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駒馬創始人白如冰:成都“准獨角獸”企業的成長故事

人民網記者 陳鍵

2018年04月13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創投

駒馬創始人白如冰。

當陳黎第一眼看到白如冰時,她感覺很意外,這個皮膚偏黑、體態敦實,一臉笑呵呵的物流公司老板,脖子上居然沒有“大金鏈子”。在她心裡,“大金鏈子”是地方物流公司老板的標配。

五、六次的見面又再見,她終於確定這個年青人不僅善於思考,而且願意不停地去鍛煉、迭代自己。她相信了白如冰畫的是一張可以實現的“大餅”——加入科技、金融等先進要素,將成都駒馬打造成一家“非常漂亮且極具實力的城市物流公司”。

這家曾兩次入選《互聯網周刊》“未來獨角獸企業百強榜單”且是唯一上榜的物流企業和2017年被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德勤評為“中國明日之星”的企業,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已完成了5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6.5億元。

今天,作為駒馬聯合創始人、駒馬集團總裁的陳黎,離當年的夢想越來越近。在這兩年裡,駒馬物流在全國58個城市開設了123家子公司,一舉成為自有運力規模最大、覆蓋城市范圍最廣的城市配送服務商。而笑容依舊的白如冰,還在不停地從復盤推演、磨礪提升這個循環中尋找樂趣,完成從生意人向創業者的蛻變,用更廣的視野、更強的能力、更多的資源,打磨產品、拓展版圖。

生意人

白如冰的事業起點於經營卡車4S店。那時候的他,是天天在成都地面上與客戶“吃飯、喝茶、聊天”的生意人。

作為生意人,他管理著四五十人,“你可以兩個月不去公司,每天看看短信就知道賣了多少車,賺了多少錢。”公司天天都有現金流,利潤也不錯,但他后來意識到,與北上廣的一些互聯網從業者相比,自己接觸的面比較窄、視野並不大。

2011年,成都的卡車銷售市場開始趨於清淡,“以前客戶買車一買就是十輛、八輛,而那時,客戶是一輛一輛的買。”他認為“這些客戶不是我們想要的。”為解答心中疑惑,他在一個月內飛了七、八個主要城市,了解到這是全國性現象。

如何破解行業困局?白如冰思考出的藥方是“設計更好的商業模式”,第一步是跨界進入物流行業。

想法剛拋出,行業人的“關愛”之聲就傳進了耳朵:“小白,你別去干那個事,為什麼呢?你是個4S店老板,賣一輛車能收幾萬、十幾萬﹔你跑去拉貨,一趟下來隻能收三百、兩百。你選擇了一條錯的路在走!”

他笑言,當時之所以堅持,可能是源於想當創業精英的想法開始萌芽,覺得行業需要有一個人去做這樣的事。

根據業務需求,白如冰組建了一個由二十輛卡車組成的城市配送車隊,拿下了蘇寧電器給的第一個單子。他開心了,“這不是一次性就賣二十輛車嗎?自己變成了自己的客戶。”

但物流行業並不是那麼好做的,何況他當時還是個外行。白如冰很快就領教到“深痛的教訓”,十輛採用傳統物流行業管理的卡車,不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車被開得“稀巴爛”,一年下來,公司在這一塊虧損了小一百萬。

另一組採用創新模式管理的十輛車則給他帶來了驚喜,不僅營運高效,而且一年后“車跟新的一樣”。

捅破窗戶紙,原因並不復雜。第一個方案是公司自己買車,自己招司機,自己管理、運營。第二個方案是與其它機構一起合作,讓司機貸款買車,再由物流公司管理業務,司機通過拉活賺錢還貸,兩年按揭結束,結束后車歸個人。在當時,金融機構針對乘用車的借貸方案已經很成熟,但很少有針對營運車輛的產品。

