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沈南鵬:投資基礎研究 企業家不差錢差政策

張蓋倫

2019年03月06日08:22  來源:科技日報

4日,一天的小組討論臨近尾聲,大家說起了基礎研究中“錢”的話題。

正好,小組裡坐著一位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委員。他接過科學家的話頭:“民間對科研其實有很大興趣和熱情,但確實還是有一些現實問題。”

他提到的未來科學大獎,是我國第一個民間科學大獎,沈南鵬是捐贈人主席。未來科學大獎的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由企業家捐贈人共同捐贈。

沈南鵬透露,他們打算做一項改革:以前,每位捐贈人承諾捐贈20年﹔現在,各位捐贈人拿一筆錢出來,成立基金,靠著投資回報和利息,讓捐贈池永續下去。

“可是,這個基金隻能注冊在海外。”沈南鵬接著講,“做個人獎勵,基金可以注冊在海外﹔但如果你想用這筆錢投入基礎科研,那一定要在國內設置。”話音一落,其他委員低聲討論了起來。有人感慨,這個確實很難。

在沈南鵬看來,社會力量基礎支持科研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社會捐贈為現有科研機構進行基礎科研提供更充足的資金﹔二是通過設立新的民間科研機構為基礎科研拓展增量空間。

先看捐贈。基礎科研,絕對是社會捐贈的“冷門”領域。2017年,我國社會捐贈總額約為1558億元。綜合各方數據,其中捐贈向基礎科研的資金比例還不足1%。

怎麼讓民間的錢也流向短期內難出成果的基礎科研?沈南鵬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稅收調節。提高個人或企業捐贈於基礎科研領域的稅收優惠,引導更多捐贈資金進入,對於國家重點扶持的科研領域,還可以給予更大優惠力度。現行《個人所得稅法》對個人慈善捐贈的稅收優惠額度也給予了限定,比如當年個人捐贈超過應納所得額30%的部分不享受稅收優惠,且無法結轉到下一年度享受優惠,於是,捐贈人干脆降低捐贈額度,或者施捐境外。

其實,目前我國已有一支民間科研力量——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它以實現公益為目標,可以充分吸收社會力量。

但這個詞對公眾來說,還稍顯陌生。 盡管目前我國有相關政策對於科技類民非的免稅資格進行認定,但因操作程序和標准不夠明確,影響了政策的落實落地。“過去幾年,北京就批准了一個科技類民辦非企業。”沈南鵬建議,應針對科技類民非單獨制定更為明確、操作性更強的認定標准。同時,要明確這一創新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在國家科技計劃管理、科技創新平台建設、財政專項資金支持政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財稅優惠和創新創業人才支持等方面將其納入范圍,給予同等對待。

不過,即使能夠注冊成功,科技類民非還會遇到一道門檻——工資。既然是科研機構,自然要吸納高端人才。但《關於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認定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對非營利組織中的人員薪酬進行了嚴格限制。這就造成了一個尷尬局面——如果對高端科研和管理人才開出合理薪酬,又在很大程度上會對機構申請免稅資格帶來影響。

“我們國內的企業家,願意在基礎科學研究上進行投入,”沈南鵬強調,“如果能在民非上給予更多支持,我相信會有更多資金進入基礎科研領域。”

(責編:黃玲麗、張晨)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