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阿裡“出海”:首塊“試驗田”Lazada都發生了什麼?

孫冰

2019年04月28日08:34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到2036年,阿裡巴巴要服務20億消費者(即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創造1億個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中小企業在阿裡生態盈利,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這是阿裡巴巴多次對外透露的“全球化目標”。

“要達到這個數字,我們肯定要走到全球去。”阿裡巴巴集團CEO張勇表示。

東南亞市場成為阿裡巴巴“走向全球”選擇的第一站。2016年至2018年,阿裡巴巴先后3次投資並控股了東南亞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Lazada,累計金額達40億美元。Lazada於2012年3月推出,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6個國家中對接著約5.6億的消費者,目前已經擁有40多萬賣家、數千個品牌商和100多個物流合作伙伴。

在張勇看來,過去,中國公司的“出海”模式主要是把產品賣到全球市場,或者到國外去做業務,但阿裡對待海外市場的方式不是以採購或銷售為導向的電商出海,而是希望在當地培育一個新的數字生態,阿裡巴巴的角色是“賦能者”。

這條路顯然更難,但若能走通,意義也將大不相同。因此,Lazada這塊“試驗田”的成敗備受關注。

改造Lazada:並非只是簡單復制淘寶和天貓

3月27日是Lazada 7周歲的生日,3月26日晚8點,Lazada舉辦了一場名為“Super Party”的全球藝人演唱會,並在東南亞6個國家同時進行線上互動直播,表演者中有格萊美獎的獲得者Dua Lipa和多位當地很受歡迎的明星。演唱會舉行的同時會發放Lazada的促銷優惠,將已經預熱多日的Lazada 7周年大促推入最高潮。

有沒有覺得很耳熟?是的,這就是你熟悉的“貓晚”和雙11的經典玩法。這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太平常不過,但對於東南亞的“電商新民”們,這一切很是新奇。

實際上,阿裡巴巴投資Lazada兩年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用阿裡巴巴的技術和生態改造賦能Lazada。“對於Lazada的各個業務來說,可以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需要重新發明輪子,就能復用這些巨大的技術紅利。”Lazada CTO陳思淼表示,他帶領著來自十幾個國籍的Lazada的工程師和杭州的技術團隊一起,用了6個月的時間,重寫了Lazada。

但改造賦能Lazada並非只是把淘寶和天貓復制過來那麼簡單,Lazada還需要打造適合自己體量和路況的“輪子”。比如阿裡的智能客服機器人“阿裡小蜜”來到Lazada以后,就需要學會用英語、泰語、印尼語、越南語4種語言解答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咨詢,並能夠跨國查詢訂單和物流信息。

p72-2 Lazada 集團CEO 皮爾·彭龍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I 攝

Lazada 集團CEO 皮爾·彭龍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 攝)

“借助阿裡巴巴在交易技術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能力,Lazada得以率先推出多項技術創新,包括圖像搜索功能、顧客互動游戲、直播視頻、客服機器人等。”Lazada集團CEO皮爾·彭龍(Pierre Poignant)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他還表示,現在,Lazada已經從一個貨架式的銷售平台,變成了東南亞地區唯一集“看、買、玩”於一體的購物娛樂平台,擁有marketplace的平台模式、Lazmall的B2C模式以及LazGlobal的跨境電商等多種模式。

戰勝亞馬遜等競爭對手的獨特優勢:支付和物流

在Lazada 7周年前夕,皮爾·彭龍、Lazada總裁印井以及高管團隊在新加坡接受了多國媒體的採訪。

“你們一直強調大數據的重要性,它究竟有什麼用?每個用戶打開Lazada APP看到的產品真的不一樣嗎?”一位來自越南的記者對此前Lazada團隊的介紹不太理解﹔

“現在在印尼,由於電商的發展,線下的店越來越少,你們覺得電商會打擊甚至淘汰掉傳統零售店嗎?”印尼記者問道﹔

“很多品牌商其實在線下的銷售很好,你們怎麼說服他們到網上去開店?”這是菲律賓記者的疑問﹔

一位泰國記者很想知道,對於越來越喜歡網上購物的泰國消費者,Lazada打算如何更好地服務他們﹔

來自馬來西亞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馬來西亞的年輕人有想法在Lazada開店去創業,但不知道如何去實現,因此,他很想知道:Lazada會不會給想要在Lazada開店的人提供培訓﹔

一位服務於國際傳媒集團的新加坡記者則關心,看上東南亞這片電商藍海的可不只是阿裡巴巴,Lazada要靠什麼戰勝亞馬遜等競爭對手﹔

而來自中國的記者則大多笑而不語,因為這些問題,他們都問過,隻不過在10年前或者5年前。

印井的回答也確實完全在他們的“射程”范圍內:大數據當然重要,這是了解用戶的最好方式。Lazada上線了“生意參謀”功能,這裡商家能夠共享阿裡的大數據能力,能夠對每一個行為得到實時數據反饋:每件商品的瀏覽量、轉化率……大數據也能幫助賣家和買家更精准地找到對方,就像淘寶APP可以做到“千人千面”,Lazada現在也能有了“Just For Me”功能。