白如冰總結,在創新對照組,司機的意識發生了根本變化,不僅不會太去挑活兒,而且非常愛惜車子,想著辦法去節省,“因為這關系到他每個月賺多少、得多少,他省的每一腳油都是自己的利潤。”

比較出真章。他意識到“這是很好的商業模式。”一個專門負責駒馬運輸的團隊由此成立。

頭開好了,事想明白了,公司的發展就順利多了。七月后,駒馬在成都擁有了一百輛車,在當地,很多物流、搬家公司經營了二十年才能達到這樣的規模。

2013年,駒馬擁有的卡車達到了300輛,而且從市場反饋來看,服務品質、管理狀態、品牌形象都還不錯。

白如冰很興奮,“原來運輸公司不是不可以干,而是關鍵你要選擇什麼方式去干。”

但另一個“打擊”正在等著他。

創業者

在卡車租賃與物流行業摸出一點道道的白如冰決定去外面看看。他到上海參加了一個規模很大的全國性創業大賽。結果出乎意料,他拿了個全國倒數第一名。

“我在成都腦子還是挺好用的,一年賺幾百萬呢,為什麼走出來就拿了個倒數第一名?”他經常不自覺地回憶起比賽場景。

他反思,“那時,包括成都在內的西部地區,創業氛圍和創業環境遠遠比不上‘北上廣’。我那時才知道,自己還是一隻‘井底之蛙’。在成都,我真的覺得自己好厲害,但走出去后我發現,人家講的你聽都聽不懂。互聯網,我不懂,VC、PE,我都不知道是啥。”

他常常提到一個笑話:有一個投資人想投5000萬元給他,他回的第一句話是“你們要多少利息?”

“這些走過的彎路,丟過的臉,深深地給我上了一堂課。但是我自己下了狠心,我一定要首先搞明白幾件事情,互聯網是什麼?投資機構是什麼?他們是干嗎的?他們到底是怎麼干的?”

白如冰的辦法很簡單,就是跑到北京和上海待了半年,天天跟著投資人混。他才知道,在投資人眼中,一些創業者的想法其實很天真,在“想到”與“做到”之間,離了十萬八千裡,而且,生意人和創業者的區別真的很大。

2014年年底,感覺心裡有了一點底的白如冰,又跑去參加了一個物流行業含金量很高的創業大賽,結果“拿了一個顛覆性的全國第一名”。

這個久違的“第一”對駒馬來說很重要。從領獎台上下來,一堆投資人圍著白如冰,直到凌晨。

他很開心,同時又感覺到有點“暈”,有點“飄”。

“什麼A輪、天使輪融資,這種東西以前隻在媒體上見過。我之前是個生意人,沒想到自己也真的能與別人去談這些。”

好在他是個喜歡安靜,不喜歡在有情緒的情況下做抉擇的人。第二天,他趕回成都,上青城山休息、思考了一星期,把簡單的事情考慮明白了,才再去上海,挨個接觸投資人。

一路走下來,他又“蒙圈”了。

“我跟很多機構去聊,他們問我很多問題,我答不上來。有一個問題是:‘小白,你流量是多少?’我想,我做物流的,哪有什麼流量呢?我后來發現,是投資人找錯了人,我不應該跟他去談,因為他可能是想投互聯網公司。”

他又老老實實地回來重新研究物流行業。他想,普洛斯不是物流倉儲界的大佬嗎,如果能拿到他們的錢,不僅能解決資金問題,而且說不能定能解決貨源問題。

雖然普洛斯從沒有對外“投過這麼少的錢”,但面對駒馬業務的高速成長,以及白如冰思維格局的提升,他們被打動了。

拿到第一筆錢,駒馬管理團隊考慮得更多:我們是有更多的貨可拉了,但“就這麼簡單地去拉貨嗎?”

企業家!

