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作為明星企業,資本熱潮蜂擁而至追逐著左暉的鏈家。股東名單拉開,星光熠熠,“高傲”如融創中國董事局主席孫宏斌也放低了姿態,直言“投鏈家我們談了一年,因為鏈家不是想投就投,是投不進去”。
而今畫風突變,這些熱錢頃刻之間忽然集體撤出,對鏈家力挺看好的孫宏斌攜萬科北京區首、萬科祥裕董事長劉肖、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以及新希望地產總裁張明貴一起“消失”在鏈家的管理層中。
市場一陣嘩然,明星股東棄鏈家而去是市場抉擇下的用腳投票還是另有隱情?
圖片來源:圖虫創意
明星股東集體撤資
3月25日,《國際金融報》記者查詢天眼查發現,3月20日,北京鏈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下稱“鏈家”)悄然啟動了一場大“變革”,范圍涵蓋注冊資本、項目人、董監高成員等。
包括萬科A間接全資持股的珠海市萬科祥裕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天津融創茂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新希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華興資本旗下深圳華晟領翔股權投資合伙企業、騰訊數碼(深圳)有限公司、高瓴資本旗下珠海高瓴資本德遠資產管理中信、百度時代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等22家投資人撤出投資,這一集體“出走”直接導致鏈家公司注冊資本由2054.02萬元變更至1355.82萬元,減少33.99%。企業類型由有限責任公司(外商投資企業與內資合資)變更為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退出的步伐是堅決而連貫的,除了撤走投資,董事會中的股東方身影也一並‘消失”,包括劉肖、孫宏斌、包凡以及張明貴。
公開資料顯示,萬科祥裕、融創茂聯、新希望投資、百度、騰訊、華興、高瓴等於2017年6月進入股東名單,其中包凡、張明貴於2016年8月25日進入北京鏈家管理層擔任董事,孫宏斌、劉肖則於2017年11月進入。
此番變動后,鏈家董事會將由13人減至9人,重回此前陣容,皆為鏈家現任高管。
根據天眼查,鏈家2001年成立后,共經歷了8輪融資。
2011年初,鏈家迎來自己的首輪融資,獲得了鼎暉投資9400萬元投資。2014年1月7日,鏈家啟動A輪融資,除了鼎暉投資外,復星旗下的銳正資本也參與其中。
2016年開始,隨著業務大肆擴張,鏈家對資金的需求愈發旺盛。2年時間,融資6輪,呈現出頻率高、金融大的特點。
2016年4月15日,鏈家的B輪融資由華興資本旗下的華晟資本領投,高瓴資本、新希望、騰訊、百度作為戰略方參與,共注資64億元。
2017年1月,融創以26億元入股鏈家獲其6.25%的股權。此外,融創有權向鏈家委任一名董事,北京鏈家將成為融創的聯營公司。
萬科進入的步伐要更晚些,融創“上船”后3個月,萬科以30億元的代價收獲鏈家一張“船票”。
貝殼加速上市
豪華股東圈為何突然集體撤資?
《國際金融報》記者據此向鏈家貝殼方面求証,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減資目的在於企業發展所需,原投資方在鏈家的股份將通過協議鏡像平移到貝殼找房。同時,貝殼找房已經啟動D輪融資,截至目前,D輪融資正在進行中。”
根據媒體報道,貝殼接棒鏈家啟動融資,D輪融資由戰略投資方騰訊領投8億美元,除了資金上的支持,騰訊還將向貝殼提供多種優質流量資源,貝殼找房將在微信錢包九宮格中擁有獨立入口,面向10億微信用戶。
這無疑進一步印証了貝殼找房上市的猜想。之前有媒體報道稱,貝殼找房或先於鏈家上市,鏈家將會成為其二級子公司。
如此,這22家股東退出更像是一次集體“換倉”行動,為貝殼上市鋪路。
畢竟2016年進行B輪融資時,鏈家已經同投資人簽訂“對賭”協議:若公司(鏈家)未能在B輪交割日后5周年內完成IPO,投資人有權在該情形發生后的任何時間要求回購。回購價格為基本投資價格+每年8%(單利)的回報。
因此,上市是鏈家前行的唯一道路,而距離對賭協議的到期,時間已經不多了。相較而言,重資產的鏈家受行業影響過大,上市或存在難度,而打上互聯網標簽的貝殼找房或更有想象空間。
此外,左暉現持有貝殼94.38%的股份,待海外上市成功后,原有股東再漸次入股,這可免去上述VIE模式海外上市時可能面臨的復雜步驟。
對於這一變動及其背后傳遞出的信息,《國際金融報》記者據此向一名鏈家董事會高管求証,其表示,“不管如何,都相信上述投資人是信任鏈家,也是信任貝殼的。”同時,其並未否認記者提出的股東方將對鏈家的支持向貝殼傾斜這一說法,並坦言“對貝殼的傾斜,鏈家本身也是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