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對於PE/VC來說,這是一片充滿光榮與夢想的土地。
1999年,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簡稱“深創投”)誕生於此。18年來,歷經資本市場風雲變幻,深創投締造了本土創投霸主地位。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3月底,深創投管理各類基金總規模約2,084.56億元,創投業務平均年投資回報率(IRR)達40.32%﹔一共投資項目730個,數量居全國第一,累計投資額高達279億元,涉及信息科技、高端裝備制造、互聯網/文化創意、消費品/現代服務、生物醫藥、新能源/環保、新材料/化工等各個行業。
2000年收獲首家上市公司以來,深創投在資本市場一路披荊斬棘,創造了多個“第一”:濰柴動力,第一家在香港H股上市並回歸內地實現A股再上市的企業﹔中青寶,第一家在中國大陸資本市場上市的網絡游戲企業……如今,深創投一共收獲了120家上市公司,其中IPO106家,通過並購上市14家,領跑本土創投機構。
為此,投資界(ID:pedaily2012)多方收集、求証, 整理出深創投歷年投資企業上市情況表,獨家披露了深創投18年成績單。通過這份成績單,一窺中國創投的風雲歲月。
(注:表中回報倍數以發行價計算,部分數據來源於私募通)
其中,投資界(ID:pedaily2012)進行了多維度解讀:
投資企業回報倍數TOP10
以發行價計算,投資界(ID:pedaily2012)統計出了深創投120家上市公司中回報倍數TOP10,名單如下:
(注:表中回報倍數以發行價計算,部分數據來源於私募通)
在這份TOP10名單中,2010年上市的當升材料以26.8倍創下了最高回報倍數記錄,最低的也有8倍以上。
而按上市后20日市值計算,深創投120家上市企業平均投資回報為10.41倍,最高值44.02倍。
需要說明的是,發行價與股票退出價通常有較大差距。一些企業上市后,股票或漲或跌,因此,實際退出回報與按照發行價計算的回報有較大差異。比如,深創投某上市項目按照發行價計算回報倍數為6+,完全退出后,實際回報倍數為32.8倍。
投資企業回報金額TOP10
據投資界(ID:pedaily2012)統計,深創投歷年投資企業回報金額前十名如下:
(注:表中回報金額以發行價計算,部分數據來源於私募通)
這份TOP10名單中,回報金額最高可達到10億元,最低也超過了2億。2010年,兆馳股份登陸深交所中小板,深創投蟄伏3年收獲了高達10億元人民幣的回報金額,一舉創下了深創投單個項目回報金額最多的記錄。
IPO退出最多年份:2010年
2010年成為深創投乃至PE行業飛躍式發展的標志性年份。
這一年,深創投投資企業26家IPO上市,創下了全球同行業年度IPO退出世界紀錄,這個記錄至今無人能及。另外,當中有11家登陸了創業板,深創投無疑成為創業板的最大贏家。
背后的原因不難理解。2009年,創業板正式登上歷史舞台,為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另外,在國內貨幣流動性過剩、以及2009年前后大量企業因金融危機取消IPO的背景下,當時監管層有意加快了審批節奏。
2010年也是中國機構投資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年。據清科集團研究中心數據統計,這一年全部PE/VC在中小板和創業板項目上的總投資回報高達687.5億,其中深創投賺44.3億蟬聯最牛本土PE。
並購退出最多年份:2014年
深創投所投企業通過並購上市主要發生在2014年之后,其中僅2014年就有6起,佔比高達85%。
這與當時大背景有關。2013年,國內A股IPO暫停,並購迎來了元年。隨著並購重組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再加上IPO堰塞湖,雙重作用下,並購作為PE/VC投資的退出渠道開始逐步升溫。
到了2014年,中國並購市場迎來爆發。當時,在A股IPO發行緩慢,IPO退出渠道依然不暢的情況下,並購退出成為眾多VC/PE機構的主要選擇。
等待時間最短:中德環保科技,35天
中德(中國)環保有限公司專注於垃圾焚燒發電,集規劃、研發、咨詢、工程總包、成套設備制造供應、營運管理、投資於一體。2007年6月1日,深創投聯合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 Group 完成了中德環保科技 的投資,獲得股權20.00%。僅僅過了35天,中德環保科技就登陸了德國法蘭克福主板,成為中國首家在德國主板上市的公司。
等待時間最長項目:達實智能,10年
達實智能成立於1995年,是國內一家智慧城市建設服務提供商。2000年,達實智能獲得深創投注資,這是深創投成立后第一批投資的企業。2010年,該公司在深圳創業板成功上市,深創投蟄伏了十年之久終於修成正果。
第一個IPO項目:矽感科技
1995年,矽感科技誕生於美國硅谷,從事尖端影像傳感芯片的研發。1996年,矽感科技投資600萬美元,在深圳建立影像傳感器件生產基地,開始與深創投“結緣”。2000年 矽感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創業板上市,成為深創投歷史上首家IPO企業。
