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迪”是個“90后”姑娘。大學畢業后,她回到山東老家開了家網店,專營化妝品銷售。4年間,她的店鋪生意雖然“晴轉多雲”,但小日子還算有滋有味。不過,最近的一則新聞卻讓她有點“郁悶”。
日前,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某訪談節目稱,“90后”不願意去實體經濟裡工作,而是在家開網店。她認為,這一代人對國家經濟發展有隱患,網店模式給實體經濟帶來沖擊,也給整個社會都帶來了沖擊。
網店模式與實體經濟是否水火不容?“90后”開網店是逃避還是主動的選擇?董明珠該言論一出,立即引發熱議。
虛實之爭:沖突還是共融?
“我從沒覺得開網店有什麼不好。”“阿迪迪”說,“作為‘大眾創業’浪潮裡的一朵小浪花,我覺得外界應該支持和理解我們,而不是給年輕人頭上澆冷水。”
“阿迪迪”的觀點代表了不少“90后”網店店主的看法。在社交網絡上,不少年輕人表示,開網店不僅能夠更好地接觸社會、積累經驗,其實也提供了產品流通環節的支撐,是對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持。
也有觀點力挺董明珠。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認為,實體經濟才是創造財富的經濟,互聯網作為虛擬經濟應當為實體經濟服務,如果虛擬經濟成為主業,擠壓了實體經濟,最后造成的結果是實體經濟無法支撐整體經濟發展,虛擬經濟也會變成泡沫消失。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不是對立關系,企業家切不可活在昨天,抱怨明天。”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近日談到“虛實之爭”時表示,實體經濟隻有經歷住新科技的挑戰、轉型和創新的洗禮,才能面對明天的太陽。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網店等互聯網經濟沖擊了線下實體店鋪,但隨著互聯網的成熟發展,包括網店、共享經濟等在內的新模式,都與實體經濟結合得越來越緊密。網店一方面能夠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挖掘消費需求,從而反哺線下產業。
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楊國英撰文指出,互聯網本身不生產產品,其長期機會在於與實體經濟融合,改造傳統制造業和商業模式效率低下的局面。在互聯網與實體經濟互動融合的過程中,互聯網如果不主動發展、如果不謀求或倒逼傳統產業的改造,單純依靠實體經濟自身主動謀求轉型是極其不現實的。
就業選擇:主動還是被動?
事實上,董明珠的論點也並非空穴來風。互聯網帶來的服務業發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年輕人的職業選擇。相關機構發布的2016高校畢業生畢業去向數據顯示,48%的畢業生選擇“不就業”,在不願意找工作的“95后”中,超過15%的人向往創業,自己當老板。
“一般來說,開網店的年輕人家庭條件都不錯,比較向往寬鬆的工作環境和自由的生活方式,所以會選擇互聯網創業。”談到開網店的原因時,“阿迪迪”說。
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近日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說,現在的學生畢業后,首選公務員,其次選擇進入銀行等金融機構,而高素質的工人越來越少。
專家指出,互聯網生活的入侵,讓一些年輕人“宅”了起來,更傾向於從事網店、直播等職業。其實,年輕人應當多有一點闖勁兒,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換個角度來看,“90后”不願意去實體經濟工作,其實也是諸多原因共振的結果。有專家指出,部分企業盈利能力不足,造成了實體經濟承載就業的能力被弱化。在較大的生存壓力下,大部分年輕人是被實體經濟“擠”出的,而非他們的就業選擇沖擊了實體經濟。因此,企業高管應當對年輕人有寬容之心,更多思考如何吸引年輕人進入實體經濟。
事實上,更多的年輕人也在網店等虛擬經濟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及價值,尋覓更好的工作機會。“其實我也並非不願意到實體企業工作。我覺得憑借自己的創業經驗,如果有機會,也更有信心去大企業鍛煉鍛煉。”“阿迪迪”說。
PC用戶掃碼,手機用戶長按二維碼加“人民創投”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