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爆款频出激发互联网创意时代

滕军伟 等

2018年11月27日08:40  来源:经济参考报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的播出,让章丘铁锅一夜爆红,订单甚至排到了两年后;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一次偶然甚至是有些意气用事的决定,却将“爸爸的选择”这个国产纸尿裤品牌打造成了一款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网红”产品,并开始向世界500强的目标挺进;通过抖音、快手、自媒体公号等传播平台,一批美食店被带火,成为“网红”……

爆款产品的频繁出现,正在驱动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创意时代:在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个性化和对极致的追求早已成为鲜明的社会标签,品质、性能和用户体验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互联网的开放、协作、共享、去中心化等特性也快速释放了人们的创造力,使我们能够超越时间、空间和物理的限制,让一切变得可能。

当然,爆款产品的流行,不仅与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场繁荣有着直接关系,更是产品本身独特魅力的体现:章丘铁锅一“锅”难求的背后,证明了工匠精神的价值;正是对极致的追求,让习惯了日本花王、美国宝洁帮宝适的消费者,开始选择“爸爸的选择”这样一个陌生的国货品牌;而那些吸引众多网友慕名前来“打卡”的“网红”美食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凭借的也是过硬的品质和良好的服务。

网红纸尿裤“爸爸的选择”位于北京的研发中心。记者 张超 摄

章丘铁锅:匠人精神受追捧

记者 滕军伟/济南报道

2018年春节,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以下简称《舌尖3》)的播出,章丘铁锅一夜爆红,甚至一锅难求。大半年过去了,记者在当地调查发现,章丘铁锅仍是市场上的香馍馍,在《舌尖3》中“露脸”的“臻三环”“同盛永”铁锅,部分订单已经排到两年后。

一夜爆红 “章丘无锅”

“历经12道工序,18遍火候,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方得一口好的章丘铁锅。”《舌尖3》播出后,章丘铁锅这一“神器”迅速走红朋友圈,继而引发抢购热潮。

纪录片中提到的章丘铁锅“臻三环”“同盛永”传承人之一刘紫木告诉记者,播出当晚,几十分钟内消费者在网上就把他们库存的2000多口铁锅抢光了。短短数日内,更有数十万口锅的订单“砸”向他们,其中一半订单来自海外。

而此时,刘紫木却下架了所有商品,并把网店关闭,直到3个月后才重新上架。“手工铁锅产量每年有限,无法满足近期出现的数十万口铁锅订单,关闭网店是为了维护品牌的纯真性。”刘紫木告诉记者。

章丘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这里铸造产业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时冶铁、制铁已居全国前列,元末已发展成为著名的“铁匠之乡”。据史料记载,“同盛永”手工锻打的铁锅因工艺精湛、深浅合适、翻炒顺手,享有“锻打三万六千锤,勺底铮明颜色白”的美誉。

2014年,章丘铁锅技艺传承人找到刘紫木,重新打造“臻三环”“同盛永”传统手工铁锅,使这一濒临失传的技术重现江湖。针对章丘铁锅的一夜爆红,刘紫木显得很平静,他说:“其实在纪录片播出之前,章丘铁锅就很火了。高峰时曾经3个月卖了6000口,2015年就开始脱销断货,有些订单要排到5个月后。”

喜忧参半 行业乱象要整顿

章丘铁锅火了以后,各种品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行业乱象也随之出现。记者在天猫等网店上搜索“章丘铁锅”,显示有近7万种商品,价格从几十元到数万元不等,但几乎无一例外标明“手工锻打、三万六千锤”等字样。

据章丘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原来全区手工铁锅企业不到10家,现在加工业户有59家,甚至不少外省的企业也在生产章丘铁锅。章丘区经济和信息化局重点项目办主任苏长杰说:“铁匠世家传统手工艺人非常稀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的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用机器锻造代替手工,100多元就能买到一个,而手工锻造的最便宜也得三四百元。”

刘紫木对行业乱象也深恶痛绝。他告诉记者,章丘铁锅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技艺核心就是冷锻工艺,即铁匠用锤子把铁器敲打成型,经过反复锤打的铁锅内壁上可以隐约看到斑驳锤印,却又摸不出来。“那些机器冲压出来的铁锅,只能说是在章丘生产的铁锅,而不是《舌尖3》中的章丘铁锅。”

