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最早打出的廣告詞是“讓我們來進行互聯網試驗”。如今,這場已經進行了四年的試驗並沒有結束。
3月8日,羅振宇在“羅輯思維”舉辦的溝通會上公布了“羅輯思維”的改版消息:“羅輯思維”周播視頻節目停更,變為時長為5到8分鐘的日更音頻節目,並從優酷、喜馬拉雅FM、蜻蜓FM等音視頻平台退出,隻在“得到”App上進行發布。
“我們就要像蘋果手機和老干媽那樣,老老實實做產品,這個產品你用心好一點,不用心差一點,你用心到了什麼程度,產品到了什麼樣的品質,就有什麼樣的市場給他的分數和命運,承擔這個命運就好。”
做出“知識服務”的“老干媽”
羅振宇現在想打造的產品是一個大版權集的產品,“在產品上碎片化,像媒體﹔在分發和銷售上其實像出版業﹔在運營特色上,它其實是像教育業”。這是一種高價值、比較稀缺、高復利且能夠被重復賣出的“知識服務”。
羅振宇一直堅持尋找和探索的一種“點”的商業模式。不同於修路、造橋、找節點、收稅的“線”的商業模式,“點”的商業模式不是通過資源整合來獲得利潤,而是將自己打造成一種可以售賣的資源,通過進原材料、加工、加價、賣出去來獲得高利潤。
羅振宇選擇的“點”是“知識服務”,“羅輯思維”上線於2012年底,推出了微信公眾號、知識類脫口秀視頻,2016年5月,主打“付費訂閱”的音頻產品“得到”正式上線。羅輯思維在此基礎上聚集了一定規模的粉絲,2016年10月,“羅輯思維”獲得B輪融資,估值13.2億人民幣。
時代與技術的進步,為“羅輯思維”構建了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首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讓時間碎片化開始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學習﹔其次,微信公眾號、視頻平台、移動直播、音頻等內容傳播渠道的出現,讓個人被技術賦予了更多傳播的權力﹔更為關鍵的,有更多的人開始選擇為“蛋糕和奶油”付費。
從“羅輯思維”到“得到”的發展過程,是羅振宇從這個“點”起始,不斷嘗試不同變現環節的過程。無論是經營社群,還是賣書、賣月餅、賣大米,以及正在進行嘗試的“得到”,羅振宇都希望能夠尋找到一條讓對的人,通過內容生產獲得收益的路。“羅輯思維”可以被看作是羅振宇親自進行嘗試地階段,而“得到”則為羅振宇將個案的經驗推廣開來提供了機會。
誰為“知識服務”付費?
羅振宇認為付費獲得“知識服務”的風口還並沒有到來,但是誰是未來風口中的潛在消費者已經很明顯了。羅振宇口中的“人的生活狀態的一些變動”,包括時間的碎片化、學習的終身化和跨界學習的常態化,成為羅振宇為自己的“點”找到的消費場景。身處這個場景中的人,會更可能在“得到”上為“知識服務”付費,成為讓這場互聯網試驗繼續下去的最大動力。
“這一輪消費升級本質上並不是讓越來越多的有錢人花越來越多的錢買越來越貴的東西,本質上是自我塑造,自我塑造就是反人性的。”羅振宇這樣解釋促成這筆買賣的動機,“有一類東西是你看到它,你馬上產生一個想像,在付費的那一刻,你把自己想像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比你現在要好得多的自我,這是付費內容的標准。”
經常會提到的一個案例是,“羅輯思維”有訂單來自於貴州省某民族自治縣某鎮上修車鋪旁邊的老王家,所買的書是《經濟學通識》。他試圖通過這個案例來說明,“知識服務”的付費群體並不局限於一二線城市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白領,任何對自己的未來抱有一點更好的期許的人都將是他和他的朋友們生產的知識產品的潛在買家。
本質上,羅振宇和他的朋友們通過“得到”解決的是一種簡單的需求,即如何為人推薦並幫助他們獲得所迫切需要的知識和信息,並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報酬。
