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共享經濟:一場顛覆人類交往規則的新革命?

作者:水木資本 馬妍嬌

2017年07月14日13:36  來源:人民網-人民創投

在《流浪蒼穹》中,作家郝景芳曾為火星世界構劃了這樣的未來場景:“火星的媒介不是經濟,卻是所有人生活的方式。它是一個靜態的電子空間,與工作室相合,像巨大的溶洞,讓每個人將創作放置進來,再隨意撿拾採擷他人創作。他給作者版權的記載,分清歸屬,但不給金錢回報。給與拿都是義務,金錢由另外一種方式統一配給。” 創意與創造的成果全社會共享,生活資費統一配給,發展經費通過流程化的項目申請與評估實行競爭性分配。每個成年人都要注冊唯一的個人工作室,然后創作並分享作品、爭取更高的引用率、按部就班地過完一生。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與《零成本社會》裡,美國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杰裡米·裡夫金繪制了一個由物聯網、合作共贏以及零邊際成本共同打造的新一輪經濟革命的藍圖。他對未來的地球世界進行了這樣的預測:“生產型消費者”群體不斷壯大,協同共享經濟將顛覆傳統全球巨頭的壟斷式運行模式﹔“能源互聯網”將替代現有的能源體系和結構,並以“能源民主化”重塑人際關系與經濟社會網絡﹔隨著機器革命與智能時代的來臨,今天的諸多工作崗位都將消失。

一個是規則嚴明、制度精巧的呼吸共同體,一個如散亂蕪雜、小徑交叉的門庭花園,一聲春雷下,共享經濟的高調崛起讓想象中的火星移民與現實中的地球公民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真實地發生了命運的碰撞。通過協同與共享以近乎免費的方式分享綠色能源及一系列商品和服務,這似乎正成為最具生態效益、且最經濟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無論你願意與否,當經濟學所長期關注的“交換價值”不斷為互聯網經濟下的“共享價值”所取代,人類便進入了新的發展紀元。

一、 “共享經濟”是老樹發新芽?

本文中,“共享”與“分享”指涉同一意涵,強調所有權與使用權的相對分離以及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相對匹配。“共享”並不是什麼嶄新的概念,因資源的高度匱乏,早在遠古的游牧時期人類就已建立了氏族內的共享與分配機制。可以說,自人類社會伊始,“共享”所能起到的高效配置資源的功能就已獲得普遍認可。廣義來講,從古老的圖書館到今天的“圖書漂流計劃”、從人類歷史上租賃出去的第一間房屋到Airbnb,每一件今天看來格外的新鮮事物簡直都能在古代找到它祖先的身影。

“共享”的命題中,邊界是個永恆的難題,個人與集體、私利與公益的劃分似乎始終不清不白。利維坦的世界裡,倘若沒有道德與法律的約束,人天性似乎就是要竭澤而漁、從不利人、專門利己的。但在五十年前,當英國生態學與哲學家加勒特·哈丁(Garrett James Hardin)悲觀地提出“公地悲劇”(tragedy of commons)的理論時,他一定未能料想到五十年后的人們將如何坐在創業咖啡館裡、抱著電腦去試圖打破公與私的邊界,熱烈而充滿激情地將“共享”作為一種事業去實現。

“共享”的背后是人性與社會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就對“人性本善”(合作)與制度建設(自治)的判斷而言,沖破對公與私的僵化分類、提出“公共池塘資源理論”(common-pool resources)的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的確贏了,面對非排他的、競爭性公共資源的分配,她用制度的力量擴大理性人的福利,從而資源系統作為整體能夠實現高效共享。

就非排他的競爭性公共資源而言,我們往往要通過制度的設計來解決分配及合作的問題、從而實現資源系統的共享,但資源單位的共享並未實現。不同往昔,我們今天面對的是公共部門與私有部門資源大量閑置的並行局面。於是,二十一世紀所謂的“共享經濟”指的則是在產能過剩(即資源十分豐富)的情況下,特別指在互聯網科技的時代背景中,對線下閑散物品或服務進行整合從而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產品或服務。

據中銀國際報告統計,2014年全球共享經濟的市場規模達到150億美金。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3350億美金,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6%。作為今天最活躍的創新業態之一,“共享經濟”正不斷驅動著生產組織、服務供給、資產權屬、就業模式、勞工關系、消費模式甚至人際關系的巨大變革。

伴隨從“擁有”到“使用”的消費觀的轉變,生產資料的極大豐富甚至供給過剩、以及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決定了我們此刻正討論的“共享”擁有著嶄新的基因——正如共享經濟鼻祖、Zipcar創始人羅賓·蔡斯(Robin Chase)總結的:“共享經濟=產能過剩+智能平台+人人參與”。科斯的經典“交易成本”理論正受到一定挑戰,不擁有一間房也能開出一家全球酒店集團,這在互聯網時代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圖表2. 從傳統經濟到共享經濟

