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27日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伍前紅今天在人民創投主辦的“鏈·未來,2018春季區塊鏈技術論壇”上建議,對區塊鏈以及數字貨幣的監管,應該放在“証據發現”等層次。
伍前紅說,解決信任問題是區塊鏈價值的根本,在社會中,最大的成本損耗是由於人與人之間不信任產生的,而用密碼學的辦法可以防止人們受騙、防止數據被盜取。
伍前紅認為,區塊鏈、數字貨幣系統的服務目標不是幾百萬、幾千萬的用戶,而是幾億、幾十億的用戶,所以要解決性能、技術、法律等問題,因而必須要對其監管。
伍前紅提出,今天之所以出現很多監管問題,那是因為密碼學在背后沒有起到作用,人們還不太了解密碼學的功用。“我們缺少聯系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通道技術,使得有些內容監管不了。這個技術其實在密碼學界裡是能找得到。”
他認為,“不能泛泛說能監管或是不能監管”,監管是分層的:第一個層次是“了解”﹔第二個層次是“監視”﹔第三個是“發現”﹔第四個是“介入”﹔第五個是“重塑”。“完整的監管應該要形成閉環。”
“今天,對於區塊鏈、數字貨幣的監管,實際處於“了解”的層面上,因為它們用的是開放代碼。”
伍前紅重點解釋了“發現”這個層次的細節。他認為“發現”又可以細分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發現異常﹔第二個層次是發現証據。
他認為,目前的監管,還很難去發現証據,但卻可以發現異常,比如,大筆交易的異常能夠被發現,但証據很難被掌握,進而使得監管力量很難介入。
“至於更深層次的‘重塑’,因為很多區塊鏈、數字貨幣系統核心研發團隊和監管機構缺少溝通,所以后者在上面少有發言權,也就沒有抓手去‘重塑’。”
伍前紅建議,監管機構應該將重點放在后面幾個層次,將發現証據的便利授權給指定機構,讓這些機構通過密碼技術去認定。
“在鏈上,信息是可以追溯的,一旦証據能被發現,現實世界對區塊鏈、數字貨幣的監管通路就打通了。” 伍前紅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