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中國20年內如何趕超美國

錢軍

2016年12月05日08:37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近年來,美國作為世界惟一超級大國的道路似乎越走越難,而一個崛起中的中國正在不斷趕上。中國到底會不會超越美國?何時能超越美國?成為縈繞在很多人心頭的疑問。

  筆者認為,從經濟增速、增長原動力、人才和創新等方面來看,中國在20年內必將全面超越美國。

  目標一:

  經濟體量達美國2倍

  為什麼要定在20年?

  首先從經濟體量開始算,按照官方匯率折算,中國的GDP(美元計算)現在是美國的70%不到,但官方匯率肯定是低估了中國的經濟體量,這一點是毫無疑問。另外一種算法就是購買力平價(PPP),這個數字世行和IMF的稍微有點區別,但按照這兩個購買力平價數據計算的中國GDP都已經在2015年與美國持平了。

  中國每一年的增長率都比美國要快,而美國經濟危機以后的長期增長率很可能在3%以下。如果以世行2014年底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和美國打平為基准,再往前看,隻要中國的平均年增長率是美國的兩倍或更高(也就是說中國年增長率是6%或更高,而美國年增長率在3%或者更低)的話,到2035年中國的經濟體量,按照PPP計算,就是美國的2倍了。

  不過,經濟總量以平價購買力計算也存在爭議,有人說可能高估了中國、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為什麼會高估呢?比如實際通脹率以及某些行業的成本被低估等。

  在筆者看來,即使現在中國經濟總量還不如美國,兩者之間的差距應該也是非常小的。總而言之,20年內中國經濟體量是美國的2倍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目標二:

  人均GDP相對美國翻番

  當然經濟體量只是一個方面,其他比如人均GDP。

  目前如果按照官方匯率,中國的人均GDP還比較低,為8000美元,美國人均GDP是5.5萬美元,差距還很大。如果用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大概是14000美元,全球排名在79到85位,應該說剛剛跨入中等收入國家,按此計算中國的人均GDP大概是美國的1/4(PPP計算方法以美元為基准,所以美國的PPP值不變)。從20年的跨度來看,如果中國的人均GDP相對美國翻一番,也就是說20年后中國的人均達到美國的一半,而中國的總量至少是美國的2倍,如果能到這樣的人均水平,中國絕對就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了。

  再以韓國為例子,1950年韓國的人均GDP是非洲水平,也就是處在世界最窮國家之列,60年過后,以購買力平價計算,韓國的人均GDP已經和法國一樣了,它用60年從最窮國家跨入到最富國家的行列。這也應該是我們中國下一步發展的目標: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跨入世界富裕國家之林。

  我國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1980年,GDP不到美國的10%,花了不到35年現在已經跟美國一樣了。這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的經濟發展奇跡。如果再花20年我國的經濟體量是美國的2倍、人均是它的一半,這將同樣是非常偉大的20年。

  目標三:

  挖掘內需原動力促增長

  那麼,中國是否會有重蹈日本“逝去20年”(1985年,美、日、德、英、法簽署“廣場協議”啟動了日本經濟的由盛轉衰,不斷升值的日元、大量的熱錢和有利的杠杆投資機會帶來空前的資產泡沫,隨后採取的緊縮性措施使經濟泡沫破滅)覆轍的可能?

  筆者認為,我們跟日本不一樣,我們增長的原動力來自於內需,具體來說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是億萬中國老百姓要過上更富裕更好的日子。

  改革開放30年完成的偉大業績就是讓3億到6億人脫貧,接下來的30年如果這中間很多人的人均收入再翻番,我們就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我們的企業、服務隻要是滿足這幾億人消費方面的需求,中國的經濟就可以持續高增長,這個就是所謂的內需拉動的發展。

  在這一點上,我國相對印度、俄羅斯等其他新興經濟體也是有優勢的:印度的制造業規模很小,因為發展的基礎設施和構架沒搭起來,而俄羅斯的經濟非常單一,連很多日常用品也必須依靠進口。我國有非常完整的制造業,也有足夠多的服務業,而且發展得非常快。

  自從英國脫歐以后,尤其現在特朗普即將上台,美國以及整個發達世界對我國的出口是不利的。我們要做好思想准備,今后三五年的貿易環境可能不會那麼好。但這也是個機會,讓我們的經濟更快轉型成為內需,尤其消費、服務業和科技拉動。短期內出口雖然還很重要,但我們已經不依賴出口拉動增長了。

  反觀美國,已經老大自居多年,所謂大美國主義的經濟含義就是美國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別國照搬其經驗就可以了。這樣一來,它內生的創新動力可能是有限的。而中國仍然處於高速發展和變化之中,可以借鑒美國和別的很多國家的經驗,最終可以追上並且趕超。

  目標四:

  完善人才政策吸引回流

  無論是經濟制度還是政治制度,筆者認為有兩方面是很重要的:一是資源的配置﹔二是如何把人的資源用好。

  從資源調配來看,我國的機制肯定是有優於美國方面的。美國現行制度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政府不作為,兩黨均衡而政黨可以被持極端意見的官員綁架,導致政府什麼也做不了。幾年前美國政府由於無法達成債務水平的協議就關門了,導致全世界的債務以及金融市場陷入混亂和僵局。

  反觀我國,很多時候以政府為核心可以統籌和調動資源去做一些事,比如說高鐵、航天、基礎建設、基礎到高等教育等,這些都是有利於長期經濟增長和民生的。

  從人的資源利用來看,衡量一個制度好壞的關鍵是能否把最合適的人選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人才與崗位匹配好了,需要合理的激勵機制,同時也要有監督機制。如果這些都做好了,這就是個好制度。如此看來,我們已走了跟美國不一樣的路。

  在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必須要靠創新和人才。筆者認為,在這方面我國也可以全面趕超美國。

  目前,我國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投資量很大,這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人才政策也很重要。美國現在一流大學讀理工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中,應該2/3或者更多的學生不是生在美國的,很多是中國學生。筆者認為,中國其實不用去挖空心思搶外國人才,隻要給從中國出去的能人創造好的條件,吸引他們回國。

  實際上,中國如果能把生活條件,包括醫療、教育、空氣質量等再進一步提升,相信回來的人會更多。不但是中國人,外國人也會來的,現在美國好多中上階層家庭的孩子學中文的很多,因為他們看到中國有機會。隻要生活環境有保障,中國有機會,人才就會回來。

  (作者系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錢軍,本文由本報記者趙怡雯根據其關於“中國能否在20年內全面趕超美國”這一話題的公開辯論整理而成)

(責編:陳鍵、賴悅)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