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IP劇"不叫好也不叫座 問題出在哪兒?

李雒城

2018年01月25日08:24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不必神化IP,但也不該將其妖魔化

  長達75集的 《九州海上牧雲記》 第一季 (以下稱 《海上》) 日前收官。盡管頂著“東方魔幻史詩”的前綴且從制作到播出耗時三年,但反響卻並不熱烈。到目前為止,除了演員轉發外,其在新浪微博的熱門回帖,平均轉發基本一兩百。

  不同於之前 《孤芳不自賞》 《上古情歌》 在制作上的不走心,《海上》 在制作上可算是近年來奇幻題材IP劇裡的良心之作。大量實景拍攝,劇中道具美工也相當考究。

  問題出在哪兒?

  一度大熱的IP劇在去年出現下滑跡象,盡管IP劇越來越長,50集打底100集不多,制作成本也是一路狂飆,最早幾千萬投資就能上天,現在三四億都等閑,但口碑卻是一路跌破發行價,再難挽回。從年初的摳圖巨制 《孤芳不自賞》、頂級流量鹿晗擔綱的 《擇天記》,再到前后被電視台退片隻能轉到網絡平台播出的《將軍在上》 《海上》,基本都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這種情況和前兩年的 《花千骨》 《琅琊榜》 不可同日而語。

  從2014年的 《古劍奇譚》 到2017年的《海上》,僅僅三年而已。種種跡象表明,被不少業界名人批評的“大IP+流量=名利雙收”的粗放時代過去了。或者應該說,靠著流量明星和IP自帶的粉絲來沖量的賺快錢模式,興盛和失效一樣快。

  然而,急著為IP的衰退鼓掌,其實和之前一味鼓吹IP的萬能一樣,都是把IP妖魔化的表現。近一兩年來成為熱詞的IP,不過是為了資本及背后的急功近利背了鍋。

  放眼全球,在影視產業相對成熟的國家和地區,並非沒有IP成功的例子,比如美劇《冰與火之歌》 和日劇 《大奧》。它們都來自於有強大號召力的IP底本,同時也是成熟影視工業的外顯結果,是整體的好故事、好演員、好制作產生化學作用的結果,並非單項元素的成功,更沒有什麼砸錢就能解決的捷徑。

  舉個例子,日劇 《大奧》 的原作是吉永史的漫畫。在改編成劇集的過程中,漫畫分格被直接復制到電視劇鏡頭上,構圖、姿勢乃至於服飾上的家紋毫無區別,活生生從紙面的2D活化到了3D世界。

  然而美國和日本的模式很難被我們直接復制,除了工業化程度不同之外,我們的IP大多來源於網絡文學,改編難度本來就很高,因為原作的完成度不夠。這些作品都來自網絡連載,主線和戲劇沖突都是為了連載服務。而作者日更一萬是基礎,全文數百萬乃至於千萬字的長度都是常態,也決定了小說很難塑造人物的成長弧,隻能是最基礎的性格一成不變。且很多支線情節的注水,也沖散了主線沖突的激烈性。

  這注定了,在中國改編IP要成功,必須是對原著大刀闊斧的、碎片化的改編。

  口碑大熱的 《河神》 《無証之罪》 可以說探索出了中國IP改編的一條路:電影班底+強劇情+對人性的開掘。這種模式令本來平庸的原作脫胎換骨,轉化為精彩的影視作品。

  《河神》 原作更像筆記體小說,沒有很完整的主線,就是河神郭和他的徒弟丁卯不斷遭遇妖怪,中間穿插了很多天津異談和民俗傳說。到了改編劇,班底是電影導演陳國富的工夫影業,從服、化、道上首先做足了符合戲劇性的還原,又以片尾加入小花絮來表現民俗傳說,增加氛圍,把平面的世界擴展立體。

  《無証之罪》 把事發地點從原作中的江南移到了東北,輝煌的工業史為劇本增加了歷史的縱深感﹔同時增加了人物,樣本十分豐富,也開掘了人性的深度。由此,制作方把一個本來單薄的二維世界在三維世界重新搭建起來。

  最后,故事、故事、還是故事。情節要“燒腦”,戲劇沖突一定要足。碎片式改編,尊重的是小說和電影的不同,回歸到強情節。《河神》 抽出了魔古道這條線,把原作中無足輕重的小頭目樹立成了大人物﹔又把丁卯單拉出來做了一條線,形成了幾方勢力的重合。《無証之罪》 也同樣。原作就是一場兩人之間的較量,更近於本格推理,但劇集版把它完善為一出社會推理劇,通過形形色色涉入罪案的人,展現光明面、黑暗面交織而成的人性,極大增加了情節的厚度和可看性,也給了演員足夠的表演空間。

  順便一提,《河神》 一共24集。《無証之罪》?12集。

  要說 《河神》 和 《無証之罪》,不是沒有破綻,也並非開創了什麼前所未有的模式,它們的成功,表面看是好的故事和好制作,底層邏輯是尊重工業,尊重觀眾,尊重了戲劇規律。

  曾出品了 《琅琊榜》 《歡樂頌》 系列的金牌制作人侯鴻亮談及IP改編時說過,“IP就像選演員,我們有一個角色,要去找一個合適的演員,我們看到一個所謂的IP,基礎是能夠改編成電視劇……我覺得IP的編劇更重要,因為一個好的IP再好也不可能直接去影視化。大家不要買櫝還珠,忽略了最主要的東西。”

  說到底,IP不必被神化,也不該被妖魔化。藝術創作不是金融產品或者互聯網創業產品,提出一個模式就可以無限分裂增長和普及。它非常依賴人力與智慧,又夾雜了太多感性和不確定。就好比互聯網創業,真正改變時代的創新是少數,最后能成功的,大部分勝在團隊強大的執行力上。點子難嗎? 不難,難的是后期的完成度。

  回過頭來看 《海上》,它的缺點很明顯:注水太嚴重,形式大於內容。把原著裡分量不多的瀚北草原放在了最重要的頭兩集,大肆展示原始部族的風俗、草原景色的遼遠豪闊。導演的攝影功底是體現得淋漓盡致了,可是把一個情節拉長到半集的量,是否有足夠信息量和吸引力來撐劇情?

  事實上,原著作者今何在自己也承認,“有的戲的確有些慢……完全可以多剪掉些。但這些戲都是花錢拍出來的,真剪了可能連本都收不回來……也請大家理解其中的苦處。”

  問題是,當IP變成了劇,原著粉可以體諒苦處,普通觀眾卻沒有提前做功課補習的義務。

  觀眾已經在改變,從最初的有華服有顏值就照單全收,到可以出教程分辨摳圖與實拍,趣味在漸漸回歸正途。這樣的變化正反過來倒推制作方提高水准。現在一出戲不行,已經不能讓IP“背鍋”,也不能讓觀眾的品味“背鍋”,制作方也是時候調高一下對自我的要求了。

 

(責編:黃盛、陳鍵)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