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區塊鏈應用加速破冰

記者 高少華 上海報道

2018年07月03日08:41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今年以來“區塊鏈”概念在全球變得日益火熱,但迄今為止仍很難看到某項區塊鏈技術在大眾日常生活中獲得高頻應用和萬眾追捧。對眾多網民來說,區塊鏈依然“像霧像雨又像風”,看不透、摸不著,聽著很熱,用得很少。

  其實,區塊鏈技術在C端日常應用中大有可為。比如說,在微信和支付寶間轉賬、發紅包等,這樣的使用場景在現有支付體系下很難實現。不過,據業內人士透露,借助於區塊鏈技術,上述應用場景完全可以成為現實。

  如何讓區塊鏈技術在大眾生活中更好地應用落地已成為當前業界努力探索的一大焦點。專家表示,區塊鏈未來將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區塊鏈技術融入大眾生活將是必然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區塊鏈仍處於“野蠻生長”的早期階段,應用場景仍待探索,同時要符合監管和法律的要求,而網絡安全同樣不容忽視。

  市場仍待“殺手級應用”激活

  眼下區塊鏈概念橫飛,但對許多人來說仍不明就裡,因為行業仍處發展早期,落地的應用十分有限,還沒有像一些成熟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應用那樣廣為人知、不可或缺。

  區塊鏈在日常生活場景中的應用也在悄然進行,一些項目已在不斷探索和實踐。近日,在上海舉行的“2018 CES ASIA·上海——暨區塊鏈Demo Day·ACES專場”活動上,德鼎創新基金管理合伙人李忠強透露,德鼎創新基金早在2015年即投資了一個位於巴塞羅那的區塊鏈應用項目,該項目將區塊鏈技術用於移動支付。“實際上我們投資了不少類似的將區塊鏈技術融入日常生活場景的項目,和應用場景結合都比較密切,數量也很多。”李忠強說。

  志頂科技Tokenpos創始人王瑋也在從事區塊鏈支付領域的相關業務。在他看來,區塊鏈行業依然是一個早期行業,應該更多關注發展前景。比如目前CDR獨角獸回歸,需要多方自主設計才能實現。將來在區塊鏈上,用戶通過手機簡單操作即可實現。“未來,區塊鏈對每個人都會造成影響,尤其是金融、財產等方面。”

  在早前的“鏈·接未來——央廣TMT沙龍”上,工信部信息中心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於佳寧就曾表示,區塊鏈的核心在於解決協作信息化的問題。“用一個雙方共同認可且不可篡改的機制來解決協作和對賬的問題,解決一個在新型環境下信息化的問題,這是一個最核心的場景,數據資源共享等都是在這個場景下衍生下來的。”他認為,區塊鏈對實體經濟的效果比較明顯,主要體現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優化協同環境和引導資金脫虛入實幾個方面。

  在實體經濟領域,區塊鏈產業的快速發展正帶來廣闊的想象空間。工信部信息中心發布的《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截止到2018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公司數量達到456家,覆蓋上游的硬件制造、平台服務、安全服務和下游的產業技術應用服務,以及保障產業發展的行業投融資、媒體、人才服務等各個領域。未來三年,區塊鏈將在實體經濟中廣泛落地,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

  而在一些垂直領域,區塊鏈也有著不可估量的應用前景,例如征信領域。中誠信征信副總裁兼CTO姚明表示:“區塊鏈可以實現數據自治、隱私保護、評估透明、交易透明,還可以做資產溯源,資產數字化等等。”中誠信征信已經在整個區塊鏈應用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包括在黑名單共享、資產証券化和信用信息的管理上。姚明認為,要實現信任從量變到質變,還需要中介服務的透明化。區塊鏈的出現,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分布式資本合伙人姚鏡儀認為,區塊鏈技術帶給人們生活的改變,不像其他技術那樣直觀,“區塊鏈最大的價值,就是對傳統行業業態的重塑。雖然目前技術層面的瓶頸仍在制約著區塊鏈的應用和成長,但區塊鏈能帶給人們商業形態和思維方式的巨大變革”。

