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謙做過10年的程序員,直到去年,他以合伙人身份加入天使投資機構中科樂創,轉而從事投融資平台建設工作。
兩種不同經歷碰撞出火花。在中科樂創的工作中,楊謙接觸到大量的投資人,看著這些辛苦的同行,他逐漸萌生出一個想法:“投資經理一年要在1萬多個天使輪項目中挑選50∼100個進行投資,平均每天要花3∼5小時看項目商業計劃書,十分浪費精力。能不能出現一個工具,幫助投資人能從項目篩選工作中釋放出更多精力,也有助於優化行業的資源配比?”
這成了國內第一個人工智能創投機器人——阿爾妮塔誕生的契機。上月22日,這項利用智能大數據,志在解放投資人的技術在北京正式面世,中科樂創隨即為它配置了10億元的量化投資基金。
雖然看起來有了光明的前景,可阿爾妮塔發明的過程並不簡單。和大數據打了10年交道的楊謙最早是在網上看很多創投公司公開的數據資料之后,開始設想能否用技術建立一套人工智能系統,將全網的投融資數據納入,量化投資邏輯,從而建立出一套完整的算法,使之幫助投資人進行項目數據分析並輔助投資決策。
一個令他堅信的邏輯是,人工智能必將在創投領域施展拳腳——整個創投領域已經是超過4000億元的市場,永遠依靠純人工判斷的“刀耕火種”似乎並不是辦法,理性科學的機器應該成為必要的輔助。
“如果你能做出來,我就投資你!”楊謙把自己構思告訴了中科樂創的創始人CEO紀順友,后者將信將疑地和他打了個賭。
“這個產品比過去經手的任何產品都要難很多。”楊謙知道自己面臨的挑戰,至關重要的就是組織靠譜的團隊。除了同在中科樂創做產品經理的王輝,楊謙還找到剛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畢業的楊雪峰。
順著在創投領域應用人工智能的思路,阿爾妮塔成立了機器學習和投資研究兩個核心團隊,運用知識圖譜、語義分析等人工智能技術,使機器人阿爾妮塔能主動獲取和提煉全網投融資數據,並在投資研究團隊的幫助下,不斷完善模型。
經過楊謙等人的悉心“教學”,阿爾妮塔變得越來越“聰明”,並掌握了數據可視化技能:用戶可以在對話問答界面直接與機器人阿爾妮塔“交談”,從中了解行業趨勢及項目發展情況,也可在阿爾妮塔的協助下完成項目盡調和投資決策。
當然,阿爾妮塔絕不止步於創投數據提供功能,更讓楊謙等人自豪的是,他們發明的這個創投機器人還可以對創業項目進行評級。首席技術官楊雪峰說:“阿爾妮塔作為以數據為依托的綜合評價體系,核心的特質是通過算法來進行股權投資決策,通過‘評級’的概念來判定創投項目的‘可投性’。”
3重模型,6個要素,148個細分行業,386個量化指標,共同構成了阿爾妮塔的評級體系。在楊謙看來,市場上同類的創業投資顧問和人工智能機器人在這點上是遠遠不能與阿爾妮塔相媲美的。“這些競品更像是數據搬運工,它們僅僅隻能展示數據,只是個搜索引擎”,他說,“而阿爾妮塔是有學習能力、投資邏輯和判斷力的,它能為使用者直接帶來結論性建議。”
不僅優於競品,在楊謙看來,他的機器人甚至比人類還要“靠譜”。據他介紹,阿爾妮塔評級是基於大量數據樣本訓練和結果導向來復原的評級標准和權重,因此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決策噪聲和決策偏差。但是人是有情緒的,總是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從而使項目評價不准確。楊謙打了個比喻,“比如今天陽光明媚,投資人可能會心情好,對評價項目就比較積極。天氣不好,則對項目評價比較消極,項目因此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所以還是機器算法更靠譜。”
“阿爾妮塔模型對結論的精度要求,是必須到達可以直接投入實際資金的程度。”王輝補充說,阿爾妮塔對創業者也適用。隨著數據的豐富、算法模型的完備,阿爾妮塔所面向的可能不僅是創新企業,也可以面向其他小微企業﹔不僅僅是一級市場股權投資,也有可能涵蓋債權投資,潛在客戶也將拓展到更多的類型。
目前,阿爾妮塔累計對1萬多個項目進行了項目評級,並對1370多個項目進行了深度分析,最終推薦了66個待投項目。截至目前,已有23個項目獲得了下一輪投資,且有成功推出的案例。
關於未來,楊謙也有他的一番考慮,“我們將深度挖掘項目評級潛力,擴展阿爾妮塔的適用范圍,讓它在銀行、P2P等多領域也大放光彩。最終,所有項目都到這裡評級,將阿爾妮塔培養成一個行業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