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點贊、打賞、送禮物,到買會員、刷數據、勤推廣,粉絲經濟如何避免可能產生的泛娛樂化傾向,提升其文化含量和內在價值,不僅關系到粉絲經濟能走多遠,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風氣的走向。這對商業浪潮下各方的智慧與良知也是一種考驗。
據5月16日《工人日報》報道,明星和微博合作開通“明星V+會員”,有明星晒照開通后一夜間8萬粉絲買單480萬元﹔不僅願意為偶像花錢“破費”,粉絲還組團負責刷數據、拍圖、修圖、推廣等造星工程﹔為了維護偶像聲譽,發生在粉絲之間的“討伐”“人肉”大戰屢見不鮮……從早年購買偶像的專輯海報,到如今參與偶像的成長之路,粉絲經濟似乎變成了一個圈錢游戲,有業內人士表示:社交平台的渲染炒作可能將粉絲經濟導向狂熱、盲從和非理性。
時下,不少偶像明星入駐社交平台,利用平台優勢提升個人的曝光率和影響力,也為平台帶來巨大流量及真金白銀。正如微博實行的“明星V+會員”制,正是通過人為設立會員門檻實現一種飢餓營銷,即購買會員的粉絲可以享受明星發布的獨家視頻、私藏圖片、專屬語音等定制內容,正所謂“交錢就有特權”。
近年來,粉絲經濟的能量越來越大,其營銷籌碼就是粉絲對該明星的好奇心與情感粘性。在直播間裡刷禮物、付費閱讀等,與明星偶像的死忠粉、后援團一樣,都是粉絲經濟市場上“願打願挨”的樣本。各路明星偶像紛紛苦心打造賣點,讓粉絲心甘情願為之買單。未來一段時間,利用粉絲經濟帶來的社群效應來實現宣傳與營銷,仍將是一種趨勢,但我們也應警惕一些平台和企業利用粉絲的熱情與非理性,變相謀取不當利益。
很多時候,越是被封閉、被掩藏和隔離的事情,公眾越有好奇心,這種刻意制造的“距離”不僅產生了美,還催生了消費沖動,可以產生經濟利益。如今一些平台和企業深諳此套路,或是直接利用粉絲的熱度,或是竭盡所能為消費者“畫大餅”,“雪藏”所謂的優質產品與服務,吊足粉絲的胃口,引得一眾人趨之若鹜。不少消費者在花了錢之后才發現,所享受到的內容和產品質量差、存在物非所值等問題。
當粉絲經濟變成了一些平台和企業的圈錢游戲時,就容易構成對粉絲忠誠度、消費者好奇心的揮霍。在“得粉絲者得天下”的注意力經濟下,無論是平台還是企業、抑或明星偶像,不僅要會造粉、能吸粉,更應懂得珍惜、善待粉絲,把更多實惠和溫暖留給粉絲,而不能讓粉絲充當“搖錢樹”“冤大頭”,甚至讓粉絲經濟成為“不道德的經濟”。
粉絲經濟背后的社會心理和文化現象無疑更值得我們反思。英國學者克裡斯·羅杰克在《名流》一書中寫道:“人們尋求救贖的聖典道具被破壞了。名人和奇觀填補了空虛,進而造就了娛樂崇拜,同時也導致了一種淺薄、浮華的商品文化的統治。”
粉絲經濟滿足了一部分人群尤其是年輕人追求新鮮、美好、快樂的享受和體驗,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只是作為一種群體性消費行為,粉絲經濟如何避免可能產生的泛娛樂化傾向,提升其文化含量和內在價值,不僅關系到粉絲經濟能走多遠,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風氣的走向。其間離不開相關方面必要的監督和引導,也有待消費文化的日漸成熟。
從點贊、打賞、送禮物,到買會員、刷數據、勤推廣,一眾粉絲沉溺於對偶像的“情感寄托”與“群體歸屬感”中,讓“我虐粉絲千百遍,粉絲待我如初戀”一次次上演。未來,附著在粉絲經濟背后的紅利是否會持續,取決於粉絲文化能否健康發展。這對商業浪潮下各方的智慧與良知也是一種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