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創投

馬雲:“討厭互聯網”是缺乏遠見的馬車夫思想

人民網記者 陳鍵

2016年10月21日13:27  來源:人民網-人民創投

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中)
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中)

一個人要成功,靠情商,一個人要不敗,靠智商﹔幾乎每個國家的企業,都有強大的文化作為背景﹔很多人討厭互聯網,這是缺乏遠見的落后思想,是馬車夫思想。這是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10月20日在清華大學發表的觀點。作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馬雲走進清華EMBA課堂,分享他對商業、對文化、對未來的看法:

成功靠情商,不敗靠智商

我是一個老師出身,學的是師范,在大學教了六年書,創業的過程中,我有一個東西從來沒丟過,那就是當老師。我花了可能比其它任何一個CEO都要多的時間,在外面交流、講課、聊天。

可能沒有一個像我這樣高調“到處去講”的人,這是職業病。老師很重要的職責就是分享自,很多知識不是老師的,但是你必須要去分享。我在大學裡面教了六年書,其中做了三年班主任,當班主任的經歷,讓我受益匪淺。我當老師學到了兩樣東西:

第一,老師永遠希望學生超過自己。當CEO的一定要有的一個素質。天下的老師都希望這個學生當老板,那個學生成為銀行家,有的學生成為縣長、書記,還有的學生當優秀的科學家。沒有一個老師希望這個學生被“雙規”了,那個學生破產了,還有的進了監獄。所以,老師最佳的產品就是學生,學生越好,老師才會越好。

這是我當老師學到的第一樣東西,這麼多年來,伴隨我整個生命。我真正出來創業是在1995年,那一年我離開大學,但是“當老師”是我永遠的一種職業病,我希望加入阿裡巴巴的員工每個人都超越我,都超越自己,這是骨子裡的東西。

第二,老師很重要的職責就是經驗分享。不管別人要聽不要聽,你要自己知道的要跟大家分享。即使我不懂,很專業的事情,我也要學會之后再分享。老師還要不斷學習,在中國企業家裡面,這方面估計我應該排前十個。創業以來,我沒有再回大學認認真真坐下來聽過一個月的課,但是我跑了很多國家,很多公司。

比爾·蓋茨、巴菲特……隻要是全世界今天還活著的那些“老大”、企業家、政治家,有機會我都願意見,這都是學習,並非隻有坐在校園裡面才是學習。我書確實看的不多,這點我承認,但我從來沒說過讀書無用。

一個人要成功,靠情商﹔一個人要不敗,靠智商。你情商很高,搞定一個人,搞定一個機會,也許就起來了,但是你要不敗,一定是靠智商,提升智商就要你不斷地學習。

智商低的人,沒有人願意跟著你干的﹔情商低的人,是沒有辦法管理一批智商高的人。智商高的人有時候是很難管的,你如何用情商?我所說這個情商不是用來跟人斗。

一個老板要成功,絕大部分要有三個“商”,第一情商(EQ),第二智商(IQ),這兩個之外,還有一個愛商,大愛之商。如果你沒有對未來、社會、人有一種愛心的話,真正的人才不會跟著你的。這三個“商”合在一起,你才能成為一個領導者。

我自己覺得,“老師”這個身份比我另外一個身份重要。你們看各種各樣的老師,老師的成功往往是從學生當中學到很多東西。

我過去覺得,自己可能跟其他企業家的區別在於,我喜歡把人當書去看,而不是把書當人看。有些書我看了第一頁或是前面幾頁,就知道后面的故事。你是能夠感覺到一個人的境界,一本書的境界。有些書,我翻了就扔掉,有些書像老子的《道德經》,儒家的《論語》,可能看十年,有空沒空都要看,短短幾十個字,我可能看三四個月,還在翻來覆去的看,中間是要慢慢去體會的。

“會戰者不怒” 企業家要有文化自信

最近大家都在講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很重要的一點,是基於你對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上個月,我在美國紐約參加一個很有名的機構的座談,我是一個中國人,他們把所有的高管叫過來跟我對話。大家都提到一個問題,中美之間的沖突,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我聽到他們都在批判我們中國這個不對那個不對。

