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移動支付為何在德國“長不大”

李強

2019年05月15日08:52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蘋果支付在德國開通服務已有數月,據筆者觀察,拿出蘋果手機“滴”一下結賬的人並不多,德國媒體對這一“新生事物”的前景也不太看好。相比刷手機,德國人顯然更喜歡持“真金白銀”。

  據德國聯邦銀行近期報告稱,德國每年產生約200億筆零售交易,其中3/4通過現金支付。在德國人的錢包裡,平均有103歐元(1歐元約合1.12美元)現金,法國隻有32歐元。甚至早已司空見慣的信用卡,在德國的持有率也隻有36%,美國則高達62%。對很多德國人來說,刷卡消費通常指的是借記卡,且常用於大額消費,畢竟自動提款機有取現額度限制。

  文化傳統和隱私關切,通常是解釋德國人偏好現金的兩個維度。不過這無法完全解釋為什麼移動支付方式在該國“長不大”。實際上,德國擁抱新支付技術者不乏其人,大約有13%—18%的德國人日常使用移動支付。一些本土高科技支付企業甚至創立於上個世紀,只是從未發展壯大過。

  有一個細節揭示了另一重屏障所在。以剛進入德國市場的蘋果支付為例,在其應用頁面,支持這一功能的德國銀行隻有9家,其中還包括一些不知名的商業銀行,多家大銀行仍對蘋果緊閉大門。而在德國,一共有1800多家銀行企業。

  在金融領域,傳統銀行和科技企業具有互補性。一方面,與科技企業合作,跟上技術潮流,有助於銀行業贏得新的發展機會;另一方面,銀行業成熟的結算平台和身份認証系統,也有助於科技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不過,令德國銀行業擔憂的是,兩者之間的合作也可能出現另一種結果,即利潤被擠壓,市場被蠶食。換句話說,目前無論現金支付還是無現金支付,都是德國銀行自己的地盤。與移動支付不同,無現金支付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半個多世紀前問世的信用卡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銀行業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一整套成熟的支付和盈利模式。北歐國家被廣為稱道的無現金社會,也是基於信用卡系統。

  但是,移動支付則是另一回事。從銀行角度來看,為移動支付技術搭建新的結算系統,提供身份認証服務,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無利可圖,甚至可能培養出取代信用卡的競爭對手。出於自身眼前利益的考量,傳統銀行業非但不能給予移動支付適宜的土壤,甚至還有將其扼殺在搖籃的沖動。即便是合作,也會將其限制在傳統模式的框架內。如今在德國,無論蘋果支付還是貝寶(PAYPAL),功能都被嚴格限制,根本無法涉及銀行的核心業務。

  這也是蘋果、貝寶等新興第三方支付平台,與德國乃至整個歐美銀行業關系的縮影。歸根結底,以盈利為主要目標的歐美銀行業,並不歡迎任何“外來攪局者”。若是缺少商業圖景與消費習慣的巨大變革,歐美銀行業很難有動力扭轉人們的支付偏好。          

(責編:韓穎、張晨)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