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折紙達人秦坤:小愛好也可以成就大事業

蔣正春 謝洋

2016年12月06日08: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秦坤(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秦坤作品:魔獸杜隆坦

  秦坤作品:ObeLisK三頭龍騎士

  坐在飛機上,周圍的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秦坤修長的雙手上。一張方形紙在他的手中被來回翻轉折疊,慢慢地變成了一隻小兔子。

  從桂林到北京的2小時40分鐘裡,秦坤憑借折紙又贏得了一票小粉絲。這位蓄著一頭黑長直發、頗具“搖滾范兒”的男生,每次出門都會隨身攜帶著幾張專用紙,用於折疊練手,“別人用筆記錄生活,我會用折紙作品記錄我的生活。”他說。

  折紙,這種常人看來是小朋友的游戲,卻被秦坤玩成了一門藝術。他的折紙作品不僅被在社交媒體上被廣為傳播,還賣到了海外,他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推廣折紙藝術。他用自己的經歷証明:小愛好也可以成就大事業。

  模仿容易原創難

  11月9日14時,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走進位於廣西桂林市七星區穿山東路的秦坤的工作室,一打開房門,各種生動的動物折紙作品映入眼帘:牆上挂滿了姿態各異的錦鯉,好似在水中追逐、嬉戲﹔櫃子裡的麋鹿,微微仰著頭,一副勝利者的姿態﹔展架上的昆虫連纖細的觸須,甚至肢體上的根根倒刺都能看得分明。

  秦坤最初接觸現代折紙是在2003年,他偶然在一本雜志上看到國外折紙大師們的折紙作品。那些造型極為復雜、構思奇巧的作品,讓他對現代折紙藝術的魅力深深著迷。他開始有意識地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在各大專業論壇學習交流。2008年,為了安心鑽研折紙,他辭去了攝影方面的工作,回到了家中。

  每個人學習折紙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秦坤也學習仿折了很多國外折紙大師的作品,由於其作品整形的獨特性,放到網上后引來不少的關注,但也有網友批評他原創性不夠,甚至還有人指責他抄襲。

  秦坤表示,網上有些他的仿折作品沒有標注原作者,並非有意誤導外界。在折紙界,原創作者一般都會將作品的設計圖公布於網上,用於交流分享。他在微博上注明自己發布的是仿折作品,但被人轉發時常常就會漏掉這些信息。雖然圈內人知道他是仿折大師的作品,但圈外人就很容易產生誤會。

  在秦坤看來,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關注,也說明了在折紙創作中,模仿容易原創難,大家越來越期待有創意的原創折紙作品出現。

  德古拉伯爵是秦坤頗為得意的一件原創作品,他用一張65厘米×65厘米的正方形紙, 不粘貼不剪裁,完成了德古拉的全身像,不僅神態、五官、頭發、服飾等細節栩栩如生,連他肩膀上的蝙蝠也呼之欲出。

  為了表現德古拉伯爵的高貴、神秘、專情,秦坤一遍又一遍通讀德古拉伯爵的故事,研究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的原始形象。他認為,“蝙蝠停留在德古拉肩膀上的模樣,抬頭傲視前方,更符合德古拉伯爵嗜血之王的氣質”。

  “作品面部表情神態是最難把握的。這個作品有沒有靈魂,有沒有感情,是否生動,就在於面部表情神態。這是折紙中最難的地方。”秦坤說,一件折紙作品,需要經過上千次甚至更多的折疊,從作品設計圖到折疊出這樣一個人物,他花了近20多天的時間。

  同一張設計圖,不同的人折疊出來的成品差別也很大。秦坤表示,折紙背后的秘密在於,按照設計圖折疊,隻能折出基本型,怎麼整形,使效果更為生動,還得看自己的悟性和積累。為了讓自己所創造的動物看起來像真的一樣,每去到一個城市,秦坤都會去動物園,看自己沒有見過的動物,常常在動物園一待便是一天,觀察動物的神態、骨骼、習性。