苏长杰说,当地已经成立章丘铁匠手工艺行业协会,规范行业生产经营,注册申报地理商标标志,制定产品标准。经过治理整顿,目前章丘区内的市场基本步入正轨。

回归初心 匠人精神受追捧

记者了解到,因为环保政策等原因,章丘铁锅的制作工艺也发生了变化,如过去热锻是用煤火把锅坯锻造成型,现在改成电或天然气加热,但在关键的冷锻阶段,仍坚持手工锤打。记者在“臻三环”“同盛永”生产车间看到,铁锤锤打铁锅的叮叮当当声震耳欲聋,颇为壮观。

刘紫木说,前几年,他们几乎挨家挨户寻找会打铁锅的铁匠。公司最初只有几名打铁师傅,年产量不过几千口锅。后来,企业逐渐把当地的打铁师傅聚集起来,并请老师傅进行培训,如今打铁师傅已有100多人,每年能打几万口锅。

按照铁匠师傅的水平,刘紫木将铁匠师傅分为三个等级:一环级、二环级、三环级,其中三环级师傅年收入相当可观。刘紫木还根据师傅的等级不同,给予他们垫资或不同的优惠条件,让师傅自己开店或和代理商在全国一起开店,让消费者看到匠人本人。“把利让给师傅,这是对匠人的肯定,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把好的东西传承下去。”

苏长杰也表示,希望通过章丘铁锅的热销,使更多的传统手艺人能够获得更加可观稳定的收入,使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传承这门精湛技艺,进而对传统文化形成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和推广。

“网红”美食:留住流量“招”很多

记者 陈艺丹 周颖/广州报道

“网红”之风刮到美食界。抖音点赞破百万、排队等位三小时……当下,通过抖音、快手、自媒体公号等传播平台,一批美食店被带火,成为“网红”。这些“网红”美食店中既有传统老字号,也有新派特色店。“网红”美食何以走红?网络带来的巨大流量,给美食店的经营、管理带来哪些变化?热潮过后,它们如何可持续发展?记者在有“美食之城”之称的广州进行了走访调查。

广州荔湾区,一个寻常街区的巷子里,“荔林食店”这家十几平方米大的小食店面本不起眼。然而,在抖音上,却有众多网友慕名前来“打卡”,品尝并上传自发拍摄的“网红”美食——龙虾面,一碗传统汤面之上盖着一整只惹人眼球的超大龙虾。

记者浏览有关该店的抖音视频发现,许多网友享受边吃边“创作”,或将龙虾与自己的脸比大小,或展示“拆剪”龙虾的过程。配上音乐,整个视频既有趣,又让人充满食欲。

回忆起“荔林食店”的走红,黎老板娓娓道来。作为广州市第一代个体户,老黎的店经营传统广式美食,上个世纪80年代开店,最初做拉肠粉、濑粉、柴鱼花生粥,主要做的是街坊生意。

“做龙虾面大概是一年多前,完全是机缘巧合。真的没想到自己的店会因为龙虾面走红网络。”老黎说,自家店面以猪杂、手打鱼滑还有牛的各个部位作为主要食材。店面曾搬迁到番禺区,那边河鲜更多。后来店面再迁回到荔湾城区,琢磨着可以从番禺收新鲜的河鲜、海鲜回来,让老街坊也能经常吃到新鲜的食材,于是创新菜品打造了龙虾面。

“抖音的效果很强大。有段时间,店门口突然就开始大排长队,太阳天雨天都有客人来排队,大部分是年轻人。后来才知道有食客将我们的出品上传到抖音,在抖音上火了。”老黎说。

回过头来看走红经历,老黎认为,既是个意外,又不完全意外。自己做这一行做了几十年,也在精益求精、与时俱进,一点一滴积累口碑。“比如我们坚持用生滚的做法,保留食材的鲜味。番禺那边有很多古灵精怪的食材,我们也想着怎么把这些食材融入到菜品创新中。龙虾是非常高档的食材,但我们把高档食材做得更亲民,让老百姓不用出入高档酒店也能吃到龙虾。”

小店变身“网红”店,也给老黎带来了经营上的挑战。等位时间长、上菜不够快、餐位不足等是要面对的新情况,尤其招牌龙虾面销量的大幅增加,也给供应带来难题。

老黎也尝试很多“招”。以前尝试过预订的方法,“写了一堆单,又要找人逐个跟单,搞得厨房爆满,有的时候还要改单,单子易乱添麻烦不说,出错菜品,我会觉得对不住特意来的客人。”老黎说,现在干脆不接受预订,所有客人先到先得,售完为止。

