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一碗水餃20年的溫度——訪“灣仔碼頭”品牌創始人臧健和

張晶

2017年07月14日09:01  來源:經濟參考報

  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提起“灣仔碼頭”水餃,幾乎無人不曉。中國人愛吃水餃,但真正把水餃做成大型產業的,卻是一個當年因意外流落到香港的青島姑娘。她就是臧健和,人稱“臧姑娘”。

  從無証攤販到“水餃皇后”

  1977年,32歲的青島姑娘臧健和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去泰國投奔丈夫,可是發現他已在泰國娶了別人。為了自己的尊嚴,臧健和決定毅然離開婆家,輾轉到舉目無親的香港。

  當時香港還沒開通地鐵,人們主要通過坐船往返維港兩岸。於是,“打從娘胎裡就喜歡吃餃子”的臧健和,自制了一輛木頭推車,忐忑地在灣仔碼頭擺起了水餃攤。

  一段傳奇的故事就此展開。從無証小攤販到建立小工廠、再到佔據超市冷櫃速凍水餃的大半江山……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灣仔碼頭”已發展成為港人家喻戶曉的品牌,臧健和也被港人譽為“水餃皇后”。

  她到現在還記得第一天擺攤的情景。對於當時的香港人來說,很多人都對北方的水餃沒有概念,因為南方的水餃更多的像是大餛飩,餡料也以魚蝦為主。第一個對臧健和的水餃攤表示出興趣的,是5個穿著校服的學生。他們好奇地詢問,這是什麼東西?臧健和說,是北方的水餃。當臧健和端著5碗熱騰騰的水餃遞到年輕人面前時,興奮又懼怕。她擔心北方水餃不適合香港市場,更擔心母女三人的生計問題。而5個年輕人嘗完第一口水餃之后的一句贊嘆“好好吃啊!”在臧健和看來,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然而,開張順利之后還是迎來了來自港人口味的挑戰。她發現,大部分來光顧水餃攤的都是北方過來香港謀生的人,而祖籍在廣東、福建一帶的,還是不接受“厚的像棉被”的水餃皮。在經歷了一次顧客的“埋怨”之后,她苦思了三天三夜,如何改良皮子更適合香港口味但又不失北方水餃的特色,如何從白菜豬肉餡的傳統水餃出發,開發一些適合南方人喜愛的鮮淡口味……“既然在香港,我就要改良我的水餃方法,做他們愛吃的水餃。”刻苦鑽研的精神,加上護士出身的她特別強調飲食衛生,她的水餃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慢慢地,攤點前開始排起了長隊。

  有顧客建議她給水餃起個名字,她抬頭看了下川流不息的灣仔碼頭,她知道這是她們母女三人在香港命運轉折的地方,在這裡她收獲了大家的信任和喜愛,濃濃的感恩之情讓她幾乎脫口而出:“就叫‘灣仔碼頭’吧!”

  一個偶然的機會,臧健和的水餃打動了一位12歲女孩的心。這位日資百貨公司老板的女兒對飲食極其挑剔,卻一口氣吃下了10幾個大餃子。精明的日本商人馬上意識到,這個水餃不是一般的水餃,一定有發展前景。當他找到臧健和時,沒想到她只是在灣仔碼頭上擺攤的一個小販。

  初期的談判並不順利,因為臧健和一直不肯妥協要把她的水餃被重新包裝,當作日資百貨的商品來經營。然而,對於水餃口味的偏愛,讓這位日本老板無法放棄與臧健和的合作。經過多輪談判,日方終於同意用“灣仔碼頭”的牌子,包裝上也保留了品牌、電話和地址。隨著日資百貨在數百家超市的全面鋪貨,“灣仔碼頭”水餃在香港很快成為冷凍食品第一品牌。

  “別人都說我有福氣,運氣好,我不這麼看。都在碼頭上擺攤,有的人連小販都做不長遠。而我就是想做小販也要做最好的,日本人跟我合作並不是我運氣好,而是我的餃子好。”臧健和如是說。

  “吃餃子的人在中國,我不走”

  作為香港回歸后第一批到內地投資的港資企業,從1998年進軍內地市場至今,“灣仔碼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設生產基地,在中國內地的銷售額佔整個品牌的90%左右,銷售點遍布全國逾200個城市。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夕,她周圍不少生意伙伴和朋友都選擇了移民去加拿大或者歐洲,但是臧健和卻從未想過要離開。被問到為何如此堅定,直爽的臧健和朗聲笑道:“吃餃子的人在中國,我不走!”

