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晚間,上交所公布第二批科創板審議結果,三家企業全部通過,它們分別是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福光股份”)、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興源創”)、煙台睿創微納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睿創微納”)。
至此,科創板上市委審議通過率保持100%,同時,上一批的三家企業已提交注冊。
改變統計口徑是否合理
首先來看下福光股份的審議情況。
據了解,福光股份主要從事軍用特種光學鏡頭及光電系統、民用光學鏡頭、光學元組件等產品科研生產,其保薦券商是興業証券,興業銀行則是它的間接持股股東。
福光股份在3家企業中申報日期最晚,為3月28日。
福光股份經歷兩輪問詢,涉及問題共計69個,其中首輪問詢涉及57個問題,第二輪問詢涉及12個問題,,從問詢數量看,福光股份離上會越來越近。
此次審議會,上市委對福光股份提出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福光股份在首輪問詢回復中,改變核心產品的統計口徑,使核心技術產品的銷售佔比由不到50%上升至90%以上,上市委要求福光股份說明這樣改變的合理性。
二是福光股份產品成本與銷量之間是否匹配。
三是福光股份本次發行后,其實控人持股比例低於30%,是否存在控制權變更。
四是福光股份研發費用持續增長,佔營業收入比例持續提高,但仍無法滿足主要客戶產品升級換代需求的原因和商業合理性。另外,研發費用的歸集與確認是否合理。
是客戶又是供應商
華興源創則是經歷了三輪問詢,涉及問題共計73個,其中首輪問詢涉及49個問題,第二輪問詢涉及18個問題,第三輪問詢涉及6個問題。
另外,華興源創還進行了一次審核意見落實函回復。
公開資料顯示,華興源創是檢測設備與整線檢測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從事平板顯示及集成電路的檢測設備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應用於LCD與OLED平板顯示、集成電路、汽車電子等行業。它的首次披露時間為3月27日,與福光股份相近。
2016年至2018年,華興源創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16億元、13.7億元、10.05億元,其中華興源創2018年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26.63%。
記者發現,華興源創2018年的營業收入之所以減少3.65億元,主要是因為蘋果公司的“變心”。
申報稿顯示,2016年至2017年,華興源創向蘋果公司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2725.22萬元、27224.16萬元,增長率為898.97%。
然而,蘋果公司未出現在華興源創2018年的前五大客戶名單中。
對此,華興源創表示,2017年蘋果公司推出iPhone X等新一代產品,全面採用三星的OLED顯示屏,且面板廠商進一步推進生產線自動化升級改造,增加了對大型自動化檢測設備的採購力度,而2018年主要客戶蘋果公司新產品屏幕與前一年度相比改進較小,檢測設備更換需求較小,因此銷售收入同比有所減少。
此次審議會,上市委對華興源創提出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泰科集團既是華興源創前五大供應商,又是前五大客戶,且華興源創實控人曾在泰科集團的參股公司蘇州泰科任董事。
另外,華興源創多名高級管理人員、核心技術人員曾就職於蘇州泰科。
2018年華興源創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6.63%,但向泰科集團銷售收入增長388.07%。
上市委要求華興源創說明,這部分的關聯交易的合理性和價格公允性。
二是華興源創2018年檢測治具收入增長是否均來自於非消耗部件,與非消耗部件無需定期更換的特點是否相符,消耗部件和非消耗部件的更換周期如何確定。
三是華興源創研發費用的分類和歸集,以及確認是否合理。
原材料價格持續下降,卻大量備貨
最后一家睿創微納經歷三輪問詢,涉及問題共計76個,其中首輪問詢涉及58個問題,第二輪問詢涉及13個問題,第三輪問詢涉及5個問題。
據了解,睿創微納主要從事非制冷紅外熱成像與MEMS傳感技術開發的集成電路芯片企業,致力於專用集成電路、MEMS 傳感器及紅外成像產品的設計與制造。
2016年至2018年,睿創微納業績快速增長,營業收入分別為6025.06萬元、1.56億元、3.84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969.33萬元、6435.09萬元、1.25億元。
另外,睿創微納2019年第一季度的營業收入為1.01億元(同比增長177.06%),歸母淨利潤為2324.06萬元(同比增長605.8%)。
需要指出的是,睿創微納近三年及一期的歸母淨利潤,雖然合計為2.22億元,但經營性現金淨流量為-3795.83萬元,其中隻有2018年為正值。
即從現金流的角度來看,睿創微納近三年及一期不但沒有“賺”錢,反而“賠”了。
對此,睿創微納於上會稿中表示,主要原因為產品備貨期較長,晶圓等主要原材料的備貨期在半年以上。在營業收入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公司為后續訂單的保障供應進行了相應備貨。從而導致採購原材料和勞務支付的現金,超過銷售商品獲得的現金。
值得一提的是,睿創微納這個解釋正是上市委關注的一個方面。
上市委此次審議最后一個問題,要求睿創微納說明在原材料價格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提前大量備貨的商業合理性,相關存貨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另外兩個問題,則分別要求睿創微納說明實控人認定的准確性,以及連續增長的境外收入是否合理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