第一個並購上市退出項目:合力泰
合力泰成立於2004年,主營業務觸摸屏和液晶顯示屏的生產和銷售。
2012年7月,深創投、南昌紅土(深創投管理的創投基金,持股10%)分別以5400萬元、1000萬元入股合力泰。
2014年1月,上市公司聯合化工向合力泰原股東文開福及深創投等法人以4.14元/股的價格增發6.69億股,以收購其所持有的合力泰100%股權。
在這一樁並購案的背后,深創投通過並購退出途徑,獲利頗豐,不到兩年便獲得了2.5倍的賬面回報。
2008年投出19家上市公司
2008年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讓一度處於上升階段的創投遭遇重創。國內A股市場一度暫停IPO,國內本土VC\PE開始放慢投資,抱團過冬。
而這時深創投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加大投資,將投資階段集中於早期,一年投了58個項目。深創投前董事長靳海濤認為,寒冬時,投資成本便宜了四成至六成,也能更為冷靜地判斷企業的價值。
事后証明,這一做法收效卓然。在深創投120家上市公司中,首次投資年份最多是在2008年,一年投出了19家上市公司!其中知名項目包括樂視網、網訊科技、東方日升、晶科能源、好想你等公司,而網訊無線在2009年10月登陸法蘭克福交易所,成為金融危機后第一家在歐洲主板市場上市的企業。
一部中國本土創投“簡史”
深創投18年成績單,就如一部中國本土創投“簡史”。如果把深創投這18年分為四個階段:1999-2004年、2005-2010年、2011-2015年、2016-至今﹔不難發現,每一次上市公司數量的跌宕,都有中國本土創投的歷史影子。
1999-2004年 本土創投崛起與第一個“嚴冬”
1999年,深圳市政府發起設立深創投,闞治東出任首任總裁。他在深創投任職期間主導投資的項目有34家在國內外証券交易所上市。對於中國本土創投而言,闞治東的地位相當於“教父”級別,他提出的一系列投資管理模式為后來者所借鑒。
2001年,本土創投開始進入“井噴”時期。這一年,深創投迎來第一個“黃金時期”,億勝科技、中大國際以及國訊國際3家企業赴港上市,聲名大震。
不過,好景不長,2002年中國本土創投迎來了最為慘痛的“寒冬”。
創業板未能如期開放讓本土創投的退出渠道被阻斷。在當年,僅深圳一地就有近百家本土創投在這一年倒閉,當時深創投的日子都不好過。2003年,深創投僅有1家企業上市,寒風瑟瑟。
隨著攜程的上市,2004年中國互聯網迎來了一個上市“窗口期”。
這一年,中國創業投資延續了2003年以來的回暖趨勢,投資更為活躍,並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據當年清科創業投資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4年的投資案例數量較2003年增加43%,投資金額上升28%,中國創投業由此進入到一個全面復蘇和加速發展的時期。
這在深創投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2004年,深創投猛增了6家IPO企業,幾乎等於過去三年的總和。
2005-2010年 撐過金融危機,迎來創業板
2005年創投行業發生了兩件大事,一個是股份分置改革到來,標志股票進入全流通時代﹔另一個是《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也於當年11月頒布,對創投行業的法律環境、政策、稅收優惠做了規定,倡導政府資金參股創投基金。
2006年創投圈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對於本土創投而言,這一年也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當年,同洲電子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中國本土風險投資在國內資本市場迎來首個成功退出。
同洲電子的上市使得本土創投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退出,在此之后,屬於本土創投的時代正悄然到來。
2007年,中國股市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深創投一口氣收獲了8家上市公司,創下了當時的歷史記錄。
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讓一度處於上升階段的創投遭遇重創。這時深創投轉向了早期投資,日后的上市公司中,有19家是在這時候入手的。
2009年10月30日,伴隨著創業板開市鐘聲的敲響,証監會耗時10年磨礪打造的“中國納斯達克”——創業板”火熱出爐。當日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集體上市,平均漲幅達到106%!
