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独领风骚” 共享充电宝如何走得更远?

卓泳

2019年08月07日08:15  来源:证券时报网

经历了市场的残酷洗礼,前两年红遍神州大地的共享经济如今已逐渐消亡,曾经的“一切皆可共享”就像神话般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放眼望去,共享单车锈迹斑斑,共享汽车强弩之末,共享雨伞销声匿迹,然而,有一类共享目前还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共享充电宝。

而早在2017年,共享充电宝运营商街电获得聚美优品3亿元注资的时候,王思聪在朋友圈高调宣布:“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而今天看来,王思聪似乎被共享充电宝火热的现象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现场调查发现,目前共享充电宝已经占据了各大商超、医院、临街店铺等公共场所,且呈现密集分布的形态。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发布的《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宝实现了稳步增长,目前用户规模达到1.5亿人次。而艾瑞咨询报告则预计2019年全年用户将达到3.05亿人。

但是,看似迎来了“春天”的共享充电宝行业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困局,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企业需正视未来人口红利渐失和技术更新迭代所带来的挑战,深耕细作寻找发展的出路。

覆盖率高达80%

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在深圳宝安区一家大型区域购物中心调查发现,在该购物中心的两层餐饮区中,共享充电宝的覆盖率达90%,几乎每一家餐饮店的收银台处都放有充电宝机座,有的甚至放了两台。从品牌来看,作为“三电一兽”的街电覆盖率最高,达80%,其次是来电。而从使用率来看,由于工作日顾客稀少,充电宝的出借率并不高,但记者留意到周六日的出借率可达六成以上。“每天都有人借,周六日比较多,有时候还不够用。”该购物中心一家餐饮店前台人员告诉记者。此外,记者在一些商务区看到,充电宝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上述餐饮店前台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充电宝是商场在征得商家同意的情况下统一放置的,因此几乎每家店都有。以此看来,这应该是充电宝和该购物中心双方达成的合作。“早期拓展时进驻商家的费用比较便宜,但现在越来越贵了。”曾经从事共享充电宝商务拓展的李先生表示,早期商家对充电宝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但现在商家普遍都很欢迎,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很大,充电宝也成了衡量商家服务好坏的一个指标。购物中心顾客张女士接受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现在出门已经很少自带充电宝了,因为许多公共场所都可以借还,而且免押金价格也能接受,比共享单车的使用率更高。

从价格上来看,记者发现从去年至今,共享充电宝的租赁价格有所提升,从1元/小时涨为2元/小时。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实际上这波涨价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整个行业都在集体涨价,有些头部公司通过设置半小时定价1元的计费模式来变相涨价。记者询问某品牌的客服人员了解到,每部机位的价格不同,因此涨价是根据区域特点而定的。

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发现,如今的共享充电宝已经从原来的押金租赁转为信用租赁,解决了共享的通病——押金带来的顾虑。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企业的运作更加透明,用户拓展也将趋于稳定,企业的盈利模式会更加清晰。

用户量或超3亿

从数据上来看,共享充电宝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发布《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市场总体实现了稳步增长,至今用户规模达到1.5亿人次,逐步渗透商场、餐厅、机场及休闲娱乐等主流消费场景。而据艾媒咨询《2019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增长将达到3.05亿人。

根据艾媒的数据,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街电、小电、来电、怪兽充电为主导的“三电一兽”格局。其中街电、小电科技、怪兽充电、来电科技的用户份额分别为40.5%、23.6%、20.9%、11.7%。

创业资本汇曾经报道共享充电宝在2017年的高光时刻,仅在2017年就发生了20笔融资案例,街电、来电、小电均获得亿级人民币融资,有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超10亿元,这其中不乏阿里、腾讯、小米等巨头的身影。而在今年四月份,怪兽充电也宣布完成新一轮3000万美元融资。回顾共享充电宝混战的时代,曾经出现过泡泡充电、河马充电、小宝充电、PP充电、创电、放电科技、乐电、泡泡充电等玩家,但这些玩家在2017年底就已相继停运,原因基本上都与资金链断裂相关,只剩几家头部企业。

在2017年底,个别头部企业宣布在部分城市实现盈利。在2018年5月,街电宣布已连续3个月实现规模化盈利,峰值订单突破180万每天。根据腾讯创业对共享充电宝所做的测算,每一台充电宝机柜,每个月的最高利润可达到1380元。

困局与风险并存

一度被认为是伪需求的共享充电宝却活出了别样的精彩,在业内人士看来,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是刚需中的刚需。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瀚对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分析,从市场来看,共享充电宝治疗了用户的“缺电焦虑症”,同时也逐渐成为商家们展示其服务质量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基础设施”,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用户,而用户的体量又决定了它会有比较好的商业模式;从场景来看,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不断增多,从餐厅、商场、KTV等娱乐休闲场所到医院、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降低了用户带充电宝出门的必要性;从成本来看,共享充电宝的收费并不低,成本覆盖能力较好。

的确,与共享单车不同的是,共享充电宝的生产成本、设备折旧和运营成本以及人力维护成本都远远低于共享单车,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盈利可期。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一台单车的正常维护费用在6~7元/月,而单个充电宝的维护成本大致在1.5元/月,而此前有数据显示各类共享单车的损耗率高达20%。

上述种种因素都可归结为投资人王刚过去所说的,共享充电宝符合他一贯习惯的模式:刚需、高频、小额大众。模式简单,能跑通能盈利。

尽管目前看来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跑赢了各个共享经济的业态,但并不意味着未来就一定高枕无忧。第一,从技术上来看,充电宝的技术门槛较低,而随着电池技术以及无线充电的进步,充电宝很容易成为技术升级浪潮中的“昨日黄花”,新技术的发展很有可能会削弱充电宝的市场需求。但江瀚对此并不担忧,“短时间内,无线充电技术要普及开来会比较困难,且无线充电的成本比较高,短期内不会随处可见,暂时不会对充电宝造成威胁。”

此外,充电宝如今对各类场所的覆盖率已经走向饱和。根据艾媒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公共场所渗透率已经达到31.3%。已经有部分城市表示共享充电宝的分布和投入已经接近饱和。这意味着,后续商家投入要谨慎,或者进一步开拓下沉市场,以提高充电宝的单个使用频率和客单价。

在共享充电宝往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最不可忽视的是行业竞争所导致的点位成本升高。上述共享充电宝商务拓展人士李先生对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表示,“如今商家要的分成很高,已经在50%以上了,而设备成本、运维成本都是企业出,这很大程度上削薄了企业的利润,钱都给商家赚了。”因此,有业内人士预计不久的未来可能会出现剩下的几个头部企业并购整合的事件。

江瀚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方面,共享充电宝要提升技术含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场景深度,拓展场景边界,“这个行业已经盈利的公司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未来比较考验的充电宝如何在竞争中进化。”

(责编:黄玲丽、陈键)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