做了几十年街坊生意的老黎,对小店走红十分淡定。“网红的热潮是一时的,比起是不是网红,我更注重的是出品和长期的口碑。毕竟我们店发展到现在靠的是新鲜的食材、独特的口感,是真的用心为食客做一道好的菜品。”

与“荔林食店”的走红不同,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MATE MATE咖啡厅”一开始就走网红路线。店内以粉红色为主调,加上波波池、娃娃机等充满“少女心”的主题设计,这股“粉红潮”在开业初期就吸引了许多美食公号博主前来打卡。

2017年,大四还未毕业的CICI就与男友共同创立了MATE MATE的第一间店。开业第三天店面就开始“火爆”,很多客人来店里拍照打卡,有客人甚至留言“想在店里的每个角落拍照”。

高颜值、少女心、适合拍照打卡……与老黎不同,CICI一开始就进行网红店品牌化探索,认为网红店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并不断创新。而这种年轻化、品牌化理念也延展到店面风格以及产品的设计。

CICI介绍,不到两年,MATE MATE在广州已经成立了三家门店。首家店的主题是“粉红游泳馆”,后续开了一个将真实沙子放于咖啡厅的“沙滩店”,今年还新开了集咖啡、酒吧、展览为一体,内设15个艺术展的“琶醍店”。三间不同主题的咖啡店,融入了如荒漠、太空、更衣室等创意艺术元素,贴近年轻人喜好。

“我们正在通过不定期主题场景更换、新品研发、前沿流行信息传播,不断地创造品牌的热度。”CICI说,希望人们提到MATE MATE,不仅仅认为它只是一家可以打卡的网红咖啡店,而是更多地去了解品牌、喜欢它展现出来的艺术价值理念。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无论是老街道小食坊“一日走红”,还是靠独特风格与精准品牌定位走红,消费者对美食店的个性化、品牌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商家除了借助网络,打响品牌,产品过硬、服务够好才是根本。

“爸爸的选择”:从爆款纸尿裤起跑

记者 张超/北京报道

2000年,王胜地从河南农村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站在未名湖边的他不会想到,18年后,他正在与隔壁清华大学的同学创业纸尿裤公司,并成功将“爸爸的选择”这个国产纸尿裤品牌打造成一款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网红”产品。

北大清华高材生选择做纸尿裤

王胜地说话的时候偶尔还会有家乡口音,语速还特别快,看起来像一个专研物质成分的“学究”。谈起“网红”经济,他又深谙互联网与社交的精髓。

“选择做纸尿裤非常偶然,甚至是意气用事。”王胜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2013年,他经常往返中美之间,自然会有朋友找他代购。他没想到,有一个亲人让他代购纸尿裤。

“区区一个纸尿裤,国内不是没有,背着也不雅观,为啥要代购?”王胜地自问自答:“因为品质和信任。”

他调研发现,亲戚朋友都对日本“花王”纸尿裤非常认可,其安全性和舒适度得到用户验证。直到他创业之后,还有一篇网红文章把日本的马桶盖美化得甩“中国制造”几条街的样子。

他说当时有些赌气,还有一腔报国的热血。 “一个好汉三个帮”。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同学也曾为选择奶粉和纸尿裤焦虑过。

中国最著名学府培养出来的高材生们一拍即合,要做纸尿裤的民族品牌。“爸爸的选择”诞生了。

“网红”产品长盛不衰靠质量

无论是北大清华高材生还是“爸爸的选择”这个直白的品牌,对于一个纸尿裤产品来说,本身自带流量,但是王胜地说,网红产品靠流量不如靠质量。

2014年,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尤其是研发投入。

王胜地重金千万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成立了卷福实验室。两年后,即2016年10月,公司对外首次开放旗下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实验室,一片纸尿裤在实验室的秘密开始公开。研发之初,前宝洁高管曹倩女士担任首席科学家,测试了全球300多种原材料,13种高分子新结构的开发,片料打样用了40多万片。

王胜地对产品质量要求精益求精。有一次,王胜地处理了200万元的不合格品,销毁了几卡车的产品。公司有近50%的经费都花在了研发上。一款纸尿裤申请9项国家专利。

因为研发投入大,公司融资也没有跟上。王胜地就把自己在北京二环边上唯一的房产出售了。有网友质疑说,就卖套北京房子的投入能研发出什么好产品。

王胜地没有回应,用行动证明。今年7月,我国著名化学家、时任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教授见证下,王胜地向北京大学捐资设立“王胜地校友发展基金”。母校能给王胜地的不仅仅是一段关于青春的记忆。