“知識服務”是一門手藝
正如李笑來所說:“人們對於知識有效性的實現和時限有不同意義的理解,絕大多數人是這樣的,我希望我吃一粒什麼東西,體重從180變成80,這是最好的。”通過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成為“得到”上訂閱用戶最多的專欄,有13萬用戶選擇聽他講述如何賺錢和理財。
為人提出能夠接受的好問題,並為其梳理知識和信息來解答這個問題,讓自己的知識能夠被賣出去,是“得到”希望找到的手藝人。像李笑來這樣的專欄在“得到”上一共開設了19個,除羅振宇以外,其余的18位作者的訂閱價格都是199元�年,他們在商業、科技、讀書、音樂等多個領域提出並解答問題,借以積累了上百萬訂閱用戶。
“找到行業裡比較頂級的老師,為大家把守知識的風口”。這樣的“知識服務”必然是在一定程度上稀缺,並具有更高價值的,重質而輕量,然后才能保証滿足用戶“對未來更好的一點期許”。盡管“教你如何搭訕女孩”這樣的音頻課程不被推薦,都仍然會被用戶找出來而長銷不止,卻並不是羅振宇想要的內容,因為他不能賦予人靈魂層面上的“妄念”。
“這樣的知識產品就有各種東西了,有跟產品相關的體驗,包括設計等等,它不僅僅是知識,最重要的是有一個良好的體驗,讓用戶感到買過來超值的那樣一種很好的產品,我覺得將來肯定是這樣的一種局面。”吳伯凡表示。
建立自己的壁壘
為“得到”生產內容的人,應該既有一定的知識存量,又是會講故事的“名嘴”,並且需要專心干這件事。“他不專心干這一件事情,他的手藝就不能提高,他的手藝不能提高,就不能用心的服務我的用戶,最后我們這個商業閉環本身是要垮的。”而保証這些人能夠專心生產內容的前提是,“能不能為他們掙到超越他們干別的事能掙到的錢。”
但是,在羅振宇的描述中,跑在這個行當頭部的幾家公司掙得錢也非常有限,“七八個水果攤,基本上就是一家現在跑在這個行業的頭部全部的營收”。把免費的用戶轉化為收費的用戶是一個漫長和艱難的過程,教育、出版、傳媒三個交付知識的產業板塊之間產生的鬆動,為“知識服務”者創造了變現的機會。
在“頭部”作者之外,“長尾”作者的力量也在積蓄。“得到”、“分答”、“知乎”、“微博”等越來越多的平台開始瞄准“知識服務”領域,更多的人開始嘗試參與到“知識服務”的浪潮中來,忙於在平台上回答問題、發表見解,無論是平台,還是個人,都希望在其中圈佔出屬於自己的領地。
“每個人來劃圈,劃到了最后別人沒辦法跟你重疊的東西,你叫核心,或者是別人沒辦法進入的那個領域,不一定說就你懂,別人不懂,關鍵是你能講到比別人更好。”吳伯凡與羅振宇的觀點相同,都認為做“知識服務”,應該先在用戶群體中,立起自己的旗幟,站住用戶對某一領域的認知。
“我們把自己看成造貨的,我們跟每個老師協作,我們負責運營,他們負責內容生產,但是我們本質上是一起在造貨,然后我們再把它賣掉。”羅振宇認為,“羅輯思維”這家公司的核心手藝則是,“一個老師往那裡一坐,我們知道題目,馬上就能知道我們能賣多少。”能夠做出更多“知識服務”領域的老干媽。
羅振宇表示“羅輯思維”已經完成了三個轉身:“第一個轉身我們基本放棄了流量思維,我們去做一個好產品,我們基本放棄了忽悠人的影響力思維,我們要去做一個好服務者,我們基本放棄了想給誰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感,我們所有人一樣,都是終身學習者,並隨時分享。”
從“一個追逐教育論壇論壇的’網紅’,變成自家店鋪裡的服務生和跑堂小二”,羅振宇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幫助他將這場試驗繼續下去,正如羅輯思維CEO脫不花所說,“這個行業如果真的未來有一天有風口的話,我覺得確實需要非常牛的人,需要非常優秀的人加入到這個裡面來。”
PC用戶掃碼,手機用戶長按二維碼加“人民創投”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