  把愛好發展成自己的事業

  隨著折紙技藝的成熟和對折紙藝術的研究,秦坤在圈內慢慢積累了一定的聲望和知名度。2009年11月,秦坤受邀參加暨南大學舉辦的第三次現代折紙藝術展,這是他折紙以來第一次參展。而通過認識圈內的廣告公司、商家,秦坤也得到了一些參加商業活動和作品展的機會,他發現靠折紙也能獲得可觀的收入。

  2014年,秦坤把早期的原創作品德古拉伯爵系列等放在Facebook、Flickr、Twitter等國外網絡平台上展示后,他陸續收到歐洲一些藝術協會發來的參展邀請,這對秦坤來說是一個莫大的肯定。但通過閱讀文獻,他了解到,折紙雖然起源於中國,但是折紙藝術卻是在日本發揚光大的,雖是“紙”的故鄉,中國折紙的發展水平卻遠遠落后於世界。他萌發了這樣一個想法,他要在國內推廣這門技藝,讓更多的人知道折紙。

  2014年8月,秦坤用自己攢下的積蓄在桂林市租了一間房,開設了他的個人工作室,並成立紙爵殿堂折紙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正式走上創業之路。秦坤明白,創業從來不是自己一個人能干的事,他需要一個團隊。他招募對折紙有所了解,同時在市場、策劃、媒體宣傳等方面有經驗的人加入團隊,自己主要負責折紙作品技術這方面。

  今年4月,在桂林萬達廣場,秦坤舉辦了自己在國內的首次大型折紙藝術展。為了籌備這次活動,他們從國外進了2.28噸紙。

  一張邊長均為10米的正方形紙,十幾個人在上邊來回走動,聽秦坤的指揮進行操作。一個月的時間,秦坤和他團隊成員連續奮戰,每天從早8點工作到第二天凌晨3點。他們結合電影《迷幻森林》,以動物為主題,完成了一系列高度為2∼4米的藍鯨、長頸鹿、大象等折紙作品。活動期間,商場的人流量創下了記錄,也吸引了大批桂林本地藝術人群的到來。

  每次展示都是對折紙藝術的推廣

  “讓更多的人認識折紙。”帶著這樣的一種使命感,創業之初,秦坤想通過走折紙教育這條路來推廣折紙。但慢慢地,他發現,從教育著手來推廣,其實很難。不僅是在桂林,就是在全中國,知道折紙這門藝術的人都太少了。在中國的教育這一塊,受限於家長的要求,孩子都專注於課本,學習藝術也有局限性,“他們都會學一些熱門的,鋼琴、書法、繪畫啊,很少人願意去學這門冷門的藝術折紙。即使折紙對一個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計算能力有著一個很好的鍛煉。”

  2015年開始,秦坤的團隊主要做商展、藝術作品展,“一個商展做下來,會有更多的老百姓對我們有了認識,我們之后再去做教育推廣,這樣會更容易些。”

  對於文化熱點,他也會及時跟進。去年國產電影《大聖歸來》熱映,他馬上創作了一件齊天大聖的折紙作品,在微博上收獲了600萬次的點擊量。

  而隨著名氣的日益提升,亞洲和歐洲各國的一些愛好折紙藝術品的商人、企業家以及收藏家在看到秦坤折的精品后,也會出錢購買。但秦坤會有意識地保留一些作品,用於自我展示。

  “雖然有時一個作品也能賣出一個不錯的價錢,但去年我隻賣了1個。我要運營公司,還要給員工發工資,這些都需要很多費用。”秦坤說,參加商展,按客戶需求創作折紙作品,是他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

  秦坤公司的市場部負責人表示,現在團隊還處於一個嘗試發展的階段,國內很多地區還缺乏對新事物寬容和鼓勵的環境,商展業務的前景如何也不好估量。

  為了讓公司更好地發展,秦坤和他的團隊也在嘗試與廣告公司合作,幫一些企業做產品設計,以及參加電視台的活動拍攝。就在今年9月25日,秦坤受北京GE通用公司的邀請,從桂林飛往北京和上海兩地,為他們所出的新產品設計對應的折紙作品,用於廣告宣傳,這是他第一次將折紙與影視兩門藝術形式結合起來。

  “每次展示,無論通過什麼形式,都是對折紙藝術的推廣,希望國內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門藝術。”秦坤說,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能讓中國的折紙文化由冷變熱。

(責編:陳鍵、賴悅)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