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元旦跨年假期對於圍棋界來說風起雲涌,一個網名為Master的“網絡棋手”在國內著名圍棋對弈網站橫空出世,一周來連續殺敗柯潔、聶衛平、朴廷桓、井山裕等眾多中韓日頂級圍棋高手,取得60場勝利,掀起了一股勢不可擋的“Master風暴”。
4日晚,Master的真實身份終於浮出水面,正是在去年人機大戰中擊敗李世石的AlphaGo的最新版,其背后的谷歌團隊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也因此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當前,人工智能的觸角正伸向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中國被譽為“主力軍”
創刊於1899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技術商業類雜志,現已發展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化平台。該雜志近日發表對2017年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預測,技術上看好強化學習、生成對抗網絡,應用上強調語音識別,並指出中國今年也許會成為人工智能產業的主力軍。
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首次出現了“人工智能”一詞,在“科技創新-2030項目”中,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成為重大工程之一﹔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顯示、移動智能終端等,被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行動。
業內預計,2017年開始,人工智能技術將進入快速發展期,智能互聯網時代也將隨之到來。與中國同樣,世界多國政府也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發展,積極布局人工智能技術,搶佔戰略制高點。
國外如何布局AI產業
自人工智能誕生至今,各國都紛紛加大了對人工智能的科研投入,並制訂發展計劃,搶佔新一輪科技變革的先機。
美國
美國政府主要通過公共投資的方式引導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2013財年美國政府將22億美元的國家預算投入到了先進制造業,投入方向之一便是“國家機器人計劃”。去年,美國更是加緊了對人工智能的開發,發布了多項戰略規劃。
2016年10月,美國國家科技委連續發布了兩個重要戰略文件《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做好准備》和《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發展戰略規劃》,將人工智能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為美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制定了宏偉計劃和發展藍圖。
在技術方向上,美國將機器人技術列為警惕技術,主攻軍用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使五角大樓重新調整了人和機器在戰場上的位置,這些新武器擁有人力無可匹敵的速度和精確度,同時又能減少士兵傷亡。
美國的很多著名IT跨國企業如谷歌、Facebook、微軟、IBM等,都將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企業的核心戰略,在持續投入巨資並招聘領軍人才,強力涉足該領域。大數據、超級GPU服務器與類腦芯片的突飛猛進,產業與學術的距離逐步縮短,專家預測,未來2至5年,人工智能應用與產業發展,將迎來真正的爆發期。
日本
日本政府將人工智能定位為增長戰略的支柱,並提出要推動“機器人驅動的新工業革命”。為實現“機器人革命”的目標,日本政府於2014年9月成立了“機器人革命實現委員會”,委員會由專業知識背景豐富的多位專家組成,主要討論與“機器人革命”相關的技術進步、監管改革以及機器人技術的全球化標准等具體舉措。
日本文部科學省計劃在今后10年裡,投入1000億日元用於人工智能的研發。去年,日本在東京都建立研究基地,構建日本國內及海外大學和企業的研究人員以數百人規模展開合作的體制,力爭10年后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先進的醫療和工廠的生產革命。
日本在2017年度預算案的概算要求中為人工智能相關研究申請了924億日元,達到2016年度最初預算的9倍。日本還計劃在理化學研究所建立代表日本的人工智能研究所,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同時啟動基於人工智能的新藥開發計劃等。
歐盟
歐盟於2013年提出了人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HBP),該計劃項目為期10年,歐盟和參與國將提供近12億歐元經費,使其成為了全球范圍內最重要的人類大腦研究項目。該計劃旨在通過計算機技術模擬大腦,建立一套全新的、革命性的生成、分析、整合、模擬數據的信息通信技術平台,以促進相應研究成果的應用性轉化。
在未來發展中,歐洲腦科學家希望在2024年計劃最終階段,設計出能夠模擬人腦運作原理的超級計算機。歐盟人腦計劃在設計之初即著眼長遠,重視計劃的應用前景和戰略意義,將腦科學的研究數據與相關產業相結合,以期保持歐洲在全球經濟競爭領先地位。
AI帶給人類的是威脅還是發展?
谷歌的人工智能AlphaGo之所以能戰勝職業棋手,借助的是模仿人類大腦的神經回路、被稱為“深度學習”的最尖端人工智能技術。這項技術是當前最熱的研究領域,被世界上諸多互聯網公司廣泛使用。這些公司的終極目標,是將這項技術用於解決現實社會的各種問題,例如在醫療、交通和環保等領域。
從數字助理到機器人外科醫生,再到自動駕駛汽車,如今,幾乎每天都會有一些關於人工智能的最新進展傳來。AI領域的一些年輕的研究人員甚至認為,也許過不了多久,電腦將比人類聰明,並開始發明更智能的機器。還有一部分學者擔憂,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其與社會敵對、給人類帶來危害的可能性也在提升。
不過,斯坦福大學2016年的一份評估報告指出,人工智能在短期內不太可能帶來驚雷般的產品,而且肯定不會立即對人類造成威脅。它給人類生活中多數領域帶來的變革是重大但漸進性的。
PC用戶掃碼,手機用戶長按二維碼加“人民創投”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