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上市公司頻發可轉債 監管或趨緊

鐘源

2017年11月28日08: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隨著再融新規發布,定增融資模式受到沖擊,一直徘徊在A股再融資市場的邊緣的可轉債這一“小眾”融資工具迎來“翻身”的機會。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初至今, A股已有192家公司發布可轉債預案,擬募集資金超過5000億元。其中,至少84家公司已進入証監會審核名單。一方面是在多重利好政策的助推下井噴式發行﹔另一面卻是市場對發債公司股東“套現”的質疑。對此,業內專家認為,隨著參與人數的增長、上市后潛在的更大拋盤等因素,可轉債預期收益或將逐漸降低。而將來一旦可轉債減持出現不可控情況,相應監管規則也必將隨之出台。

存套利風險 監管或將趨緊

目前,可轉債有三種發行方式,即原股東優先配售、網上發行和網下發行。通常會在發行公告中確定原股東優先配售的比例,以及優先配售后余額部分在網上和網下發行預設的比例。

據首支採用信用申購方式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券——東方雨虹9月29日的可轉債發行結果顯示,公司此次發行18.40億元可轉債,其中向原股東優先配售1573萬張,即15.73億元,佔本次發行總量的85.50%,其中公司控股股東李衛國和李興國共計配售雨虹轉債約563萬張,佔本次發行總量的30.5850%,即5.63億元。

10月20日,雨虹轉債在深交所上市交易,開盤上漲21.8%報128元。4天后,李衛國就披露了減持公告,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已通過深交所交易系統出售其所持有的雨虹轉債合計184萬張,減持合計1.84億元。此后在10月27日,控股股東李衛國再次減持184萬張,佔發行總量的10%。由此計算,從10月18日繳款到10月28日減持完畢,李衛國10天用1.84億元賺了3312萬元。

事實上,這絕非是個例。今年6月8日,久其軟件發行780萬張可轉換債券,其中公司控股股東久其科技、實際控制人董泰湘、趙福君合計配售量佔久其轉債發行總量的50.51%。該可轉債於6月27日挂牌交易,然而就在6月28日,公司接到減持通知,上述股東分別通過深交所出售其所持有的久其轉債145.72萬張、45.76萬張和5萬張,合計減持1.97億元,如果以114元的均價計算,盈利2752萬元。

在業內專家普遍看來,由於可轉債的優先配售制度,公司的股東、高管均可以通過配售獲得可轉債份額,也可以在后期通過換股而獲得股份,因此其在A股股權及可轉債權益之間擁有了便捷的套利及轉換空間。“由於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股東可以參與可轉債的配售,因此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可轉債幾乎不會破發,而上市公司股東在可轉債上市后立即賣出就能獲得較好的收益。”招商証券首席債券分析師徐寒飛表示。

興業証券研究所統計顯示,2006年之后發行的可轉債上市首日的平均漲幅接近20%,而且勝率非常高,超過了90%﹔從收益率的分布來看,首日漲幅在5%到20%之間的可轉債佔比最高﹔從中長期持有的收益來看,也相當可觀。

不過,在業內質疑目前熱炒的可轉債或將成為市場套利工具之時,監管層似乎加大了發行審核力度,對項目反饋的問題越來越細致。如:11月6日上會的公司中,內蒙華電、吉視傳媒、中航電子、蒙草生態均受到監管問詢,涉及問題包括部分財務指標下滑、發行人關聯交易情況等多方面。其中,蒙草生態可轉債申請遭到發審委的否決也正式打破近年來可轉債100%過會率的記錄。

可轉債升溫 今年來5000億待發

伴隨監管部門支持政策的持續發力,可轉債市場迎來了新一輪的風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18日,今年以來已有192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可轉債發行預案,擬發行規模合計高達5094.9億元。而去年全年僅有11家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規模僅約212億元。另據Wind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可轉債項目募集資金為50億的共有6家券商,分別是中信証券、中金公司、光大証券、瑞銀証券、摩根士丹利華鑫証券、高盛高華証券。

值得關注的是,可轉債項目排隊企業數量正逐漸增加。根據証監會官網數據顯示,目前共有84家可轉債項目在証監會排隊。其中“已過會”的有15家,“已反饋”的有50家,“已受理”的有19家。此外,部分公募基金已經悄然擴大了對可轉債的配置。來自華創証券的數據則顯示,公募基金三季度末持有的可轉債規模約為271億元,較二季度增加了57億元。

對此,光大信托研究員袁吉偉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可轉債供需兩端均持續升溫。供給端主要體現定增監管收緊,監管優化可轉債發行流程,對於上市公司有一定激勵﹔需求端看,可轉債兼具股性和債性,攻防兼備,尤其是在今年債市走弱,股市向好的情況下,可轉債配置價值凸顯,更多投資者對其關注。

需要指出的是,近期可轉債審核節奏也明顯加快。9月5日、19日、20日、27日,分別有1家上會,9月28日6家,10月27日5家。進入11月,僅兩個工作日就有9家公司密集上會。其中,11月3日4家,11月6日5家。

(責編:李威、賴悅)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