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騙捐問題頻現,而眾籌平台又很難獨力對眾籌發起人家庭條件審核的當下,有必要建立政企間的數據共享機制。
近年來,類似吳鶴臣事件時有上演。但這樣一起事件發生在水滴籌上,多少有些讓人遺憾。就在3月27日,水滴互助宣布獲得了近5億元的B輪融資,已經成了網絡互助平台中的獨角獸。
按理說,作為互助眾籌平台,水滴籌理應承擔著更多更嚴格的審核和監督責任。這並非該平台第一次遭遇類似質疑,2018年5月,該平台曾發生過一起騙捐事件,此后,水滴籌宣布將加強全流程風控,加強治療進展督察。
但吳鶴臣事件証明,水滴籌的審核依然存在漏洞。事實上,不僅是水滴籌,輕鬆籌等其他眾籌平台都曾出現過類似事件。審核問題已成了網絡眾籌平台的通病。
這些平台或許忽略了一個缺陷。在傳統人情關系之中,向陌生人求助是一件困難的事,而這樣的隱形門檻,事實上也能夠限制那些試圖“不勞而獲”者——不到萬不得已,沒人會走上這樣一條困難的道路。因此,有病卻沒錢治時再去求助他人,是社會的價值共識。
而當網絡平台以技術手段消滅了這一重門檻,必然導致某些“不懷好意者”蜂擁而至。對網絡平台來說,設置某種審核上的高門檻和防火牆也就有了必要性。否則,這種商業模式就變成了對道德底線的逾越和沖擊。
類似狀況不斷發生在其他領域,網約車平台要承擔對乘客安全的保障,電商平台要承擔對商品質量的監管。互聯網公司須以各種技術手段提高自身的監督審核能力,否則,以某些互聯網平台的壟斷性特征,任何一點疏忽都是對公共利益的極大侵犯。
而另一方面,監管部門也應當意識到,單靠某些互聯網平台的力量,無法解決很多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無論如何,網絡眾籌平台以模式創新部分解決了普通人的醫療保障問題。
吳鶴臣事件的出現絕非個體性的善惡偶現,也不是一家平台的弊病疏忽,歸根到底,技術的力量只是改善的原始推動力,要真正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解決社會問題,仍需公共管理上的改革與進步。
比如說,既然某些騙捐問題頻頻出現在眾籌平台上,除了要求互聯網公司規范審核責任之外,社會保障部門是否能與這些公司建立某種合作?其他政府部門又是否有魄力打造一個針對民間主體的公共數據平台,將個體信用、家庭財務等公共數據與有需要的企業共享,協助企業、公眾完成共同監督。
除此之外,眾籌平台也可以考慮與各類第三方平台合作,比如銀行、某些支付平台等。
簡言之,就是打通部門與企業、企業與企業間的數據壁壘,實現數據真正聯通共享。如此,在出現類似求助信息以后,平台方可依據該數據平台進行甄別,堵上某些疑似騙捐詐捐者的渠道,提高項目透明度和信任度,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獲得幫助。
向平台發起求助是很大一部分個體的無奈選擇,但能否將社會資源交給真正需要的人,考驗的卻是公共部門與民間主體的協同能力。
□馬文(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