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市場的低迷導致很多私募基金業績壓力大,而公募基金主要依靠管理費,規模上去之后,收入會相對穩定。但如果公私募業務一起做,可能會出現風險隔離問題,要是出現監管沖突,甚至不得不放棄私募業務。
“私轉公”再添新軍!繼鵬揚基金、凱石基金、博道基金和弘毅遠方基金后,百億級私募朱雀投資近日也拿下公募基金牌照。
朱雀基金獲批
9月15日,証監會下發《關於核准設立朱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復》。至此,“私轉公”的基金公司增至5家。
批復顯示,朱雀基金注冊資本為1億元,由朱雀股權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朱雀辛酉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分別持股65%和35%。
朱雀基金的高管均來自朱雀投資的核心管理團隊。其中,朱雀投資高級合伙人、副總經理兼量化投資組組長梁躍軍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朱雀投資副總經理劉萬方和朱雀投資合規負責人、風控合規部總經理謝琮則分別擔任總經理和督察長。
公開資料顯示,朱雀投資成立於2007年7月,是中國首批規范化的私募企業之一。創始人李華倫擁有20余年証券從業經驗,及多年投資團隊管理經驗。2007年從西部証券離職后,創辦了朱雀投資,並將其發展成百億級大型私募。
事實上,朱雀基金的獲批來之不易,前后歷時近兩年。早在2016年9月,朱雀基金就向証監會遞交了設立公募基金的申請,但此前審批進度一直停留在2017年6月的第一次反饋意見,直至近日才順利拿到“准生証”。
作為一家老牌私募,朱雀投資為何轉戰公募基金?
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私募基金管理人,朱雀投資主要為高淨值個人客戶和機構類客戶提供資產管理服務。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老百姓也積累了可觀的財富。而公募基金行業發展20年,極大地提升了全民的理財意識。作為專業的投資管理人,朱雀也希望能夠為更多客戶提供專業化的投資服務,通過持續創造價值,為更多客戶實現資產保值增值、走向美好生活盡一份力量。”
而作為公募新兵,朱雀基金表示,自身在制度建設、系統構建、人員培養等諸多方面尚缺乏經驗,與先進的公募基金公司相比存在不足。后續將努力學習行業各項規章制度,學習同業的先進經驗,並結合朱雀自身特點,力爭盡快成長為一家規范、穩健、能夠為客戶持續創造價值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據介紹,在公募和私募業務的開展上,朱雀基金由朱雀投資控股。根據監管要求,朱雀投資目前開展的証券投資業務將全部轉至朱雀基金平台,朱雀投資將不再開展該類業務。
“私轉公”持續擴容
自2016年6月28日鵬揚基金獲批以來,“私轉公”的基金公司數量持續增加。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劉有華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道:“出現這一趨勢的最主要原因或在於資源方面。公募相對於私募而言,最主要的優勢是能獲得大型機構資源,比較容易拿到大資金,比如社保基金、養老金等。產品募集也相對更容易,因此,公司管理規模擴張會非常快,這是私募基金不能比擬的。”
此外,他還提到,私募行業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業績提成,看重的是超額收益。二級市場的低迷導致很多私募基金業績壓力大,而公募基金主要依靠管理費,規模上去之后,收入會相對穩定,“這些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格上財富研究員張婷則向本報記者表示,公募有其天然的優勢。一是私募基金可以通過公募擴寬產品線,如被動指數型基金、QDII基金、LOF基金等﹔二是公募體量比私募要大的多,可以容納更大規模的資金﹔三是可以通過公開宣傳,傳播公司的影響力和品牌力﹔四是公募受眾面更廣,能吸引更多的中小投資者,並且之前的私募業務還可以通過公募專戶來開展。
張婷認為,私募轉戰公募的優勢在於,私募基金追求絕對收益,對風險的把控相對更強。而老牌私募有完善且龐大的投研團隊,在建立公募研究體系上可以增加人才的使用效率,加之老牌私募已經具備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轉戰公募后募資會更加順暢一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公募的監管更加嚴格。如果公私募業務一起做,可能會出現風險隔離問題,要是出現監管沖突,甚至不得不放棄私募業務。這可能會造成很多私募業務到了公募之后沒有辦法進行,有些產品甚至不能再發行。”張婷強調。
“私轉公”是否會成為行業趨勢?安徽美通資管董事長陳紅兵向本報記者表示,由於公募牌照申請門檻較高,且需具備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大批量私募去追逐公募牌照的概率不大。
而根據監管要求,私募申請公募牌照,除了要滿足《証券投資基金法》相關規定,還應當符合:實繳資本或者實際繳付出資不低於1000萬元﹔最近3年,証券資產管理規模不低於20億元。
不過,陳紅兵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私募系公募管理人獲得牌照,行業的競爭將更加充分。“尤其是在產品特色方面,‘奔公’的私募管理人追求絕對收益的情懷,有望徹底改變公募基金行業歷來追求相對收益排名、比照業績基准的現狀,從而在根本上扭轉行業權益類產品規模持續縮水、大類資產配置能力欠缺的窘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