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80后“農創客”: 回到田間忙創業

林凱

2016年11月28日09:41  來源:經濟參考報

  出生於1988年的蔡義陽是三明市尤溪縣台溪鄉東山村人。2013年他從福建師范大學畢業后,在福清一所小學當了一年的體育老師。2014年9月,他辭職回鄉,靠著籌集來的近40萬元創業資金,創辦了三明市沈源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成為首家入駐尤溪縣閩中電子商務產業園的商戶。

  “現在國家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我也很看好農村市場這片藍海,想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為家鄉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蔡義陽說。

  據蔡義陽介紹,公司與農戶建立合作關系,採取“線上+線下”的模式,線上主要銷售筍干、茶油、茶葉等當地特色農產品,線下則為尤溪縣內的各個KTV、飯店配送水果、大米等。

  目前,三明市沈源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的農戶已達100多戶,覆蓋尤溪縣五六個鄉鎮。2015年,公司營業額170多萬元,其中線上銷售營業額40多萬元,利潤在18萬元左右。

  和蔡義陽一樣,莆田市仙游縣蓋尾鎮后井村的林芹美也是一位“農創客”。六年前,“80后”姑娘林芹美告別了從業多年的建材行業,回到老家的田間地頭。2010年,她牽頭成立了百裡地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大米、地瓜、花生、綠豆、蓮子等幾十種農產品。

  林芹美說,現在的老百姓都很注重食品安全。“回來發展生態農業,一方面是想把這裡優質、健康、安全的農產品賣給有需求的老百姓,另一方面也是想轉換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幫助村民們致富。”

  目前,林芹美的百裡地合作社共有106戶農戶,在莆田當地的種植規模超過2000畝。2015年,合作社年產值3000多萬元,利潤600多萬元。為了更好地讓產品外銷,林芹美還在莆田市區開設了三家生態農業體驗店,並開通“微商城”,發展了近百位“微商”代理。

  為了給“農創客”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國家和地方政府不斷出台利好政策。農業部在2015年7月發布“推進農民創業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力爭三年努力,形成農民創業創新發展新格局。福建省也出台了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十二條措施。通過引導農民逆城市化回流到廣闊的農村創業,以個體帶動整體,福建一些地方正逐漸改變“靠山吃山”的面貌,向新型農村邁進。

  位於莆田市仙游縣榜頭鎮的泉山村耕地稀缺,早期村財來源主要靠村裡的幾家磚廠。前幾年磚廠紛紛倒閉,產業出現斷層,村民們隻好外出謀生存。“60%以上的村民在外打工,留下老弱婦幼,村裡冷冷清清。”村主任林志仙說。

  為了幫助村民增收,村裡鼓勵農民創業。2015年6月,總面積2150平方米的電商城在泉山村拔地而起。店鋪月租每平方米3到5元,吸引了許多農戶入駐。

  林志仙說,村民們將自己制作的佛珠、挂件、特色農產品等放到網上銷售,“一般的家庭年收入20萬元左右,做得好的一年有上百萬元。現在大部分村民都回來創業了,在外務工的剩下不到10%。”

  盡管享有政策紅利,受自身局限和創業環境的制約,“農創客”的創業之路仍不平坦。“土地和廠房,一般都是租用的,銀行方面不認,所以貸款比較困難。”林芹美說,她們遇到的首要問題是資金緊缺。蔡義陽說,從事農業經營比較辛苦,而且周期比較長,年輕人都不太願意干。和城市相比,村裡的資源環境、生活配套等都比較欠缺,難以吸引、留住人才。

  福建農林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朱朝枝建議,各地為“農創客”提供必要的見習、實訓服務,幫助其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創業創新能力。在生產上,幫助農民嚴把質量關﹔在營銷上,運用互聯網技術,幫助創業農民找到適合的銷售渠道和宣傳方式。同時,加大專家引進力度,加強相關項目的課題研究。

(責編:陳鍵、賴悅)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