  在她看來,餃子是屬於全世界華人的文化符號。對中國人來說,過年一定要吃餃子,當踏入午夜12時,形狀像元寶的餃子在滾水中滾起的樣子,象征著來年財源滾滾,合家團圓。

  她說,回歸前不少人對香港的前途感到擔心,但是回歸以來20年的實踐說明,香港的經濟依然很自由,社會也一直保持繁榮穩定,大家的生活方式也沒有發生什麼變化。之前移民的朋友,近些年也大多選擇回流到香港。

  臧健和的兩個女兒,在出國留學畢業后,也紛紛選擇了回到香港工作生活。大女兒在幫她打理“灣仔碼頭”的生意,小女兒則在一家金融機構工作。

  “香港是個國際化城市,自由、開放、安全,為孩子們提供了很多發展機會。”她說。

  臧健和表示,香港回歸祖國以來的20年,見証了“灣仔碼頭”的一步步發展。從700萬人到13億同胞,內地經濟的迅速發展和龐大的市場潛力,成就了“灣仔碼頭”的今天。

  1997年,“灣仔碼頭”與美國通用磨坊公司合作,更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規模,升級了產品標准。回歸伊始,臧健和就開始著手於投資內地的計劃。

  她說,一定要到內地投資,到家鄉投資,要為家鄉做事。當時選擇合作伙伴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一定要到中國內地投資。

  “我女兒那時也勸我,投資到香港,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但是市場小。投資內地雖然市場潛力很大,但是回本卻需要好幾年時間。”但情系家鄉的臧健和堅持認為,無論回本時間長短,都一定要回內地投資。

  1998年,“灣仔碼頭”在上海建立冷凍食品合資企業,又馬不停蹄地在北京、廣州推出手工包制的“灣仔碼頭”餛飩、水餃和湯圓。經過幾年的耕耘,從2002年開始,“灣仔碼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水餃市場的銷量穩居前列。

  臧健和說,回歸以來,港商到內地投資享受了大量的優惠政策。從拿地建廠,到減少各項稅收,大量優惠政策為“灣仔碼頭”進軍內地市場提供了重要支持。

  對祖國和家鄉充滿感恩之情的她,也立志要做出質量最好的水餃——公司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質檢系統、不斷根據國人口味開發營養健康新產品﹔在內地設工廠時,臧健和還優先雇佣當地下崗職工,為他們提供了數以萬計的崗位……

  “‘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這句話說得很對,香港和內地的發展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臧健和說。

  小水餃裡的大智慧:包容、多元、溫暖

  “北方人愛吃韭菜豬肉餡的,香港人愛吃帶有綠甘藍餡的,廣東人的最愛是帶有粟米餡兒的……中國各地人們的口味都不一樣,卻都鐘愛餃子。”臧健和說。

  已年過七旬的“臧姑娘”精神矍鑠,說起話來直爽而利落,出門喜歡帶上一串白色珍珠項鏈,再精心涂上粉紅色口紅。然而記者了解到,由於常年疲累,她年輕時就患上的糖尿病現在愈發嚴重,眼睛視力下降很多,腎功能也受到嚴重影響。

  談到自己的身體狀況,她依然笑語盈盈,像說別人的故事一樣輕鬆。“我還是會在家搗鼓餃子啊,我喜歡研究怎麼擀皮子最勁道、蔬菜與肉的比例怎樣最營養最健康。我最近還打算開發一種新的水餃,把甜嫩的南瓜苗加進去……”

  從1977年到現在,40年如一日,臧健和一直用心鑽研如何做出最好吃的水餃。在她看來,水餃總令人想起團圓、溫暖、笑臉。

  “小時候,跟著媽媽包餃子給一家人吃﹔長大了,包餃子給女兒、給朋友﹔后來,我包給13億同胞吃,想到大家吃到我們的水餃心理暖暖的,很有成就感。”

  她說,小小的水餃中蘊藏著大智慧,它最百搭,無論用粟米和蝦仁、還是西洋菜和魚肉……不同的餡料搭配,都能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包容性極強。也正是這種多元,讓水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而歷經坎坷的“水餃皇后”,也在晚年享受著溫暖幸福的天倫之樂。其中一個女兒跟她同住,另外一個女兒也住在“一碗湯的距離”以內。兩個女兒都已結婚生子,對母親非常疼愛孝順。在臧健和家客廳的牆上,挂滿了一大家子的各種甜蜜照片,還有一幅女兒送給母親的畫。畫中是母女二人相互依偎,畫作下面還寫著“媽媽,現在你是我的女兒”。介紹這幅畫時,臧健和嘴角流露出掩藏不住的幸福:“現在女兒都把我當孩子養哪!”

  包餃子包出上億資產,臧健和算是第一人。她說,最初就是在香港找工作很困難,又要養活女兒,朋友對我說“賣水餃也挺好的,擺個攤自由自在。身體不好就收攤,身體好就出攤。”這一句話,提醒了我這個夢中人,當時的港人還一時不能接受餃子,我就希望讓他們愛上我包的餃子。后來我就開始了賣餃子的生涯,我會從經商角度希望產品更好、渠道更多、受眾更廣泛,在做大做強產業的過程中,也堅決不會以犧牲產品質量為代價。

  對於現在紛紛涌向創業大潮的年輕人,她也提出自己的建議——對她來說,最拿手的水餃是最踏實的“拳頭”。年輕人在創業初期,也一定要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專研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好產品。要用心地去做,這樣才能夠贏得受眾的口碑,這才是投資理財的制勝法寶。

  “不投機,不盲目,踏實地干,要有‘拳頭’產品。這是創業成功的前提。”臧健和強調。

  對於未來“灣仔碼頭”的目標,她說,其實在“灣仔碼頭”創立初期,就希望有朝一日能把餃子這種傳統中國美食推向全世界。現在,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這個願望正越來越近。

  “總有一天,中國餃子能和漢堡包、披薩一樣成為全世界的美食!”她說。

(責編:陳鍵、賴悅)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