當白如冰拿到創投大賽第一名時,有一瞬間他閃出一個念頭,“我也是企業家了”。其實他也明白,他還要在這條路上勉力攀爬。

駒馬現在的業務模型是白如冰等不斷深入思考的結果,其關鍵點在於“運力”的構建、服務品質的提升、盈利空間的拓展:通過金融方案,解決車輛來源問題﹔通過信息化系統,解決車輛智慧化管理、運營問題﹔通過對每個細節的深入解析,生態版塊的互相協同,解決資產的產出效率問題。

駒馬的“運力”來自來兩塊,一是自有力量,二是整合社會上的閑置貨車。但“自有”並不代表車輛都歸駒馬,白如冰對這兩種形式使用的表述語是“強關系與弱關系”。

“強關系”意味著司機的車輛可能源於駒馬合作伙伴提供有金融貸款。為平衡公司與司機之間的利益,駒馬用力很多。

白如冰透露,很多個體司機之所以賺不到錢,是因為他買了不合適的車,“平時隻拉一噸,他卻買了個拉三噸的車。”他舉例,如果錯配,一隻輪胎就可能要貴兩千塊錢。

對車輛的了解,是白如冰的長項。“我在這個行業干了這麼多年,很多主件供應商都是我很好的朋友,他們哪怕降兩百塊錢我都知道。”有了這個基礎,駒馬直接與整車企業合作,針對城配行業的個性化需求推出定制車輛。

“弱關系”同樣重要,它在物流高峰時期作用明顯。無論是“強關系”還是“弱關系”,對接的都是駒馬統一的派單系統,車、貨自動匹配應用對他們都是開放的。

由此進一步衍生,駒馬還推出了車輛在線檢測、維修等O2O服務。新能源卡車、駒馬驛站等項目正在實施或正處於規劃當中。

隨著整合的車輛越來越多,駒馬加大了對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統的研發。讓白如冰感到自豪的是,這些系統中的應用,都對應著城市配送的具體場景,后來有一些非常優秀的物流企業也來成都交流學習。

盡管駒馬對IT、互聯網技術青睞有加,但白如冰還是有清醒的認識。在他看來,IT、互聯網只是工具,不能解決物流行業的所有問題。他去日本企業考察過,盡管當地還使用著一些最原始的技術,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全世界最好的城配運營商。

他認為,對新技術的應用是順理成章的事性,不能為了其它目的去開發一些“莫名其妙”的系統﹔新技術要有利於提升企業服務品質,有利於構建企業的“持續生命力”。

與此同時,駒馬管理層清楚公司的定位是供應優質的“運力”,雖然現在所做的事情不少,但沒有一件是突破產業鏈界線的。這讓駒馬交到了更多朋友。在日常運營中,菜鳥、京東、順風是駒馬的重要合作伙伴,在物流高峰期,白如冰的手機就成了物流合作企業高管撥打的熱線。

深入思考企業戰略,仔細打磨產品、服務,是為了進一步釋放團隊的能力。從2015年起,駒馬開始“攻城拔寨”,將業務向全國拓展。

因為擁有更高的服務品質,有些大的物流企業還會主動邀請駒馬一起去拓展其它城市,這也從一個側面拉動了公司新業務的快速成長。白如冰透露,“在冷鏈行業,駒馬現在有可能是中國最大的運輸公司。同時,我們現在擁有的配送車輛已接近萬輛。”

作為協作體的另一方,駒馬的成長勢頭讓投資機構有了更大的信心。遠洋資本股權投資高級總監王瑞表示,遠洋資本將會在供應鏈金融、物流園區資源、生態圈內企業協同以及上下游整合等各個方面,與其他股東一起重點支持駒馬快速發展。

現在的白如冰,正在為擴大份額、提升運營效率、改進系統、獲取新的拓展資金等事情在操心。對創業者來說,征途漫漫,克難攻堅是生活常態。好在他今年還不到40歲,有大把的時間去思考,去探索,去實現他成為企業家的夢想。   

(責編:陳鍵、賴悅)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