我說:中國是以“儒釋道”文化為基礎的,請問大家都在批評中國,在座二十幾位,請問誰看過老子的《道德經》?孔夫子是你們所有人都知道的,在座的有沒有人看過一篇《論語》?有沒有人看過一篇我們的佛經?這些老外們說“沒有”。我告訴他們,我看過五遍《聖經》。雖然我沒在美國讀過一天書,但是我在大學時候學英文,把《聖經》當作英文教材來看。我們的“儒釋道”文化之強盛是老外沒有體驗到的。對另外的文化不了解,你就沒有資格批評。

幾乎每個國家的企業,都有強大的文化作為背景。而文化的根源是跟宗教、信仰是有關的。什麼是中國企業?對中國企業家而言,我們當然可以學日本、韓國、歐美,但人家是有文化根基的,歐美這套體系有基本的基督教文化,以色列企業有自己的文化,日本的企業也是有自己的文化。多年以前我開始覺得,如果阿裡有一天能夠成功的話,必須要在中國文化裡面找到自己的根基。

所以我才會去聽聽道家講的,他們說得很有道理。無為而治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大家明白沒有?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我的理解,“無為”就是你明知道沒有結果仍為之。說透一點,不管你多牛,來的地方不同,但去的地方一樣,全是火葬場,人都要死的,為什麼還要那麼努力?企業也一樣,從企業成立第一天起就要想好關門的那一天,但是仍然要快快樂樂的過好每一天。道家還講究和諧,跟自然的和諧。

關於企業管理,很多人都在學習MBA課程。這麼多年了,我覺得MBA是很了不起的一個東西,它的體系很好,但是不要以為學好了MBA課程就一定能做好生意。另外,MBA課程講了太多成功案例,我認為企業家應該多學習失敗案例,商場如戰場,商戰是沒有演習的,沖出去,來一遍行不行,不行,失敗就破產了。做生意的人都是聰明的人,那麼多聰明的老板倒下了,為什麼有人就沒有倒下?

我走訪過很多老兵,老兵很有意思,他會告訴你,要知道哪個位置有冷彈,哪個地方有地雷,你得搞清楚,保存自己才能活下來。類似的,我們也必須學習其他企業失敗的經驗教訓,千萬不要把MBA給神化了,MBA課程能讓你在看公司的戰略時更加清晰,但它只是一個工具,不要以為有了工具你就能成功。

儒家思想在中國是最牛的。儒家思想講社會管理治理體系,講人與社會如何和諧相處,你能從這中間能夠學到很多牛的管理。真正的管理是什麼?管理是管理人性。我對技術了解“很遙遠”,但是,對人性的理解,對社會未來趨勢的把握,是可以學習的。儒家思想很了不起,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靠的是儒家思想,它有很多東西在裡頭。大家要認真的去體會。

佛家思想講究人與心之間的配合,你在佛家思想中也能學到很多東西。你生意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沒有佛家思想是不行的。如果你在競爭之中沒有道家思想,也沒有機會贏。如果公司長到一定程度,你不懂得儒家思想中組織體系建設的思路,你沒有機會能夠持久。當然你要在走向全球,如果你不懂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文化,也是沒有辦法走遍世界的。

我自己覺得做生意就是一個學習過程,如果你不了解你的員工,你的企業,就不可能有創新。如果你不去了解你的競爭對手,你的企業永遠不會成長。

道家講心中無敵,無敵於天下,這不是不尊重對手,而是真正尊重對手,才懂得我的對手在更高位置。如果有這種狀態,你的企業自然會做得不一樣。關於競爭思想,基督教更多講到的是黑與白,而道家講的是黑白交融。如果你做生意,碰到競爭,火氣特別大,恨不得把競爭對手按到馬桶裡,你是做不長的,因為對手到處都在,按死了這個,還出來一個,你就變成了一個“職業殺手”,你成不了大事。

