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滴滴金融版圖浮現,保險業務扛大旗

羅葛妹

2019年01月07日08:28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新年第一個工作日,滴滴悄然在出行app上線了“金融服務”頻道。

從滴滴“金融服務”頁面可以看到,目前已經上線的產品包括最新上線的網絡互助計劃“點滴相互”、大病籌款產品“點滴求助”、重疾險、醫療險、理財、車險等板塊。這也是自2018年滴滴金融事業部成立以來,首次集中對外呈現產品板塊。

“金融服務”排在了頻道最末位,看似低調,但難掩滴滴加速布局保險等金融領域,謀求流量變現的野心。

但如何利用出行場景開辟出真正具有特色的金融產品,用戶買賬與否,都還是未知數。

“點滴相互”引流

2018年12月底,“點滴相互”上線,標志著滴滴正式進軍網絡互助計劃。一周時間內,“點滴相互”計劃的參與人數已接近4.5萬人。

該產品界面顯示,“點滴相互”覆蓋癌症和99種重疾,0元加入,最高互助金額50萬元,收取6%的管理費。每月的14日和28日為分攤日。

每期分攤金額=(當期公示通過案件總互助金額+6%管理費)/公示時成員人數。

除了“點滴相互”,滴滴金融服務頻道還推出了大病籌款平台“點滴求助”,並宣稱具有1對1專屬顧問全程指導、3分鐘快速發起籌款、零手續費、最快當天到賬等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點滴相互”和“點滴求助”都不是保險產品,目前無需保險牌照也能運營。

網絡互助平台眾托幫聯合創始人龍格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網絡互助計劃和大病籌款都不是保險產品,但兩者都是向保險進軍前的臨門一腳。”

龍格表示,“點滴相互”和“點滴求助”可為滴滴帶來更多流量,且多為精准用戶,轉化成保險購買用戶概率極高,不容小覷。

不過,有保險業內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坦言,隨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平台加入網絡互助計劃,不排除之后的監管風險。

保險擔重任

2018年12月初,有消息稱,滴滴向多名用戶發送了推廣重疾險的短信。該產品名為“點滴醫保·100種重疾保障計劃”。這次,滴滴新添加了一款“點滴醫保·百萬醫療保障”。兩款產品均為一年期消費型保險,由眾安保險承保,按月支付保費。

此外,平台還提供了醫療險、重疾險、意外險、家財險、賬戶安全險、旅游險等多種保險產品,合作伙伴包括中國人民保險、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中國人壽、安聯保險等十余家保險公司。

早在2015年,滴滴就開始布局保險領域。

2015年7月,中國平安參與投資滴滴。同年10月27日,滴滴與平安產險上海分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款“滴滴平台司乘意外綜合險”。2016年,滴滴獲得中國人壽6億美元戰略投資,中國人壽財險成為滴滴打車第一批1.6萬輛車的保險供應商。

2016年3月,滴滴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北京博通暢達科技有限公司控股中安風尚(北京)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拿下了一張保險代理牌照。2017年,還與螞蟻金服、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一家互聯網車險理賠平台。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道,保險是司機和乘客的剛性需求,且整個保險行業都處於上升階段,滴滴積極布局保險在情理之中。

薛洪言表示,金融服務的變現渠道不多,現階段現金貸風險高,銀行理財門檻較高,相比而言,保險是最安全最合適的選擇。

龍格也對本報記者表示,保險業務是實現流量變現最快最直接的板塊。

金融變現算盤

除布局保險外,2017年,滴滴還通過收購拿下支付牌照,為其進入消費金融和汽車金融領域打下了基礎。目前,滴滴出行APP提供了保險、消費信貸、理財、支付等金融服務。

2018年2月,滴滴宣布業務調整,將原曼哈頓(滴滴原金融部門)升級為金融事業部,以科技手段賦能金融行業,致力於為滴滴司機和用戶提供保險、信貸、理財、支付、汽車金融等普惠金融服務,進一步提升安全、體驗等指標。“滴滴金融”正式升級為事業部這一舉動,被業內認為是滴滴正式宣告進入金融行業。

事實上,過去三年多時間裡,滴滴一直在獲取金融牌照的道路上不停歇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滴滴已經取得包括商業保理、融資租賃、保險代理、網絡小貸、第三方支付共5張金融類牌照,涉及保理、保險、汽車融資租賃、消費信貸等業務,初步形成金融生態。

2018年1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滴滴用戶數量已達4.5億人,共完成74.3億筆訂單,用戶量與使用頻率巨大。

上海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布局金融算是滴滴轉型突圍的一種嘗試,滴滴長期燒錢,虧損嚴重,變現彌補虧損的壓力必然很大。而現階段,嘗試金融是實現流量變現的最好途徑。

公開數據顯示 ,2018年上半年,滴滴虧損高達40.4億元,2017年全年虧損25億元,自2012年成立后6年來,虧損額高達390億元。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金融服務業務是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在擴展的業務,對於公司的收益與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而滴滴涉足金融領域,能為滴滴出行體系內的司機、乘客、合作伙伴等出行生態參與方提供出行場景定制化、融資、保險、支付、理財等多樣化服務,助力出行生態穩健發展。

根據陳禮騰的分析,滴滴開展金融業務具備三點優勢:

其一,在流量方面具備較為堅實的基礎;

其二,出行場景可塑,滴滴當前的業務不僅是網約車,還有多元的汽車出行生態,在出行及汽車后市場等場景中,都可進行金融業務的擴展;

其三,滴滴金融服務能發揮出行生態優勢,輸出數據風控能力,使金融科技惠及更多場景。

風險與挑戰

滴滴已經持有相對完整的金融牌照體系,金融服務所呈現的業務也均有合規牌照。這是否意味著滴滴沒有風控危機,可以高枕無憂地實現流量變現呢?

薛洪言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滴滴的金融生態以輕資產模式為主導。比如保險、理財等多數產品線,由於專業性強、生態粘性弱,都是與持牌金融機構合作推出,滴滴主要從事導流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將風險控制的壓力轉嫁給了第三方持牌金融合作機構。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一洋曾在其研究中表示,雖然滴滴已經擁有了相對完善的金融牌照體系,但其在業務布局上沒有實現完整的生態閉環。其中,作為金融生態重要底層環節的支付業務目前還未見起色。

在他看來,支付作為開展其他金融業務的基礎設施,能夠有效串聯起不同產品的流量和數據,並突破場景局限獲得更大范圍的用戶行為痕跡,為后續征信、大數據分析、風控等提供堅實基礎。滴滴至今未能開通自有的支付通道,導致其對整個金融生態的主導性偏弱,可能對其未來進一步發展形成一定的阻礙。

同時,趙一洋認為,滴滴目前運作的金融產品中,導流業務佔比高,使得整體金融模式體量較輕。但近年來由於互聯網流量紅利效應減弱,線上獲客成本急劇上升,銀行、保險、証券等流量購買方逐漸掌握線上流量開發渠道,單純依靠流量變現的互金平台發展日益困難。因此,滴滴想依靠保險、理財、信貸等業務的導流形成強壁壘和超額利潤,這在線上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的當下是不現實的。

(責編:黃玲麗、張晨)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