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创投

肿瘤免疫治疗成竞争新领域 跨国药企牵手本土企业抢占市场

王敏杰

2018年10月15日07:58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国际金融报》记者从本土企业百洋医药集团方面获悉,其已经与默沙东达成合作。

  今年来,整个医药领域的一大热点无疑是肿瘤免疫治疗,国内外药企更是在竞相布局。9月19日,默沙东旗下肿瘤免疫药PD-1抑制剂药物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俗称“K”药的可瑞达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价曝光,17918RMB/100mg的价格仅为美国的54%。现在,这家跨国药企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接触到这一产品。

  10月12日,《国际金融报》记者从本土企业百洋医药集团方面获悉,其已经与默沙东达成合作,双方后续将共同发挥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优势,探索与实践有效的肿瘤患者全程疾病管理,推进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指出,其将通过肿瘤智能化治疗整体解决方案支持默沙东免疫药物惠及中国的广大肿瘤患者。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斯璐表示,以PD-1/L1 单抗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是跨时代的飞跃。免疫治疗挽救了很多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命,未来3-5年内肿瘤治疗会有很多免疫治疗的药物出现,中国也会有很多的免疫治疗药物逐步上市。

  跨国药企牵手本土平台

  Keytruda是当前免疫肿瘤治疗的代表性药物之一,因2015年治疗美国前总统卡特的恶性黑色素瘤一举成名,已被FDA批准可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宫颈癌、恶性黑色素瘤等8个肿瘤和12个适应证。

  在今年7月顺利通过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9月19日,默沙东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学术年会(CSCO)期间公布了肿瘤免疫药PD-1抑制剂Keytruda中国区患者援助计划:低收入患者,慈善援助政策为3+3(使用3个疗程援助3个疗程),低保患者可以免费使用24个月。

  据了解,Keytruda是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第二款PD-1单抗。今年6月15日,百时美施贵宝旗下Opdivo(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俗称“O药”,)获批上市。

  默沙东肿瘤事业部总经理牟艳萍表示,默沙东正在全球寻求更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寻求联合治疗方案,实现肿瘤的精准治疗,在全球肿瘤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单独依赖制药企业将这些创新的产品直接“推送”到终端需求者似乎不太可能。“药物从一个研发机构研发出来到生产,最终到病人的手上是一个很长的路,且并不是一帆风顺,(药品)怎么被送到病人手上?怎么能帮病人使用好这个药物?我们希望能够跟不同的平台进行很好的合作,提高效率、信息的透明度,以及使得肿瘤治疗可以得到更高效率。”默沙东肿瘤事业部高级市场总监丁伟这样指出。

  百洋方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为全力推进肿瘤智能化治疗,百洋医药集团今后将与默沙东共同探索Watson与可瑞达全面推广的结合点,并结合双方在肿瘤领域的资源,加深与医疗机构、专家之间多方面的合作。同时,借助百洋智慧药店工程,双方将深化可瑞达在零售渠道的布局和患者服务能力。

  付钢表示,目前医院要控制药占比,价格昂贵的药品进到医药去销售的可能性不大。另外,过去医生更多是依靠经验开处方、做治疗决策,但现在这已经不太可行。“一定要有伴随诊断,仅靠医生直观的感觉是很难驾驭这些药物的(治疗)方案的。另外,过去我们的企业主要是推荐自己产品的长处,现在患者要的不是一个药,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

  竞相布局会否触发价格战?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一周前颁布,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与日本科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在肿瘤免疫领域的原创发现分享了该奖。业界普遍认为,肿瘤治疗领域目前已经经历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化疗放疗,针对肿瘤分化分裂;第二次是靶向治疗,针对的是基因突变;第三次就是免疫治疗。

  在这一最新的“赛道”上,奔跑的选手可谓众多。

  就在9月底,赛诺菲与其合作伙伴再生元近日联合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肿瘤免疫疗法Libtayo(cemiplimab-rwlc),用于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治疗。

  据悉,该药是成功登陆市场的第6款PD-(L)1肿瘤免疫疗法。在此之前,全球范围内已经上市的PD-1/PD-L1抑制剂共有5种,分别为默沙东的Keytruda、百时美施贵宝的Opdivo、罗氏制药的Tecentriq、辉瑞默克的Bavencio以及阿斯利康的Imfinzi。

  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共有数十家企业参与PD-1/PD-L1领域的竞争。“来3—5年内,我们的肿瘤治疗会被很多免疫治疗的药物所攻占。目前君实生物、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已经通过了CFDA的非审,应该很快就会获批。所以在中国,后面市场会有很多PD-1、或者L1单抗的药物,也有很多患者会接触到这些药物。”斯璐表示。

  跨国药企方面,《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罗氏、阿斯利康、辉瑞/默克也在加速推进中国市场的研发进度,有人士指出,3家的产品预计2020年之前均能在国内上市。

  那么,国内外企业竞相布局这一领域,会否引发价格战进而影响本土企业的研发?

  此前百时美施贵宝公布的“O药”国内建议零售价为(实际价格请以具体药店公布为准):40mg/4ml:4591元,100mg/10ml:9260元。该价格远低于美国和日本,几乎全球最低。而“K药”的中国市场零售价也仅为美国的54%。

  对此,一名药企高层向记者表示,跨国制药定价的偏低会压制中国本土的新药研发这一说法是“浅薄”的,在定价方面,本土企业更具优势。

(责编:黄玲丽、张晨)

深度原创

特别策划

    第二届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战“疫”内容科技大赛 首届人民网内容科技大赛总决赛 人民网内容科技创业创新长三角决赛
二维码