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外資私銀業務在華突圍有多難

2017年04月10日08:24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為何空有一身本事卻無用武之地?這或許是縈繞在不少外資行心頭的疑惑,外資行在國內遠沒有想象得那麼風光,甚至連“引以為傲”的私銀業務也舉步維艱。

  4月5日,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渣打銀行今年計劃提高私人銀行投資客戶的資產門檻,目前私銀客戶的入場門檻為200萬美元,擬提高至500萬美元,升幅超過1倍。與此同時,渣打將重點挖掘超高淨值客戶,資產達3000萬美元的個人或家族會成為主打客戶群。據悉,有關變動或將導致部分服務資產額相對較少客戶的銀行職員被裁,同時亦須增聘擁有超高資產淨值客戶經驗的私人銀行家。

  就此,《國際金融報》記者向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求証,得到回復稱,目前渣打銀行在內地沒設私人銀行。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高盛、瑞銀、匯豐、花旗等還堅持著在中國內地開展私人銀行業務,但澳新銀行、巴克萊、法國興業銀行等甚至已陸續放棄亞太區的私人銀行業務。

  現狀慘淡

  記者梳理發現,作出類似業務調整的並非隻有渣打銀行。去年4月,摩根大通私人銀行部門將客戶開戶門檻由500萬美元增至1000萬美元,並且在香港和新加坡辦公室裁減了約30名員工。

  與此同時,一些外資行陸續將亞洲私人銀行業務出售給一些亞洲當地的競爭者(包括星展銀行、華僑銀行等)。比如,2014年3月20日,星展集團宣布2.2億美元現金收購法國興業銀行在新加坡和香港的亞洲私人銀行業務﹔2015年8月20日,據德國《商報》消息,德意志銀行有意放棄中國和印度的私人客戶、退出這兩個國家,以節約成本﹔2016年4月7日,新加坡華僑銀行宣布,旗下私人銀行業務全資附屬公司——新加坡銀行已簽署協議,將收購英國巴克萊銀行在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財富及投資管理業務,收購作價約為3.2億美元﹔2016年10月31日,星展銀行宣布將以高於賬面價值約1.1億新加坡元收購澳新銀行在新加坡、中國(包括內地、香港和台灣)以及印度尼西亞五個市場的財富管理與零售銀行業務。

  這些舉措無疑是凸顯了當下亞洲私人銀行所面臨的困境:一方面是競爭激烈致使利潤增長乏力,另一方面是人員、監管等開支攀升。不過,瑞銀財富管理大中華區主管及香港首席執行官、香港私人財富管理公會主席盧彩雲認為,盡管一些銀行選擇退出亞洲市場,也有一些新的銀行加入。事實上,每次有亞洲私人銀行業務出售,都會看到很多有興趣的買家,未來會有更多的行業整合。

  發展難題

  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7胡潤全球富豪榜》,大中華地區2016年新增41位十億美元富豪,以609位的人數第二年領先於552位的美國。

  照理說,面對如此大的超高淨值人群市場,外資銀行不會放過這塊“香餑餑”,但為何外資行私人銀行業務在國內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北京凱能萬景經濟咨詢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蔡雨潔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首先,外資銀行沒有國內銀行這麼大的客戶基數。不管是國外的投行還是零售銀行都沒法跟國內的國有大行、招行等股份制銀行相比。

  其次,外資銀行擅長的領域不一樣。蔡雨潔舉例稱,比如頂級的國外私人銀行,典型客戶都是頂級商務人士和企業家,所以這些私人銀行經常為客戶法律、稅收、商業等方面提供服務,而不僅僅是管理財富。而且,國外的理財產品和國內的完全不一樣,所以外資銀行無法在理財方面服務好國內的“土豪”們,而在法律、稅收、商業等方面的服務可能也不是這些“土豪們”所需要的。

  此外,蔡雨潔還指出,外資商業銀行也不了解國情,很難服務好內地的(超)高淨值客戶。所以這些頂尖投行一般會在中國香港設點,服務好從投行業務過來的(超)高淨值人群即可。而外資商業銀行,也以中國香港為主要點,內地的(超)高淨值人群把錢轉移到海外后自然需要在這些銀行開戶。

  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行分析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受限於人力成本提高和客戶需求降低,外加一些政策問題,私人銀行和零售銀行業務就逐漸合並了。除了客戶數量少,現在外資銀行的業務優勢也越來越小,單獨設立私人銀行部,增加了很大開支。所以很多外資銀行目前隻分為普通客戶和VIP客戶兩級。

  “外資銀行私銀業務在國內發展遠沒有想象得那麼風光,因為就算在內地設點,和國內銀行相比也沒有競爭優勢,增設網點投入產出比太低。”上述分析師稱。

  需更接地氣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外資行想要在國內私銀業務中突圍幾無可能?

  在蔡雨潔看來,在尋找突圍方式前,必須先了解國內外私人銀行發展模式上的根本性不同。

  蔡雨潔分析,首先,國際頂尖私人銀行部門,一般都設在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ing)下,比如高盛、瑞銀、摩根士丹利﹔而不是在零售銀行下( retail banking),比如渣打、花旗。由於投資銀行服務企業為主,主攻上市、並購、投資等業務,而且基本都是海外業務。一般投資銀行在服務完這些企業后,會以部門聯動的方式,將這些企業的股東、高管等(超)高淨值人群的個人財富管理業務與其投行業務緊密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而對於國內私人銀行,蔡雨潔說,比如工農中建四大行,都是商業銀行出身,主要是從銀行客戶裡挑出賬戶中有大額存款的(超)高淨值的客戶由私人銀行部門來服務。

  不過,她直言,中資銀行私人銀行的多數客戶經理依然未擺脫“銷售金融產品”的服務角色。特別是對於剛跨過私人銀行門檻的“入門客戶”,似乎並未享受到更專業的綜合金融服務,而是理財產品“購買超市”,如銀行理財產品、基金、信托等產品。有時,中資銀行也會附加一些類似於“品酒會”、“養生大講堂”、“高爾夫球賽”和“雪茄俱樂部”等附加產品來增加客戶黏性,但此類活動並不能體現銀行的專業服務能力。

  對於如何突圍,上述投行分析師則對記者表示,外資銀行私人業務在國內想要進一步發展離不開其零售業務和對公業務的發展,還需要“更接地氣”,否則依然會“水土不服”。(柏可林 攝)

掃碼關注“人民創投”公眾號

(責編:陳鍵、賴悅)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