在朋友圈高調宣布:“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証。”而今天看來,王思聰似乎被共享充電寶火熱的現象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証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現場調查發現,目前共享充電寶已經佔據了各大商超、醫院、臨街店鋪等公共場所,且呈現密集分布的形態。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監測平台Trustdata發布的《2019年中國共享充電行業發展分析簡報》顯示,2019年共享充電寶實現了穩步增長,目前用戶規模達到1.5億人次。而艾瑞咨詢報告則預計2019年全年用戶將達到3.05億人。

但是,看似迎來了“春天”的共享充電寶行業也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困局,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企業需正視未來人口紅利漸失和技術更新迭代所帶來的挑戰,深耕細作尋找發展的出路。

覆蓋率高達80%

証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在深圳寶安區一家大型區域購物中心調查發現,在該購物中心的兩層餐飲區中,共享充電寶的覆蓋率達90%,幾乎每一家餐飲店的收銀台處都放有充電寶機座,有的甚至放了兩台。從品牌來看,作為“三電一獸”的街電覆蓋率最高,達80%,其次是來電。而從使用率來看,由於工作日顧客稀少,充電寶的出借率並不高,但記者留意到周六日的出借率可達六成以上。“每天都有人借,周六日比較多,有時候還不夠用。”該購物中心一家餐飲店前台人員告訴記者。此外,記者在一些商務區看到,充電寶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

上述餐飲店前台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充電寶是商場在征得商家同意的情況下統一放置的,因此幾乎每家店都有。以此看來,這應該是充電寶和該購物中心雙方達成的合作。“早期拓展時進駐商家的費用比較便宜,但現在越來越貴了。”曾經從事共享充電寶商務拓展的李先生表示,早期商家對充電寶的接受程度並不高,但現在商家普遍都很歡迎,因為消費者的需求很大,充電寶也成了衡量商家服務好壞的一個指標。購物中心顧客張女士接受証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現在出門已經很少自帶充電寶了,因為許多公共場所都可以借還,而且免押金價格也能接受,比共享單車的使用率更高。

從價格上來看,記者發現從去年至今,共享充電寶的租賃價格有所提升,從1元�小時漲為2元�小時。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實際上這波漲價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整個行業都在集體漲價,有些頭部公司通過設置半小時定價1元的計費模式來變相漲價。記者詢問某品牌的客服人員了解到,每部機位的價格不同,因此漲價是根據區域特點而定的。

証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發現,如今的共享充電寶已經從原來的押金租賃轉為信用租賃,解決了共享的通病——押金帶來的顧慮。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企業的運作更加透明,用戶拓展也將趨於穩定,企業的盈利模式會更加清晰。

用戶量或超3億

從數據上來看,共享充電寶也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監測平台Trustdata發布《2019年中國共享充電行業發展分析簡報》顯示,2019年共享充電市場總體實現了穩步增長,至今用戶規模達到1.5億人次,逐步滲透商場、餐廳、機場及休閑娛樂等主流消費場景。而據艾媒咨詢《2019上半年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充電寶用戶規模增長將達到3.05億人。

根據艾媒的數據,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街電、小電、來電、怪獸充電為主導的“三電一獸”格局。其中街電、小電科技、怪獸充電、來電科技的用戶份額分別為40.5%、23.6%、20.9%、11.7%。

創業資本匯曾經報道共享充電寶在2017年的高光時刻,僅在2017年就發生了20筆融資案例,街電、來電、小電均獲得億級人民幣融資,有近35家機構入局,融資金額超10億元,這其中不乏阿裡、騰訊、小米等巨頭的身影。而在今年四月份,怪獸充電也宣布完成新一輪3000萬美元融資。回顧共享充電寶混戰的時代,曾經出現過泡泡充電、河馬充電、小寶充電、PP充電、創電、放電科技、樂電、泡泡充電等玩家,但這些玩家在2017年底就已相繼停運,原因基本上都與資金鏈斷裂相關,隻剩幾家頭部企業。

在2017年底,個別頭部企業宣布在部分城市實現盈利。在2018年5月,街電宣布已連續3個月實現規模化盈利,峰值訂單突破180萬每天。根據騰訊創業對共享充電寶所做的測算,每一台充電寶機櫃,每個月的最高利潤可達到1380元。

困局與風險並存

一度被認為是偽需求的共享充電寶卻活出了別樣的精彩,在業內人士看來,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是剛需中的剛需。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對証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分析,從市場來看,共享充電寶治療了用戶的“缺電焦慮症”,同時也逐漸成為商家們展示其服務質量的必不可少的一種“基礎設施”,因此可以在短時間內積聚大量用戶,而用戶的體量又決定了它會有比較好的商業模式﹔從場景來看,共享充電寶的使用場景不斷增多,從餐廳、商場、KTV等娛樂休閑場所到醫院、機場、火車站等公共場所,覆蓋范圍在不斷擴大,降低了用戶帶充電寶出門的必要性﹔從成本來看,共享充電寶的收費並不低,成本覆蓋能力較好。

的確,與共享單車不同的是,共享充電寶的生產成本、設備折舊和運營成本以及人力維護成本都遠遠低於共享單車,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盈利可期。有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一台單車的正常維護費用在6~7元/月,而單個充電寶的維護成本大致在1.5元/月,而此前有數據顯示各類共享單車的損耗率高達20%。

上述種種因素都可歸結為投資人王剛過去所說的,共享充電寶符合他一貫習慣的模式:剛需、高頻、小額大眾。模式簡單,能跑通能盈利。

盡管目前看來共享充電寶的商業模式跑贏了各個共享經濟的業態,但並不意味著未來就一定高枕無憂。第一,從技術上來看,充電寶的技術門檻較低,而隨著電池技術以及無線充電的進步,充電寶很容易成為技術升級浪潮中的“昨日黃花”,新技術的發展很有可能會削弱充電寶的市場需求。但江瀚對此並不擔憂,“短時間內,無線充電技術要普及開來會比較困難,且無線充電的成本比較高,短期內不會隨處可見,暫時不會對充電寶造成威脅。”

此外,充電寶如今對各類場所的覆蓋率已經走向飽和。根據艾媒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公共場所滲透率已經達到31.3%。已經有部分城市表示共享充電寶的分布和投入已經接近飽和。這意味著,后續商家投入要謹慎,或者進一步開拓下沉市場,以提高充電寶的單個使用頻率和客單價。

在共享充電寶往縱深發展的過程中,最不可忽視的是行業競爭所導致的點位成本升高。上述共享充電寶商務拓展人士李先生對証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表示,“如今商家要的分成很高,已經在50%以上了,而設備成本、運維成本都是企業出,這很大程度上削薄了企業的利潤,錢都給商家賺了。”因此,有業內人士預計不久的未來可能會出現剩下的幾個頭部企業並購整合的事件。

江瀚認為,在激烈的競爭中,一方面,共享充電寶要提升技術含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場景深度,拓展場景邊界,“這個行業已經盈利的公司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未來比較考驗的充電寶如何在競爭中進化。”

(責編:黃玲麗、陳鍵)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