二、 “共享經濟”如何在中國遍地開花

或許因為作為后發國家沒有路徑依賴的束縛,中國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與二次創造的速度令人咋舌,“共享經濟”一朝發芽,迅速百花齊放、“春色”滿園。

今年2月,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發布了《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據測算,2016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同比增長103%﹔融資規模約1710億元,同比增長130%。2016年我國參與共享經濟活動的人數超過6億人,比上年增加1億人左右﹔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6000萬人,比上年增加1000萬人﹔共享經濟平台的就業人數約585萬人,比上年增加85萬人。

未來幾年,共享經濟仍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長。到2020年,共享經濟交易規模佔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提供服務者人數有望超過1億人,其中全職參與人員約2000萬人﹔到2025年,共享經濟在GDP的佔比將攀升到20%左右。同時報告認為,未來十年,我國共享經濟領域有望出現5-10家巨無霸平台型企業。

再看共享的內容,包括有形物品與無形知識及服務在內,目前市場上的共享經濟涵蓋交通出行、辦公家庭、空間共享、時間共享、技能共享、信息資訊、知識/經驗分享等方方面面。 

從上圖可見,當前我國“共享經濟”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共享”與“租賃”的邊界不清晰,二者的核心區別在於其所利用的是已經存在的“閑置資源”、還是重新生產的資源,前者解決的是資源利用率的問題,后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供需矛盾的同時真實地存在著加劇產能過剩、導致進一步資源浪費的危險。事實上,近年大熱的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本質上都是“租賃”,但因為其解決最后一公裡與最后一格電的特質而能獲得極高的市場接受度﹔另外像共享住宿、共享辦公、共享打車這樣的存在則隨著市場的培育而從“共享”走向“共享”與“租賃”並存。在商業世界,“商品的精髓在於欲望,當欲望滿足就制造欲望。”

唱衰也好,唱盛也罷,糾纏於中國今天大熱的“共享經濟”究竟是“共享”還是“租賃”並無意義,這一經濟模式的核心首先在於供需矛盾的創新解決,在於商業模式的成立與市場的佔領。公共部門不能解決的,就讓市場來做嘗試﹔事實証明,中國私有部門的創新潛力是巨大,並且的確能夠與公共部門形成良好補充與互動。

三、 “共享經濟”:顯著的政策紅利與監管層面的憂慮

鼓勵共享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的陸續出台將帶來顯著的政策紅利。2016年3月,“共享經濟”的概念首次被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要知道,“共享”這一關鍵詞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僅被提到6次,而到了2016年的十三五則有40次被提及、並被正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2017年7月伊始,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於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這是我國關於如何指導共享經濟發展的首份高規格政府文件。《意見》首先肯定了“共享經濟”作為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下的新業態,對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與經濟發展質量、激發創新創業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巨大驅動力﹔但更加強調了“共享”亂象、制度不適與規則缺位下加強政府監管的迫切性,在“包容審慎”的監管原則下,事無巨細地從“指導”的目標、主體、技術工具、釋法修法、行業規范、稅收征管、統計評價、央地分工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說明。

倘若如裡夫金所言,協同共享經濟將帶來一場經濟革命,那麼發展“共享經濟”就遠遠不僅是解決供需矛盾那麼簡單。系列政策出台的背后,既是政府對當前“共享經濟”發展現狀的肯定,更隱含著監管層面的憂慮。“包容審慎”實在是個過於寬泛的原則,如何把握好“包容”與“審慎”的度尚不得而知。

四、 共享的未來

在未來世界的預言者那裡,無論物質資料充分與否、無論知識財富共享與否,人類永遠難以獲得正確的自我認知、並與他人充分理解與交流﹔所以人類需要塔,塔是共同的精神語言。“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症結,在我生活的時代,最大的症結是不可分享的事物阻止了可分享事物的分享,是需要爭奪的物質束縛了精神的交往和自由,是各種鏡子裡照出的圖像支離破碎,還不能彼此對照與拼搭。人們長久地忘卻了世界,隻記得鏡像,卻忘了被映照的物體。人們自負而躁動,各自抱持著碎片,相互隔絕。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塔。”

流浪蒼穹的火星世界或許的確是一群人夢中的烏托邦,我們仿佛在生活資料與知識創作的充分供給與共享中看到了共產主義世界的影子。然而,在那個資源充分供給的世界,當人類終於擺脫了資本的異化,高度有條不紊、過分穩定的線性人生路線卻使得人類又走向了精神的異化,那個看似完美共享的世界卻也逼迫著另一群人走出星球、走向流浪。

數據資料參考:

國家信息中心:《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

中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關於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

新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新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中銀國際証券:《共享經濟:下一個萬億級市場,緣起+動力+未來》

基金會主席杰裡米•裡夫金:《零成本社會》

羅賓•蔡斯:《眾創:共享經濟時代的到來》

郝景芳:《流浪蒼穹》 

(責編:陳鍵、賴悅)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