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轉瞬即逝,再過兩天,就將是創業板正式挂牌七周年的紀念日。回溯創業板走過的七年,總市值同比增逾38倍、當初的“28星宿股”現如今也擴容至546家,不少成長性企業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創業板同時還成為了醞釀牛股的溫床,近97%的創業板公司股價出現上漲,讓諸多証券市場望塵莫及。不過,退市通道保持“零記錄”卻讓創業板一直備受市場詬病,而退市機制何時“破殼”也成為市場最大的期待。
總市值增逾38倍
在2009年10月30日,被稱為創業板“星宿股”的寶德股份等28隻股票正式在創業板挂牌,創業板的萬億元市值夢也正式踏上了旅途。
在過去的七年時間裡,創業板的總市值迅猛增長,現如今的總市值不僅突破了萬億元,而且同比增幅超過了38倍。深交所公開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09年10月30日,包括28隻股票在內的創業板上市公司總市值僅約1399.7億元。而截至昨日收盤,創業板的上市成員已經擴充至546家,較2009年增長了18.5倍。目前,這些企業所對應的上市公司總市值高達約5.49萬億元,較七年前創業板的總市值同比增長了約38.2倍。
令人欣喜的是,在過去的七年時間裡,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企業在創業板市場得以發展壯大。有數據顯示,創業板公司平均收入規模已由2009年的3.05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11.0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3.9%﹔淨利潤經歷了2012年的小幅下滑后迅速回升,2015年平均淨利潤達1.2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2.9%。“創業板發展的七年以來,事態總體是良好的,而且創業板的功能打通了對創業企業到資本市場退出的途徑,也給大量的創業者提供了跟資本市場結合的機會,同樣給很多的投資人提供了通過投資創業板獲得比較好的投資回報的機會。”英大証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如是說。
具體來看,創業板公司上市后大部分實現了快速發展。諸如,在2009-2015年期間,可統計的創業板上市公司共有402家,其中有389家上市公司的營業總收入同比出現上漲,佔比高達96.77%。同時,有334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幅度超過100%,其中,上海鋼聯更是以192倍的漲幅成為“營收增長王”。數據顯示,在2009年,上海鋼聯的營業總收入約為1.11億元,而截至2015年末,上海鋼聯的營業總收入已經猛增至214億元。
相比之下,創業板公司在2009-2015年期間的淨利潤同比增長率則表現相對遜色。統計數據顯示,可統計的402家上市公司中,業績同比增長的有284家,佔比約70.6%。尤其讓投資者不解的是,營收體量雖然呈現爆發式增長,但上海鋼聯的業績卻不增反降。在2009年,上海鋼聯歸屬淨利潤約為1966萬元,而在2015年,上海鋼聯的歸屬淨利潤卻巨虧2.5億元。
近97%個股上漲
相對於A股主板市場,創業板雖然年輕,但創業板過去七年以來的市場表現卻十分亮眼,尤其是創業板內的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可謂牛氣沖天。
同花順iFinD顯示,以后復權(分紅再投)指標計算,目前包括欣泰電氣在內,創業板市場共有546家上市公司。而在近七年以來,從上市公司登陸創業板市場起算,截至昨日收盤,共計有527隻創業板股票上漲,佔創業板股票總數量的96.5%。具體來看,在上漲的527隻創業板股票中,期間累計漲幅超過100%的就有411家,佔創業板股票總數量的比例高達75.27%。也就是說,在統計時段內,有逾七成的創業板股票股價成功翻倍。與此同時,包括爾康制藥等56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累計漲幅超過500%。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創業板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還醞釀了5隻累計漲幅超過10倍的超級大牛股。統計數據顯示,統計期內,在2010年8月12日上市的樂視網累計漲幅最大,約為1720%。短短的六年多時間,堅守樂視網的投資者最高可以獲得逾17倍的投資回報。除了樂視網,旋極信息、暴風集團、金科娛樂和飛利信也都躋身10倍大牛股之列,在統計期內的累計漲幅分別為1383.22%、1186.4%、1053.74%和1049.91%。而位列漲幅榜單第六位的網宿科技,漲幅也高達978.91%,距離10倍牛股僅一步之遙。
