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在短視頻應用的汪洋之中,“快手”以“草根”需求為突破口,快速收獲4億用戶,創投界為之側目。然而,“快手”的形象卻體現出矛盾的兩面:一面是“30億美元估值、最火熱短視頻社交應用”的耀眼光環,另一面卻是被批評為鼓吹“審丑”,追求“世俗的狂歡”。
內容奇詭,估值狂飆,監管趨嚴,“快手”可謂“醉酒上路”。事實是,有“監管”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頂,“快手”所面臨的挑戰不容小覷。
監管者之所以要劃定紅線,目的是在促進技術進步、繁榮經濟發展的同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防止“劣幣驅逐良幣”。從這個維度看,“快手”顯然不是“完美偶像”。
報道稱,在“快手”上,能夠看到有人吃蠕虫、吃活蛇、鞭炮炸褲襠之類獵奇乃至惡俗的內容。而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快手”還因涼山“偽慈善”事件和重慶“直播殯儀館火化過程”被網信監管部門約談。
不可否認,人性的弱點是真實存在的,諸如獵奇、起哄等等,但是“沉默的大多數”的類似需求並非是正當合理的。短視頻應用方面的競爭如火如荼,浮出水面的“快手”頗受關注,其內容風格、融資規模與速度很容易成為行業的“樣板”。
從社會利益全局來看,建立清朗的互聯網空間,防止惡俗流行,是監管部門的重要使命。有關從業者劍走偏鋒、甚至逆向而行,顯然不合時宜。
作為一個不走尋常路的“出頭鳥”,“快手”怕是很難擺脫路徑依賴,更多的用戶數據-更高的估值……這種往復循環足以讓創業者上癮。這樣的“快手”會遇到更多碰壁的機會,怕就怕撞了南牆也回不了頭。
事實上,“快手”得到資本的追捧,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可以通過突破邊界來創造另一種監管生態。不過,幻想所帶來的或許只是“一地雞毛”。
在股市有一句話,公司價值是主人手上的線,股價是受制於這根線而前后、遠近跑動的小狗。互聯網行業發展一日千裡,監管政策可能會滯后,在某個時間節點可能會有漏洞,但從更長的周期來看,監管不應也不會缺位,而且遲到比早到所引發的震動更大。
殷鑒不遠,當年“快播”如日中天,最后卻因無視法規而遭清零。
可能有人會認為,移動互聯網屬於新經濟,監管者會為新行業網開一面。其實,從網約車監管來看,政策出發點除了納入經濟效率指標之外,必然還要考慮社會效益。視頻是重要的傳播媒介,影響的是人們的心智,關系社會風尚的走向,這就注定了監管紅線的意義更大。
資本能主宰“快手”的命運嗎?恐怕不會。如果創投業者認識不清楚,“拆雷”不及時,最終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掃碼關注“人民創投”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