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糧旗下我買網向香港交易所上載了初步招股文件,根據中糧我買網的招股文件顯示,我買網三年半時間累計虧損高達33.35億元人民幣。
由於標准化困難、成本風險高,生鮮電商的成長一直伴隨著虧損,但阿裡、京東等巨頭對生鮮領域的投入也說明這是一塊必爭之地。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研究報告預測,中國生鮮電商市場2018年將突破千億規模。
成本支出困擾扭虧 我買網3年虧損33億
根據招股文件顯示,我買網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公司連續三年均為虧損狀態,分別為6.31億、9.78億和8.87億元。2017年僅上半年,虧損金額已高達8.38億,幾近2016年的虧損總額。從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中糧我買網累計淨虧損33.35億元。
雖然,三年半時間我買網營收持續的增長,分別為10.795億元、14.462億元、23.217億元和15.81億元。上半年,我買網收入15.81億元人民幣,而銷售成本就達到了14.65億元人民幣,這一大額的成本支出成困擾其扭虧的一大因素。
根據招股文件,我買網上市之后,會將募得資金用於四個方面:1.擴大海外直接採購能力﹔2.加強鏈物流、倉儲等基礎設施﹔3.用於銷售及營銷﹔4.用於研發。但這些舉措是否能幫助我買網脫離虧損境地,也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我買網必須面對兩大巨頭,“阿裡系”與“京東系”。阿裡系旗下有喵鮮生、天貓超市,並且入股易果生鮮等﹔京東系旗下有京東超市,並且入股天天果園、一號店等,中糧的輸血支持未必可以佔到優勢。連我買網自身也表示,自從成立以來,公司一直都在虧損狀態,未來也無法保証能否取得淨利潤或正經營現金流量。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廣鋒在接受《北京商報》採訪時稱,對於高度虧損的企業,緩解資金壓力是上市最主要的目的,通過上市可募集股權資本解決資金壓力。如果高虧損之下不上市,就需要靠債務融資造血,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則越來越高,未來還債壓力更大。
生鮮市場依然在風口 格局逐漸走向明朗
雖然我買網虧損嚴重,但生鮮電商依舊是資本風口,就在8月3日,天貓向易果生鮮投資3億美元,易果生鮮完成D輪融資﹔每日優鮮也在上半年宣布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除巨頭外,像“買果果”(8月23日獲得200萬元種子輪融資)這樣的生鮮電商新兵也在不斷入局。
數據表明,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隻有1%實現了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是巨額虧損,顯然我買網的虧損也並非個例。但部分企業如每日優鮮、U掌櫃的區域性盈利還是讓行業看到了曙光,而阿裡、京東等巨頭對生鮮領域的投入也說明這是一塊必爭之地。
但如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報告所述,生鮮行業在受到資本熱捧的同時,不少企業由於冷鏈物流、倉儲布局等技術不到家很難做大做強。隨著阿裡巴巴等巨頭入局生鮮電商,生鮮市場格局逐漸明朗,形成了兩超多強的局面。兩超是指阿裡與京東兩巨頭,多強則是代表了中糧我買網、本來生活、每日優鮮等平台,此外,還有諸多小的生鮮平台在夾縫中艱難生存。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工人日報》採訪時曾表示,生鮮是電商中門檻最高、要求最高的品類,需要包括物流、金融、用戶運營在內的生態力量。同時,生鮮也是復購率最高、市場想象空間最大的品類,因此值得巨頭去做深度布局,而高“死亡率”也証明了生鮮電商絕對不會是小玩家的游戲。
公開數據顯示,阿裡系、京東系生鮮電商平台以及包括本來生活、中糧我買網等重量級玩家,佔據了當前生鮮電商行業75%以上的市場份額。盡管生鮮電商難做,但其3%的行業滲透率、高達萬億的市場規模、高消費頻次、剛需的特性,仍然吸引大量公司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