而同期內,包括欣泰電氣在內的下跌的創業板股票僅有19隻,佔創業板股票總數量的約3.5%。其中,極有可能成為創業板強制退市第一股的欣泰電氣跌幅最大,期間累計跌幅高達73.09%。除欣泰電氣之外,熊股榜單中跌幅超過30%的成員還有向日葵、易成新能、天龍光電、乾照光電以及龍源技術,對應的累計跌幅分別為54.34%、51.28%、47.45%、39.31%和36.85%。
退市機制仍待“破殼”
雖然七年以來成績滿滿,但創業板七年以來的“零退市”紀錄卻一直未破,而創業板的退市通道保持“零記錄”卻一直備受市場詬病。因而,能否徹底打通退市通道也成為市場對創業板未來發展的最大期待。
截至目前,除了因欺詐發行而處於暫停上市狀態的欣泰電氣命懸一線等待“宣判”之外,尚未有任何一家創業板公司正式退市。“創業板絕大部分公司業績、經營狀況是向好的,但也有一些公司經營業績連續低迷,通過非經常性損益科目等財務手段彌補虧損在退市邊緣徘徊,還有一些企業的違法違規行為十分嚴重,諸如欺詐發行的欣泰電氣,這些企業都應該被踢出創業板市場,從而提升創業板整體的投資質量。”北京一家小型投資機構負責人稱。
在滬上一位基金經理看來,創業板公司的定位原本就是成長性較好的創新性企業,上市的條件相比之下較為寬鬆,因而,在退出機制方面,更應該加強監管。“應該充分利用市場化調解機制,實現企業的優勝劣汰,這樣才能保持創業板市場的活力與質量。”該基金經理稱。
而在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看來,創業板市場隻進不出的狀態亟須改變,暢通合理的退出機制對於創業板市場具有深遠的意義,不但有利於上市公司防范市場風險、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而且對創業板的長遠發展具有巨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當前,創業板退出機制不暢通的問題已經成為嚴重影響整個市場創新與活力的大問題,亟須通過建立和完善新三板市場、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等舉措,為創業板市場的退出機制提供順暢的路徑圖。”宋清輝如是說。
此外,李大霄還認為,七年以來,雖然創業板的市場擴容相對比較快,但市場化的程度依然不夠。“審批制下創造了目前創業板的公司數量,如果完全放開可能會非常龐大。”李大霄稱。
未來機遇與風險並存
對於創業板未來的發展,多位業內人士均認為機遇與風險並存。
“近幾年,創業板公司股票漲幅整體表現較好,與很多創業板公司的業績增長有關,因而給投資者帶來了驚喜。而在未來幾年,創業板仍有可能出現奇跡。”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如是說。在楊德龍看來,創業板公司股票未來可能出現比較大的分化,一些真正有成長性、在行業中能夠取勝的公司,依然會給投資者帶來比較好的投資回報,而高科技、新興行業可能會有機會,諸如市場期待較高的3D打印、新能源、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行業或者板塊,或有較好的公司涌現出來。但一些單純講故事的公司,則可能會出現股價的下跌,投資者需要防范相關的風險。而李大霄也認為,從目前的創業板估值情況來看,相對中小板、主板等市場估值偏高,所以從投資者的風險和回報來看,還是創業板的投資風險相對偏大一點。
而對於即將開通的深港通對創業板的影響,楊德龍認為對創業板的影響是雙面的。“一些高質量、能夠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創業板公司會吸引一部分外來資金,屆時創業板個股的分化會加劇。”楊德龍表示,深港通開通之后,部分創業板公司也被納入深港通的范圍。由於香港的創業板估值較低,A股的創業板估值較高,導致創業板的估值受到壓制,特別是一些沒有業績支撐的題材股,可能面臨著一定的下跌風險,但是真正優秀的創業板公司還是存在很大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