創業板開啟對深創投來說無疑是史上最大的利好,前期的積累一朝爆發,直接將深創投送上了中國創業投資50強榜單第一名的位置。
由於創業板利好持續發酵,2010年成為深創投乃至PE行業飛躍式發展的標志性年份。
正如上文提到,這一年深創投投資企業26家IPO上市,創下了全球同行業年度IPO退出世界紀錄,這個記錄至今無人能及。
2011-2015年 全民PE,並購崛起
經過2010年飛速發展,2011年PE/VC如漲潮般涌入了數以千萬計的后來者,2011年成了中國PE爆棚扎堆的年份,專門面對Pre-IPO的PE投資也在這一年達到了歷史頂峰。
所謂物極必反,在2011年下半年,IPO發行總數比上一年有所下降,同時,全球資本市場也發生了變化,赴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從熱捧到危機,境外市場上市的窗口期關閉。
2012年,中國PE行業步入嚴冬。
回憶起那段歲月,不少投資人仍心有余悸。在那個“全民PE”的時代,PE行業已變成了一片紅海,退出非常困難。
當年的清科集團私募通數據顯示,2012年IPO退出數量只是上一年的一半,而且退出賬面回報率以平均4.38倍,創下創業板開啟以來的回報新低,其中,行業中12筆創投投資項目遭遇負回報,另有40筆項目“險些沒賺到錢”。
更為致命的是,A股迎來了史上歷時最長的第八次IPO暫停。這場持續了近400天的IPO暫停,讓本土機構“死傷慘重”。
2013年,深創投隻有3家企業IPO,而且全部都是通過境外資本市場實現的。
整體陷入困局的PE開始謀求轉型,一部分PE將目光投向創業早期,將投資階段向VC前移﹔另一部分PE開始將工作重點轉向並購。2014年,深創投通過並購收獲了6家上市公司,並購退出漸漸成為眾多VC/PE機構的主要選擇。
2016-至今IPO開閘
2016年下半年以來,資本市場最受關注莫過於IPO審核加速。
2017年開年,這一趨勢尤為明顯。清科集團私募通數據顯示,2017一季度共有147家中企完成IPO,達到自2015年以來的最高值。
IPO“開閘”,讓一眾PE/VC機構進入收獲季。其中,深創投IPO個數最多,僅僅3個月時間,被投企業中有7家成功敲鐘,分別是:海辰藥業、新雷能、華凱創意、白傲化學、牧高笛、星城石墨、捷捷微電。再加上剛不久實現IPO的正丹股份,深創投至今累計上市企業數量達到了120家,冠絕群雄。
回顧過去18年,深創投也不是沒有遺憾。前董事長靳海濤曾回憶,2001年時馬化騰曾找過深創投幾次,希望獲得投資,但深創投最終還是沒有投資騰訊,原因是“看不明白”。靳海濤曾感慨:“如果投了,每年平均掙900倍。”
錯過騰訊,成了深創投歷史上“最深刻的教訓”。但在深創投的歷史中,這不過是一汪漣漪。深創投現任董事長倪澤望說過,深創投要做開拓國際市場的領航人,這艘本土創投“巨輪”正徐徐駛向更浩瀚的海洋。
結語
一路走來,經歷起起伏伏的深創投便是中國本土創投的縮影。
“放到20年以前,我相信,誰也不會想到,中國創業投資行業能發展到今天這麼大的規模。”靳海濤曾在投資界出版的《中國創投簡史》一書中寫到。深創投講述的是屬於所有中國本土創投拓荒者無法抹去的記憶:嘗遍創投洪荒時代的茫然和艱辛,試過項目無法在資本市場退出時的夜不能寐,有歡笑亦唏噓。那一段段崢嶸歲月,那一張張或悲或喜的臉孔,連起來便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創投史。
推薦閱讀:
營收100億!地球人已經無法阻止海底撈了…變態服務背后有哪些故事?
掃碼關注“人民創投”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