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5日,外國留學生在湖北省恩施市學品茶。楊順丕攝(人民視覺)
第一次出國長住,我給丹麥房東老爺子帶了一盒中國茶,家裡長輩愛喝的那種。半年過去,房東隻在我的極力推薦下泡過一次,卻幾次購買英國的立頓、伯爵,紅茶綠茶皆有。這冷不丁的尷尬讓我意識到,對大多數老外來說,對茶的品牌認可或許大於口味差異。中國茶是底蘊深厚的文化整體,卻缺了個能在市場突圍的好牌子。
200年以前,中國基本是世界上唯一的茶葉產地,古老的絲綢之路上,來往的商人就為各國帶去中國的茶葉。而今,印度、斯裡蘭卡都成為茶葉的重要產區。頗值得玩味的是,幾乎不產茶葉的英國,誕生了不少著名的茶品牌,而其背后的英倫品質也隨著茶的遠銷而擴散。無論是茶葉品類、制藝,還是茶文化,如茶學、茶藝與茶道等,中國茶都有足夠強大的“硬實力”。但推動中國茶走向國際市場,甚至培育一個完善的國內市場,我們都還有路要走。
一是茶葉。中國是世界產茶大國,茶葉出口量多年來一直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中國茶葉種類太多,許多茶葉品牌用產地或者品類命名,就造成了市場參與者眾多,層次不一,真偽難辨的狀況。中國茶企同樣多,但多數非常弱小,鮮有主導行業的大品牌,因此形成了“有品類而無品牌”的情況。近年來,國內茶葉市場頻出純手工、土法、私家茶、原產區等新鮮概念,更讓消費者容易糊涂。怎麼打造統一規范、質量可靠的好品牌,是中國茶邁向國際市場的關鍵一步。
二是茶館。40多年前,星巴克讓咖啡豆變成了消費者手中的熱咖啡,配上咖啡館的桌椅板凳和室內環境,星巴克成了都市文化的象征。這種隨手可取用、質量穩定有保障的咖啡,也打開了歐美以外的其他市場。中國有茶館文化,可是今天,很多人路過茶館而不敢入,因為消費經常太高,脾性往往摸不透。中國傳統茶室主打東方基調和“慢文化”,強調氛圍、沖泡過程、品茶細節,問題就在於,這種“手工作坊”式的門店給消費品質和收費水平都帶來曖昧不清的空間以及難以復制的特殊性。走出國門,或許應該讓“茶館”離消費者再近一點,自身再親民一點。
三是茶文化。崇高的文化從來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會固守成見。中國的茶文化,這項本就源自生產與生活的精神美學,更應該融入生活之中。它不能自詡歷史悠久、淵源厚重而曲高和寡,相反,應該去呈現自身最有意思、最接地氣的內容,為消費者創造一些體驗機會,通過茶香、茶味、品茶的氣氛、品茶的環境,讓他們感受到精神與感官上的愉悅。這才是讓消費者主動了解茶文化最初始、也最自然的牽引力。
中國茶,不能空談“走出去”,而要從茶葉制品、茶館細節、茶文化的展示上下工夫、出成績。更要鼓勵市場力量,真正了解國內外的消費者,為他們帶去值得信賴的茶葉、茶飲與茶室,讓茶文化成為中國茶背后的深刻映照。美國有星巴克,中國為什麼不能有好茶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