  目前,區塊鏈的潛力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同。在金融、制造、零售、互聯網等行業,已經出現了很多區塊鏈的應用案例。國際數據公司(IDC)近日發布報告預計,這一趨勢將在未來三年延續,到2021年,中國區塊鏈市場規模將突破10億美元。但同時,目前大部分區塊鏈應用尚處於嘗試階段,交易低效、場景非剛需、商業模式單一等問題普遍存在。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內區塊鏈“殺手級應用”很難出現,技術平台、開發服務將是支撐區塊鏈市場增長的主要模式。

  產業成長需要“容錯”

  區塊鏈應用正加速落地。創業邦發布的《2018年區塊鏈發展報告》顯示,區塊鏈應用將率先在金融領域落地。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成熟、應用普及和社會認知度的提高,區塊鏈將逐漸向社會征信、醫療、教育、物流、文化娛樂等多領域滲透。

  作為一項嶄新技術,區塊鏈應用也面臨諸多挑戰和難題。據王瑋介紹,股票採用區塊鏈技術很早之前就已經有嘗試,比如納斯達克。具體到CDR這種模型是不是通過區塊鏈來實現,可以確定的是技術已經得到實現,而主要取決於各國監管機構、交易所和証券公司對這件事情的認可。

  增強區塊鏈行業監管已是共識和趨勢。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曾指出,面對不斷演進的區塊鏈技術,需要同步考慮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以加強監管,防范風險。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屆陸家嘴論壇”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指出,“像區塊鏈這種東西,不能讓它走歪了,不能讓它僅僅去造幣,然后去造百萬富翁,而要用它來改造我們的基礎設施,改造我們的認証系統、信任系統、產權識別系統,改造我們金融交易的成本。”

  “區塊鏈社交本質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聯系和交流,社交平台變成最大的社區和流量入口,未來還會作為數字資產的流通工具。”李忠強認為,監管最大難點是區塊鏈的社交和通信。

  “智能合約和token是區塊鏈的靈魂。”姚鏡儀表示,她堅信智能合約的未來,但現在也看到智能合約出現了很多問題和事件。分布式資本的投資策略就是“容錯”。如果沒有足夠的容錯性,區塊鏈生態中就無法生長出足夠的多樣性。

  安全監管“箭在弦上”

  區塊鏈應用尚處探索期,頻頻上演的網絡安全事件則進一步凸顯出行業的短板和不足。近日360宣稱發現區塊鏈“史詩級漏洞”,為新生區塊鏈行業上了一堂深刻的安全課。

  針對當前智能合約出現很多安全漏洞現象,李忠強表示,在公有鏈飛速發展時,安全問題往往來不及考慮,現在有團隊把公有鏈做出來以后才去考慮安全問題。正是為增強安全防范,德鼎創新基金也投入了一個團隊,專門做一些底層的安全研究。

  而在王瑋看來,安全在區塊鏈領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智能合約本身有漏洞,這是一種全新的安全問題﹔第二個層次是交易所和應用平台,他們自身有安全漏洞,可能導致黑客攻擊以及資產流失﹔第三個層次比較特殊,因為區塊鏈目前還是一種密鑰體系來管理資產,如果個人泄露或丟失了密鑰也會導致資產的流失。

  在上述三類安全問題中,后兩類安全問題可以通過傳統方式去解決,但不代表他們不重要。而第一類是區塊鏈體系和智能合約帶來的安全問題,凡是程序一定會有BUG,區塊鏈底層也有BUG,這方面的漏洞最難解決。

  “安全問題的主要矛盾是區塊鏈天然帶有資產屬性。”王瑋稱,互聯網剛誕生時,並沒有數字資產或電商,安全漏洞顯得不那麼尖銳,這些年矛盾變得更加尖銳。區塊鏈也是類似情形,伴隨區塊鏈發展,攻防漏洞會一直存在,不會產生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

  “安全問題會成為一個長期的博弈。”姚鏡儀同樣表示,大家要做的就是在生態布局時,盡量多考慮到安全因素。分布式資本目前也投資了三四家安全服務類企業,“我們希望盡量涉足安全行業,讓更多人才進入我們的生態,做好長期斗爭准備。”

(責編:黃盛、陳鍵)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