此外,在日本神户,“爸爸的选择”设立了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医学博士李兴担任日本分公司负责人。走进“花王”的故乡,王胜地还在为质量“较劲”。

企业要有能点燃员工和客户的精神

从河南奋斗出来的年轻人似乎永远会带着一种拼搏的使命感。王胜地说,他唯一的资源就是肯拼,去点燃员工和客户。

酒香也怕巷子深,打开市场是一块硬骨头,得拼。在日常洗护、个人护理、母婴护理等日化领域,国人很少会选择国货。习惯了日本花王、美国宝洁的帮宝适,消费者怎么会选择一个陌生的国货品牌?

在公司成立之初的一年里,王胜地风雨兼程,全国各地出差,先后拜访了上千家母婴店。母婴店老板们面对从北京千里迢迢赶过来的小伙子是有质疑的,肯定日本、美国货好卖。王胜地不厌其烦的向他们展示“爸爸的选择”高性能吸水性和透气性,并进行现场演示和检测,就这样被一家家“磕下来”。

去年,一家知名社交电商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假冒“爸爸的选择”纸尿裤的商家。因为这款产品太火了。

这么网红纸尿裤的流量不仅仅靠创始人,还有很多“自来水”。卷福实验室、神户研发中心,这些让外界充满好奇的地方,都被王胜地开放了,接受公众各界包括母婴、传媒、影视、达人及宝妈参观。

王胜地说,日化行业已经很多网红国货,但是缺少一批像华为那样的企业。“纸尿裤只是我的起点,‘爸爸的选择’向着世界500强的中国日化企业挺进。”王胜地说。

最美海岛变形记:“垃圾”海湾变身“网红”度假地

记者 林超/福州报道

因为4年前的一次生态转型,福建省福鼎市嵛山岛月亮湾从人迹罕至的“垃圾”海湾,变身当前的“网红”度假胜地。月亮湾所在的鱼鸟村芒垱自然村仅有村民近百人,国庆期间却接待了游客近1.2万人次,带动当地综合经济收入50多万元。

近千米长的海岸弯成一抹完美的月牙,月亮湾因此得名。这里青山环抱、碧涛拍岸,日落时的金色沙滩尤其令人流连忘返。但在村民杨思应给记者展示的几张照片上,4年前的月亮湾仍堆满了塑料、渔网、泡沫等垃圾。

“当时周边到处是荒山野地,海浪带来的垃圾在沙滩上堆了两三米高。后来光清理垃圾就花了好几个月,动用了好几辆挖掘机,花费数十万元。”杨思应说。

2005年,嵛山岛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岛上月亮湾的地理资源得天独厚,但由于缺少开发和保护,鲜为人知。鱼鸟村支书郑守银回忆:“当时仅岛中心有一个景区,游客上午9点上岛去景区看看,下午1点就返程了,并不会到周边村子转转。海岛是不是‘最美’村民也没什么兴趣。”

月亮湾之变,始于村民发展理念之变。郑守银说,村民长期以捕鱼为生,谁也没有想过能“把生态当饭吃”,月亮湾一度被“埋”在垃圾之下。直到2014年,由于过度捕捞,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渔民们才不得不开始考虑转型。

2014年底,芒垱村成立了嵛山蔓丹农业专业合作社,全村约700亩土地林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全体村民都成为社员。当选为合作社理事长的杨思应介绍,村民们都想立足海岛生态和旅游资源,集中力量发展“渔农旅”三结合的生态休闲观光产业。

清理海漂垃圾、种植特色林木、完善基础设施……在村民们的努力下,月亮湾渐渐露出迷人的一面。不仅美丽的海滩得以修复,而且建成了650多亩集生态种植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园,又为渔民添了一条增收新渠道。

石头砌成的传统渔家小屋,退役救生艇改造的特色“船屋”,点缀在树林间的木屋,露营平台上搭起的各色帐篷……记者采访时看到,月亮湾这些“告别钢筋水泥”的特色住宿服务,成了国庆期间游客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的内容。

“海岛远离各种污染,生态是最佳名片,也是我们的金山银山。”杨思应说。据统计,2017年月亮湾共接待游客达3.5万人次,直接营收189万元。村民通过渔家乐、渔耕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增收近130万元,促进周边农户年人均增收5860元,带动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责编:黄玲丽、张晨)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