我們在競爭過程當中,要尊重對手,“會戰者不怒”,真正會打仗的不會生氣的。為什麼計算機會超過人類?因為計算機沒情趣。我下圍棋,一定找比我技術差的人下,因為就是為找樂趣。如果被人家“殺”得痛苦,何必呢?所以會戰的真正的高手是沒有情趣的。好不容易搞起來了,被他攔腰砍斷,我會生氣,會輸。做企業也一樣,如果你動不動發員工的脾氣,甚至對競爭對手深惡痛絕,你的企業是做不大的。

誰都有可能是你的對手,小有小的對手,中有中的對手,大有大的對手,國家有國家的對手,時代有時代的對手,如果競爭過程中,你越來越痛苦,對手越來越高興,你一定做錯了。應該是對手越來越痛苦,你應該越來越高興,那就對了。競爭我們是要去思考的,你如果擔心競爭就不要做生意,擔心失敗就不要做生意。誰保証你一定不會失敗?你要擔心死就不要活著,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這麼多年下來,阿裡這幫人能保持良好的心態是很重要的,不管別人怎麼激怒我們,我們盡量做到不怒,不管市場多麼混亂,我們要冷靜,在外面特別冷靜的時候,我們內部得搞“混亂”,這個是一種調整心態的策略。所以我想,我們在整個商業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文化,學習組織的方式。我們要學習儒家組織好自己,適應社會,學習道家應整個自然環境,學習佛家如何把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統一起來。

每個做企業的人,面對的是巨大的市場與競爭,面對員工、客戶、股東、政府的監管,面對的是各種各樣不可預測的未來,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沒有強大的內心文化,就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要什麼、需要放棄什麼,就沒法做好企業。企業如人,要想明白,你們企業有什麼,要放棄什麼,沒想明白自己要放棄什麼的人,根本不明白自己要堅持什麼。這些思考都是從文化積累中出來的。

講了這些以后,我想講一些未來,我對未來的想法相對比較感興趣。我剛才講了,學習MBA課程是積累知識,你要想不失敗,一定要靠知識,但你要想成功,也許情商管用。

新技術革命的影響將超乎想象

對於未來,大家知道我對經濟學家意見挺大的,我尊重經濟學,但是我不尊重今天的很多經濟學家。我跟很多經濟學家聊過,我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很多經濟學家講得跟脫口秀一樣。經濟學家是做研究的,是根據數據來研究發現昨天的規律,以便未來的人決策時做參考。在中國,數據是最缺的。另外,有些經濟學家講的很多話其實是讓人不太聽懂,還在電視上面胡說八道。

研究昨天的人和研究未來的人有完全不同的視角,經濟學家原則上是研究昨天的,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家判斷未來。我希望企業家一定要對未來進行判斷。

我告訴大家的是,今天,人類面臨歷史上第三次技術革命,它會遠遠超過我們在座人的想象。第一次技術革命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對當時社會的沖擊超過了大家的想象,煤成為了主要的動能,人的力量比不了機器,結果是國家間的力量平衡發生了變化。

每一次技術革命出來以后,人類往往根本沒有准備。例如在第一次技術革命來的時候,汽車出來了,第一個生氣的應該是馬車夫,必須把汽車給砸了,要不砸了它他們就沒飯吃,那時候馬車夫是白領技術活,汽車來了,就沒有馬車夫了。馬車夫到政府抗議,怪汽車破壞了他們的就業。歐洲曾經出過一個法律,說汽車不允許上路。我小時候,修皮鞋可是技術活,裁縫也是技術活,我爸一個月的工資買不了一雙鞋,當然要修。結果來了一個流水線革命,這些活都沒了。

我告訴大家,未來三十年,今天的很多技術活都會消失。人類發明機器,要明白機器會比人的力氣大,人一定跑不過火車、飛機。人類發明電腦,要知道電腦一定比你“聰明”,否則你發明它干什麼?