線上和線下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為零售商在開拓一條新路,中國的新零售例子舉不勝舉。沒有一家品牌商后悔在中國做了電商,而是后悔怎麼不早點兒做。

電商的玩法可以很多:直播、社交、游戲都能強力“帶貨”,小品牌成爆款並不是小概率事件,這個來自中國市場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就像中國有“淘寶大學”一樣,Lazada也建立了“Lazada大學”,免費為“Young Dreamers” (對Lazada賣家的稱呼,估計是告訴他們: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提供各種培訓服務,而且還有客服,隨時解答他們的疑問。

競爭?不怕的。印井認為,東南亞電商的競爭核心就是兩件事:支付和物流,這也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設施,誰在這方面做得好,誰就是贏家。支付寶已經有完整的移動支付方案,Lazada的核心優勢本身就是其最后一公裡的自建物流,加上菜鳥已經打通的跨境鏈路,這些都是Lazada加入阿裡巴巴大生態之后,獲得的獨特優勢,這些都是對手們沒有的。

阿裡全球化的核心:賦能本地、成就他人

Lazada最早受到國內媒體的巨大關注,不僅因為它是阿裡巴巴第一個並購的海外電商項目,還因為馬雲派出了曾經打造了支付寶的“十八羅漢”之一的彭蕾出征。從螞蟻金服到Lazada,彭蕾被媒體稱為是馬雲“最信任的人”,這樣的安排足見馬雲對此事的重視,馬雲在任命時曾如是說:彭蕾是去為阿裡巴巴的未來開疆拓土。

跟著彭蕾來到Lazada的,還有印井、陳思淼等原淘寶和天貓的核心管理骨干,以及很多來自阿裡各個部門的“外派員工”,他們把阿裡的技術、運營、產品、物流等經驗帶到Lazada,“肯定不是照搬過來,而是看哪些適合當地或者做一些改變之后再用。”一位來自杭州的外派員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我們不是過來任職的,更不是來接替當地團隊工作的,我們是他們的‘影子’,我們是來幫助他們工作,目標是為了讓本地的同學能夠成長起來。阿裡不僅要通過Lazada把中國的品牌帶進這個市場,更重要的是要孵化本地的品牌。這也是阿裡全球化的核心:賦能本地、成就他人。”印井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實際上,阿裡也在陸續進行著管理團隊的交接調整:去年8月,Lazada原創始團隊成員之一的皮爾·彭龍被任命為Lazada執行總裁,負責業務運營。去年12月,彭龍接任CEO一職,彭蕾將繼續擔任董事長職務,彭龍將向其匯報。

皮爾·彭龍在採訪中,否認了彭蕾已經淡出Lazada日常管理或者被架空的傳聞。“Lucy(彭蕾)還是在親力親為地幫助公司提升業務,尤其是制定公司的文化、戰略、投資的方向,以及我們該怎麼跟阿裡巴巴合作。”他說。

據透露,在2018年雙11和雙12購物狂歡節中,Lazada曾先后創下峰值紀錄,用戶訪問量高達13億人次,其中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6國銷售額超出日常30倍。

東南亞大藍海:騰訊、京東等中國企業也紛紛在此布局

在東南亞地區,20到45歲年齡段人口佔了45%以上,互聯網滲透率達到50%,但電子商務僅佔到零售總額3%。谷歌和淡馬錫聯合發布研究報告顯示,隨著網絡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東南亞互聯網經濟將在2025年突破2400億美元。其中,電子商務領域交易額有望增長3倍以上,超過1000億美元。

這些數字帶來的是全球互聯網巨頭的蠢蠢欲動,這片大藍海,誰也不想錯過。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國家中,東南亞6國是與中國數字經濟連接度最高的國家,這裡也就毫無懸念地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的“首選之地”。

在電子商務領域,除了阿裡巴巴,騰訊、京東等中國企業也紛紛布局於此,比如,騰訊投資了東南亞的另一大電商平台shopee,最近兩年也在用大量補貼的方式拓展市場。

亞馬遜雖然還沒有對進軍東南亞市場高調發聲,但Amazon確實開始布局鄰近的印度市場,外界猜測,與美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語言障礙小的印度市場,只是亞馬遜發力亞洲的第一步而已。

東南亞雖是藍海,但由於地理環境復雜、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語言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商品供應、物流、支付和售后服務的穩定性都是電商發展的障礙和難題。以印尼為例,要建立跨越成百上千個島嶼的物流配送體系,說是世界難題也不為過。

印井也坦承,東南亞市場困難很大。“最大的挑戰是市場差異化太大了,不僅各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別巨大,語言人文、宗教信仰、文化環境也完全不一樣。”他說。“東南亞市場簡直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皮爾·彭龍半開玩笑地說。

在7周年之際,Lazada也公布了自己的小目標:到2030年,服務億級消費者、創造2000萬個就業機會,孵化800萬中小企業。“Lazada不滿足於做東南亞最大的電商,而致力於成為東南亞最好的普惠生態平台。”印井說。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 | 新加坡報道

編輯:王新景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9年第7期)

(責編:黃玲麗、張晨)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