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2018保險業年度盤點: 銀保監會監管元年 我們在變革中一路前行

羅葛妹

2018年12月25日08:17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2018年是保險行業的“轉型年”和“開放年”。

銀、保監會合並,使保險業發展迎來階段性裡程碑。我們看到持股比例放鬆、業務范圍放開、外資險企在保險業進一步開放中迎來擴容。從行業內部來看,又迎來車險費改落地、報行合一實施,保險行業風險管控不斷優化。

這一年,有迷茫,也有蛻變;有欣喜,也有反思。監管加強、保障回歸、財險公司舉步維艱、互聯網公司來勢洶洶……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困難的時期。時至年末,讓我們一起回顧保險行業的變革之路。

合並年,改革開啟

3月,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並,銀保監會成立,一場屬於保險業的改革徐徐拉開大幕。

革命,帶給行業的必定是蛻變,是陣痛,是新生。

這一年,我們欣喜地看到:

保險機構不再“以大為美”,更加看重的是人均保單件數、保險金額、核心償付能力、保單投訴率等新型數據;

保險機構紛紛轉型,不斷拓展保障型保險產品,健康險成為新的保費增長極,保險姓保,回歸保障,真正實現了關山飛渡;

保險資管產品躋身標准化產品,獲得公開交易機會。消除監管套利、去杠杆、去通道、去資金池,保險資金運用趨向保守;

保險行業成為金融業對外開放“先鋒”,“鯰魚效應”開始顯現;

保險科技成為新“風口”,目前保險科創公司已超200家,科技正在為保險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深度賦能,滿足不斷增長與動態變化的客戶需求。

欣喜過后,也有反思。

這一年,保費增速在放緩。前10個月,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3萬億元,同比下降1.85%,但這也是一次在政策調整和價值轉型雙重因素疊加下的“硬著陸”,是一場壽險“擠水分”的必經過程。

這一年,罰單罰款創新高。截至12月19日,銀保監會(含各地方機構)共開出行政罰單1302張,合計罰款超過2億元。以及以19號文為代表的監管政策頻繁發布,直接體現銀保監會的從嚴整治、從快處理、從重問責的監管高壓態勢。

這一年,保險高管人士頻繁變動。近40家保險法人機構履新總裁、董事長或總經理,而對於新“掌舵人”來說,如何在逆市中搶佔更多市場份額,獲得更高的利潤,無疑更為困難。

監管年,史上最嚴

1月22日,原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強調:繼續加大保險行業的監管力度,從嚴整治、從快處理、從重問責,讓監管“長牙齒”,讓違規機構長記性。

在此之后,監管政策頻出,罰單罰款再創歷史新高!“從嚴監管”已然成為2018年保險監管的關鍵詞。

3月,原保監會下發《關於調整部分地區商業車險自主定價范圍的通知》,三次費改拉開帷幕。9月,陝西、廣西、青海三地作為首批試點地區,全面放開自主系數。

5月4日,銀保監會下發《關於組織開展人身保險產品專項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全面規范人身保險產品開發設計行為,並細致到產品條款、產品責任、產品費率厘定、產品精算假設、產品申報使用管理5個方面。

6月4日,銀保監會對《保險實名登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目的是加強保險實名管理,規范保險業務行為,保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6月19日,銀保監會下發《關於加強自媒體保險營銷宣傳行為管理的通知》,要求各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提高對自媒體保險營銷宣傳行為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建立健全自媒體保險營銷宣傳行為管理制度,加強從業人員合規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

7月,銀保監會下發《關於商業車險費率監管有關要求的通知》(57號文),要求各財險公司重新報送商車險審批材料,為此次“報行合一”增加監管背書。8月,全行業財險公司分兩批,依次在33個地區開始切換手續費上限新標准。

10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確認允許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為優質上市公司和民營企業提供長期融資支持,維護金融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19日,銀保監會(含各地方機構)共開出行政罰單1302張,合計罰款超過2億元,遠超去年全年的1.5億元,無論是罰單數量還是罰款總額,都創歷史之最!

眾托幫聯合創始人龍格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銀保監會本身作為監管部門,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要防范行業風險,所以並不存在所謂的“從嚴監管”,而只是在彌補之前的某些監管漏洞,讓政策法規執行得更到位。

他表示,銀保監會“三定”正式實施后,各省市銀保監局也都紛紛挂牌了,相信未來銀保監會還會加大執行力度,精細化程度也會更大。但無論監管環境或市場環境如何變化,對於保險機構來說,隻要能結合自身優勢和資源,嚴格合規經營,堅守底線,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

轉型年,健康險發力

隨著消費者保障需求不斷提升,以及監管政策加速收緊,2018年保險公司紛紛奮力轉型,不斷拓展保障型產品的發展空間。

究竟該怎麼轉型?

多家保險公司選擇了從轉變產品策略開始,比如結合互聯網的特點和自身的優勢,從產品設計、渠道融合、服務升級以及保險科技等方面入手,從中短存續期理財險轉向中長期的儲蓄型產品和保障型產品。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健康險已經成為各險企拓展保障型產品的重點發力對象。傳統壽險公司、互聯網保險公司,以及專業健康保險公司,都在2018年走出了各自的健康險業務發展路。在很多險企中,健康險已經成為成長最快的產品類型,而外資險企相較中資險企,健康險保費增速要更快。

2018年前10個月,在人身險保費負增長的情況下,健康險依舊保持了兩位數的同比增速。銀保監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10月,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3358.35億元,同比下降1.85%。其中,保險業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4714.01億元,同比增長22.69%。由此也能看來,各家保險公司力推的健康險產品,已經在穩定新業務規模和價值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份最新發布的健康險產品測評報告統計顯示,2018年上半年,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備案的人身險產品共計近6000款,其中健康險新品佔比越過五成。而健康險新品中,醫療險佔比過半,達54.7%,重疾險次之,佔比28.7%,疾病保險排第三位,依次還有防癌險、護理險和失能險,這三類健康險保費佔比並不算高,合計約為6.4%。

新華保險董事長兼CEO萬峰曾在公司開放日上表示,健康保險將來會是整個行業發展的主流產品。甚至在2019年開門紅期間,新華保險一改往年主打理財險的策略,主推健康險。

無獨有偶,百年人壽也成為主推健康險的典型代表。《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銀保監會備案產品信息發現,2018年前11個月,百年人壽一共登記備案的產品有135款,其中61款為健康險,佔總產品數量的45%。

此外,眾安保險也在不斷探索以健康險為圓心的生態圈,其拳頭產品健康醫療險“尊享e生”3年內共迭代12次,服務用戶超200萬人。

值得注意是,自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政策順利落地后,商業養老保險業務也成為今年各險企的布局重地。

近日,包括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平安養老、新華人壽、泰康養老在內的12家保險公司獲准首批經營稅延養老保險業務。其中,平安養老還將人臉識別、智能客服、移動投保等創新技術引入了稅延養老保險服務中。

“今年保障型產品明顯增多,是受134號文的持續發酵影響,並在今年得到了一個集體爆發。”明亞保險經紀資深銷售總監劉亞非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根據銀保監會對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規范,要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發展有利於保障和改進民生的人身保險產品,並明確提出鼓勵保險公司大力發展健康保險產品。而對於長期年金保險產品,也提出重點服務於消費者長期生存金和長期養老金的積累。

(責編:黃玲麗、張晨)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