我告訴要大家一個“悲劇”,電腦會越來越聰明,電腦會讓機器變成“人”。過去二十年,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未來二三十年我們把機器變成了“人”,機器會越來越聰明。機器要做人做不到的事情,要解決的人解決不了的問題,那才是真正的牛。二三十年以后,我們要記住,昨天的機器只是我們的工具,未來的機器將會成為人類的合作伙伴。我們必須對未來有判斷,必須要知道我這個行業會不會改變。

很多人討厭互聯網,認為它摧毀了傳統機制,這是缺乏遠見的落后思想,是馬車夫思想。你怎麼討厭都沒用,這是一場革命。而且我告訴大家,這個車已經發動了,任何一場技術革命都要五十年,前面二十幾年一定是純技術公司在折騰,未來三十年是技術在社會各方面的運用。

到現在為止,互聯網的成長剛好二十年上下,無論Facebook也好,谷歌也好,騰訊也好,阿裡也好,都在折騰來折騰去,但最關鍵的是未來的三十年,如果這些公司不能參與社會變革,不能幫助更多的企業和老百姓走向未來的數據時代,這些企業都會死掉。不要贏了一場戰役,丟失了一場戰爭。未來三十年,90%的企業都不得不變數據化,未來三十年,數據將成為真正最強大的能源,這個變革絕大部分人沒想好,包括大學教育,也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剛才看清華的資料,挺有意思,清華還是很有遠見的,已經開始進行互聯網教育。未來的大學教育,你當然可以繼續教知識,但是機器比你厲害不知道多少倍,機器不生氣,沒情趣,不怕餓,插上電“死干”。圍棋高手能想到二十步就已經是頂尖的了,但機器這哥們兩萬步都算好了,你沒脾氣。所以你要拼知識,很難,未來的大學要多關注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但是中國今天有多少大學有創造力和想象力?與機器拼知識,我反正放棄了,就等於你要跟火車比誰快,跟飛機比誰能跑遠。人和機器未來的角逐要在智慧、使命、價值觀上面。

學校的學習是什麼概念?學習和教育是兩個不同的詞,“教”教的是知識,“育”育的是文化。知識之間的差異不多,但是文化之間的差異可大了去了。文化是培養出來的,如果我們未來的孩子不在文化上多花時間,不在琴棋書畫上面努力就完了,你最后也會越來越沮喪,必須為我們后代思考這個問題,要強化“育”的部分。

我們最差的中學學生放到美國都是“好”學生。“教”我們不差,但“育”很差,“育”越差,會讓我們越來遠離世界,世界會變得非常冷酷。

所以教育、學習是兩個概念,“育”和“習”是相對文化來說的,“教”和“學”是相對知識結構來說的。對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生來說,未來三十年是學習能力的競爭,是創新能力的競爭。MBA課程設置也要思考這個問題。商業是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這兩個之間如果不結合,麻煩就大了,這是我的一些看法。

希望大家思考,未來的企業,講的一定不是工業時代的標准化和規模化,一定講的是數據時代的個性化與定制化,未來的企業拼的一定是創新能力。在創新能力當中,知識很重要,但是文化會變得更重要。如果你覺得未來不行,是你的想象力不夠,如果你認為未來就這個樣子,也是想象力不夠。MBA該怎麼樣,企業該怎麼樣?你今天的選擇奠定了未來三十年的基礎,未來的三十年,很多行業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每個人都想想自己的職業,自己的未來,自己的孩子,重新設計,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一個挑戰,這是一個機會,關鍵在於你怎麼改變自己。社會變化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會加速進行。從歷史看,世界格局的變化是昨天強的人轉瞬之間就會變得弱,當年大清王朝是很牛的,英國算什麼,后來倒過來了,結果英國還沒坐穩凳子,美國強大了,現在形勢又變了。這是我想要強調的,不是危言聳聽。它正在發生,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責編:陳鍵、賴悅)

深度原創

特別策劃

    第二屆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戰“疫”內容科技大賽 首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大賽總決賽 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創新長三角決賽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