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玻璃大王”曹德旺赴美建廠緣何引發廣泛關注?

李威

2016年12月23日09:12  來源:人民網-人民創投

近日,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中國制造業稅負比美國高35%,自己投資1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能夠減輕企業的負擔,為企業創造更多利潤。曹德旺的訪談引了一場關於“曹德旺跑了”的討論,如何看待中國企業投資海外?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究竟還在不在?這樣的問題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對外投資不是資本外逃

“今天,全球市場已經形成一個整體,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深度融合、互通有無,才能彼此共贏。”《人民日報》刊文指出,應該把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與不正常的資本外逃現象區分開,“如果動輒給中國企業正常的海外投資貼上“跑路”的標簽,甚至借題發揮,不僅不利於中國企業走出去,在人民幣承受貶值壓力的背景下,還容易引發非理性的市場恐慌情緒。”

人民網的評論文章認為,“曹德旺等中國企業家到美國參與“再工業化”進程、獲取差額利潤,不僅是企業家的正常舉動,而且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壯大、中國參與國際經濟事務的必然結果。”

“企業向外走是我國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這與保持國內制造業的繁榮不相矛盾,能到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投資,說明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在提升。”《環球時報》在社評中稱,也需要正視制造業企業目前在中國承擔的負擔太重的現實。“如果我們不重視這個問題,就可能打擊我們的優秀制造業企業的積極性,導致企業資源的真正流失。”

制造業優勢不在?

“曹德旺們”戳到了中國經濟的軟肋。“當大家都玩以錢生錢的游戲,當很多人都去炒房地產,當創業者每天想著用各種手段去“融資”的時候,中國經濟事實上被一種歪風邪氣左右了。真正做制造業的被嘲笑,而投機取巧賺錢快錢受到了熱捧。”經濟學家馬光遠表示。

曹德旺的訪談從企業家的角度觸及了當前中國經濟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勞工成本升高,稅收負擔過重,落后產能過剩,金融和房地產擠壓實體經濟……他認為,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

新華社發布的文章認為,以加工組裝起步的“中國制造”,在發展初期,最大的比較優勢就是成本優勢。但是,在經歷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后,無論從資源、人力、能源等各方面,成本優勢都在降低。制造業所處的階段尚未有明顯的改變,主要依靠低成本獲利的“中國制造”,自然對成本的變化非常敏感。

“隨著中國經濟人口紅利快速消失,中國制造業成本優勢正在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與其他國家的博弈進入一個微妙階段。”北京時間發表文章稱,“不管美國制造業能不能實現回流,降低中國制造業成本,都是應該去做的。”

但不管制造業的成本優勢存不存在,都不能繼續依靠成本優勢面對國際競爭,正如南方網的評論所述,“如果仍舊寄望單純通過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投資,這條路將越走越窄。相反,則必須從其他方面降低企業成本,尤其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下大功夫、真功夫。”

“中國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無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中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人民日報》評論指出,中國經濟經歷了長期繁榮,創造了發展奇跡,進入深度調整階段必然帶來陣痛。“這樣的結構性矛盾,一些大國在發展過程中都遇到過。一旦歷經陣痛調整好了,就能為經濟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降成本、補短板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是一個整體:如果過剩產能問題不解決,也會制約降成本﹔補短板的落腳點,就是優化產業政策,優化產業結構。”人民網評論文章認為,需要重視曹德旺等企業家的感受,並通過改革盡快給出“實惠”,同時,也應該充分考慮制度建設的“合成效應”,使企業家們的“綜合感受”、“疊加感受”得到提高,而不是僅僅盯住“單一的稅收感受”。

“這些問題,都是制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瓶頸,也是改革的刀刃所向,需要政府和社會深刻思考,務實解決。”《人民日報》評論中這樣說道。

減稅降費,關鍵是落在實處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提出,“要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降低企業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推動企業眼睛向內降本增效”。

更為重要的是,改革不能“隻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中國青年報》刊文指出,中國要振興實體經濟,必須下大力氣為企業減輕負擔。最近幾年,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之下,中國政府已經看到了企業負擔過重的現實問題,並推出了一些減負舉措,但並未收到切實的效果。圍繞稅費征收,一些部門維護既得利益的心態使改革舉步維艱。

南方網的評論文章同樣認為,今年以來,中央制定的一系列降成本措施,比如全面推進“營改增”,實實在在能夠減輕企業負擔。但在一些地方,好經卻被歪嘴和尚念歪,稅收並非按企業實際經營狀況收繳,而是由稅務部門年初定指標,分配到各個企業,這就使減負變了味兒。降低企業成本還有很多工作待落實,還有很大空間待挖掘。

《環球時報》認為,實體經濟是國家振興之本,企業家對每一個致力於發展的社會都是關鍵資源,“美國的實體經濟前些年受成本因素的驅動大量轉移到海外,最近幾年重振制造業成為美國最響亮的口號之一。”

“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落到實處?在減稅比斷腕還難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在為企業減負上和時間賽跑?” 馬光遠表示。 

PC用戶掃碼、手機用戶長按二維碼加“人民創投”公眾號

(責編:李威、賴悅)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